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看了几篇广为流传的影评,英文中文的都有,文章有漂亮的结构跟博人眼球的编辑方式(类似于在我刚好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往下看!往下看!下面有深度剖析X千字!!!!!”这种标题……内心os:原来你自己知道前面写得很无聊啊……),而事实证明所谓的深度剖析,只是复制粘贴维基百科或者IMDB的文本资料。大家看完以后觉得“又获得好多信息!”而转发点赞,全然不顾这些影评,除了讲述同一个事件以外,跟电影本身似乎毫无关系。
先说一个有趣的事情,观影的礼貌问题我吐槽过很多遍,有人擅自给影片加音效(看BVS的那一次,一位迷弟坐在我身边,很激动地给蝙蝠车发射炮弹加上类似于“咚咚咚咚”的音效,他的节奏感不太好,每一“咚”都不在点子上,令人非常痛苦,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血压随着他每一“咚”节节高升),还有自问自答练习解说的,哼R&B强行freestyle的,给女朋友讲解背景知识的,甚至于煲无关电影的电话粥(?????),通常我很想骂人,有几次我也确实开口骂了,甚至动手,但在这回三次观看《敦刻尔克》的过程当中,有一位健谈的小哥坐我旁边,电影开场前聊罢不过瘾,观影过程中,尝试跟我分享他的什么零食若干次,我后来确实饿了,吃了他一块有点儿像奥利奥的饼干,而完全没有觉得被打搅到!不可思议!然后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因为这个电影特别。
哪里特别呢?以往看电影的时候,因为是听导演讲故事,而且不能暂停,所以我们必须全神贯注而不被打搅,但是《敦刻尔克》很神奇,它通过叙事,镜头,音效等等,做到了让我作为观众,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是真的旁观者,与片中士兵们对等的视角,不是上帝视角。所以,你只能如每一个士兵一样,看到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电影开场时没有credit,只有一个片名Dunkirk. 为什么?为什么连发生的时间也没有告知?因为诺兰想让观众成为旁观者,就好像是我们一路跟随撤退的盟军,被逼到海边的沙滩上陷入漫长等待一样。《拯救大兵瑞恩》听起来就像一个故事。而《敦刻尔克》不是。诺兰摆出的,不是一个“你们坐端正我要开始讲故事了,故事发生在……”的姿势,而是“各位,现在我们在敦刻尔克是这么一个情况,你们看……”
这也意味着,要求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个起码的了解:什么时间,为什么,都有谁,事件怎样发展。因为我身边不乏觉得二战是从一年以后的珍珠港事件才打响,并且因为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德国人,而不知道德国人跟盟军在打什么的人。然后觉得《敦刻尔克》实在是太乏味了!
这种旁观者视角,把我们跟几乎400,000困在沙滩上的士兵们圈在一起,跟整个世界隔绝开来。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一刻德国人的飞机是不是就从头顶投下死亡炸弹;不知道身后法国人的防线还能抵抗多久;不知道军官们之间交流的,德国人的进攻为什么匪夷所思的停止了;不知道海的那一边,新上任的丘吉尔对这场战争究竟抱着怎样的打算。在大的事件里面,个体的命运几乎是瞬息万变但不值一提的。
诺兰通过镜头,令你可以是沙滩上的步兵,可以是大海上的船员,也可以是天空中的飞行员;但又没有过强的太入感——很多大全景,没有个体只有人群,或者从沙滩正上方俯拍造成的空间上的隔离感,而且没有人讲台词;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自己可以随时沉浸,或者抽离。而事件也仿佛流动起来了。当我抽离的时候,我知道这件事情仍在发生,仍在进行当中,但我掌握着它的节奏,所以我知道我可以再一次进入到事件当中。这是诺兰赋予我的,一种非常非常宝贵而独特的“自由”体验。
诺兰是叙事上的大师,这次采用的三条线式:
沙滩 一星期(步兵);
海洋 一天(海军和老百姓的船只);
空中 一小时(空军)
三条线交叉叙述,比起他之前的作品,简单直接了,但打乱了每一条线本身的发展是为很多人所诟病的地方,譬如说Tom Hardy扮演的飞行员在战斗机油量不足必须返航的情况下,看见敌方轰炸机对盟军用来运兵的驱逐舰造成死亡威胁,内心经过激烈斗争,最后决定留下来,通常情况下,情节的发展应该是他投入战斗,配乐激昂悲壮起来,然后观众的情绪被调动,影片进入高潮。但是诺兰选择了干脆利落转移视线,镜头瞬间被切换到海上的那一条线……很多人觉得,我纸巾都准备好了,居然跟我说,你等会儿再哭。我还哭得出来嘛?!事实上诺兰可能根本没打算让观众哭。
三条线交叉叙事,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甚至超出了叙事本身,情感上的共鸣也已经不是目的,诺兰好像希望通过这种叙事,把观众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之中,这个状态是最恰当的观影状态,知乎上有人说这种状态是“纯粹的悬念——焦虑”,我觉得很恰当。
如果有的观众是为了一个煽情故事,为了燃到爆炸而准备来哭一哭,狂躁一把的,那可能要失望了,这个片子没有所谓的高潮、重点,哪怕空军的宝石蓝制服帅到让人跪舔,但他们跟沙丁鱼一样挤在沙滩上的,每一个灰头土脸面目模糊的步兵一样,都是大撤退这个事件中的一员。没有谁是英雄。连最后那些出现在海上的,自愿来接他们的士兵回家的老百姓们,也没有当英雄的自觉。诺兰的镜头下,他们显得沉重而克制。因为他们早晨从家里出发时,不是抱着今天我是去做英雄的心情。那个时候没有好莱坞。
咱们的主角小哥,是步兵小队的一员。电影看了三遍我也没听到他叫什么名字(是的,英音听起来很艰难,而且这个电影台词特别少),从片尾的credit中看见他扮演的人物叫Tommy。后来朋友告诉我,在一战、二战期间,英国的步兵小队经常被称作“Tommies”,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主角叫Tommy,其实是说他就是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每一个士兵。
只是……脸盲啊!几个主角怎么都长一样!(虽然都很帅)又没有名字,不知道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谁干了什么。我不知道诺兰是怎么考虑选角的,反正我是看第二遍,才反应过来,那个法国人(上图中间的小哥),他第一次在搬运伤兵之后,被赶下红十字的船时,拉了Tommy(上图右一)一把,然后在驱逐舰上,他又在轰炸中打开紧闭被灌水的船舱救了里面所有人,接着,落海被救上救生艇之后,因为超载,军官不允许水里的Tommy跟伙伴(上图右二)上救生艇,所以他给水里的Tommy他们扔下绳子,令他们可以被安全拉上岸。等于是他,多次救了Tommy他们的命。但后来在荷兰人的破船上面,炮兵们因为需要一个“自愿牺牲者”,就说他是德国人的间谍,要把他从船上扔下去,好减轻船的重量令被灌水的船不那么快沉没,最后,他又因为听不懂其他人用英文喊的“弃船”,被锁链缠住而溺死在进水的船舱里。可以说是很令人唏嘘了。
除了戏份很多的Tom之外(基本上全靠眼神出演!),Mark Rylance,Cillian Murphy和Kenneth Branagh都贡献了特别棒的表演。
空军那条线,战斗机被击坠的小哥(Jack Lowden真的好帅……),因为迫降在海上机舱门被卡住差点儿溺死,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他抹了一把脸说一句“Good Afternoon”。我的天呐!那一刻我的心简直为他的勇敢与沉着狂跳!太迷人了……而后来,他随船回到多佛,夹在士兵中间,有人愤怒地问他:“你当时去哪儿了?”跟影片刚开始时,德军对沙滩轰炸之后,一个愤怒的步兵高喊:“空军他妈的都去哪儿了?!”呼应。而我们迷人的飞行员面对指责并没有辩解。他自己也一定怀着被击坠的不甘,但又不得不面对这种无可奈何。另一边的Tom在引擎完全停转的情况下,仍然击落了一架敌方的战斗机,整个沙滩上的士兵们都在欢呼,这也算是他们等待的“奇迹”了吧。而奇迹最后迫降在沙滩上面,烧毁了飞机之后,被德国人俘虏。
有人批评说,沙滩上顶多也就3000人你骗我说有400,000,海峡几乎是空的,那几艘船完全杯水车薪。一来诺兰不喜欢CGI,他已经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过这话,二来我只觉得有时候,scale可能不是问题所在,有能力去想象、体会,才是一个观众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去具备的。观影体验真的是需要导演跟观众双方共同努力的。
影片最后引用丘吉尔的演讲,很鼓舞人心。可惜Tommy他们已经是在返回英国之后才听见。
但也为时不晚,因为就像影片里说的一样,还有下一场仗要打。
战争还未结束。而我们永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