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主流的身份识别技术,近年来,我国也连续发布了多项法规及技术标准,要求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加强公共安全领域身份认证。
国家大力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发展
2006年国家发布的BMB17-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该标准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准则和相应等级的安全保密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也可用于保密工作部门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审批。其中特别提到“身份认证方式应该使用指纹、虹膜等强身份认证方式”。
2007年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联合发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要进行身份鉴别”。求三级以上信息系统“有更加严格的身份鉴别,如采用人体生物特征等特殊信息。
201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地管理法>>首次明确将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引入出入境管理。采集、存储出入境人员指纹等人体生物信息,在出入境管理时进行比对,有效甄别出入境人员身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规定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进入大型活动场所、机场、火车站、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公路长途客运站、口岸等重点目标的人员、物品和交通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公安机关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嫌疑人员进行盘问、检查、传唤,可以提取或者采集肖像、指纹、虹膜图像等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和血液、尿液、脱落细胞等生物样本,并留存其签名。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以及中央网信办联合制定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在重点工程领域的职能安防推广“工程中,“鼓励安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集成图像与视频精准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编码识别等多种技术的智能安防产品,推动安防产品的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支持部分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提到“围绕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反恐等迫切需求,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与警用产品,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
从国家政策层面也可以看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和公共安全息息相关,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生物识别技术的在安防领城必定得到推广,并在人工智能的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位于武汉光谷的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是生物识别领域内的优秀企业,其专注于虹膜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在虹膜识别行业中崭露头角,已经研发出多款虹膜识别相关的产品,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定会加快步伐,让科技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