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联系生活,于情境中渗透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创设有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再现数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讲“0”时,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电话号码当中有‘0’”,“车牌上有‘0’”,“直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身份证上有‘0’”,“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通过联系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能够体会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二、自主学习,于探究中体验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能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再数出16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不同的: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到16根;有的是2根2根的数,直到数到16根;有的把10根捆成1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6根……然后通过交流、展示,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1是1个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于实践中掌握数感
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理解数的意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于动手中做数学、用数学,而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空,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很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统计”时,根据课本中的主题图设计问题情境:“小朋友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哪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你用什么方法能让同学一眼就看出哪一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并用实物图摆一摆,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法,画出统计图。这样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个具体的参照物。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