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应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和加强语言的感悟体验。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心、多想办法,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加强语感实践,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培养感悟能力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观察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又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了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如笔者在上《马致远·秋思》时,因为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笔者不急于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后,他们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是反复诵读的结果反映。
接着,笔者又让他们写感受,谈体会,着力进行“口语交际”,再通过各类与此同类的文段“读写”,让他们在“博览”中多侧面感受到语言刺激,反馈语言信息,逐渐形成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读一些好的作品,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并加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不断运用和更新语言精华,进一步实践与积累知识,逐渐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同时,在运用语言交流和写作时,联想和想象具有语感腾飞翅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出潜在的、丰富的想像力。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