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纪念|贝聿铭逝世!他留给世界的,不只是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一代华人巨星陨落了,

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

终年102岁。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民国六年)诞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为苏州显赫数百年的贝氏家族之后。贝氏家族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州四富之一,一个富了15代的中国家族,其在金融,医药,银行多个领域均有地位。

 

贝聿铭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庄氏乃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

 

贝聿铭继母蒋士云则是江南名媛“蒋四小姐”,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蒋履福之女,即少帅张学良一直念念不忘的毕生最爱。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先生的作品遍布全球,如: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但他却始终说:“我是苏州人”。

 

富ñ代出身的贝聿铭老先生,将自己传奇的一生倾情奉献给了建筑艺术,同时也让世界目睹了华人的艺术造诣可以有多深!

 


贝聿铭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应祖父贝理泰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会回苏州,入住祖宅狮子林。贝聿铭的童年在苏州园林狮子林度过。

 

早年时期贝聿铭

 

苏州园林的生活经验,影响到贝聿铭日后的设计哲学,即“人与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义 - 内聚力和历史”。

 

他表示:“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而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负笈美国,先在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往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学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54年年成为美国公民。

 


一代建筑大师的养成


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出众的交际手腕,使他在美国上流社会游刃有余。贝聿铭有着说服别人的天赋,很会推销自己,曾有人建议他去做一个律师。

 

建筑学子们都知道,口才是建筑人必备的技能,它也是成就一个好的建筑作品的关键因素。丰富的人生履历成就了贝聿铭,也造就了那些伟大的建筑作品。

 

不过,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终成一代建筑大师的贝聿铭,至今仍相信:“自己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很多人都说,苏州是贝聿铭设计精神的“原点”。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其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与陈其宽共同设计,由陈其宽执行),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策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职业生涯中的标志性事件

 

从籍籍无名,成长为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经历了人生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1,肯尼迪图书馆,让他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脚跟

1963年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民众决定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来纪念他。

彼时,贝聿铭是参与建筑设计讨论中最没有名气的一位。

然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却独独在这些世界级建筑大师中看好了贝聿铭,觉得自己和贝聿铭充满默契,希望对方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也是贝聿铭万万没有想到的。

 

贝聿铭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经过十五年漫长的选址,设计和施工,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最终落成。这座图书馆傍海而建,黑白分明的色调凸显于天地之间。

 

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不久后,肯尼迪图书馆的建成轰动了美国的建筑界,杰奎琳评价他说,贝聿铭的唯美无人能比。

这次幸运的中标,改变了贝聿铭一直默默无闻的现状,令他逐渐成为美国热门人物,陆续收到更多的设计邀请。

 

2,承建卢浮宫改建项目,为贝聿铭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1983年,密特朗总统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当时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

不过,贝聿铭美籍华裔的身份让法国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应该由法国人自己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工程。

当密特朗邀请贝聿铭参与设计时,贝聿铭给了一个礼貌的答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一个项目搞竞争,要么你把项目直接交给我,要么让别人去搞竞争,我们选择放弃。”

最后,密特朗直接把这个项目交给了贝聿铭,又一次体现了建筑人的谈判技能。这是法国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

 

贝聿铭过往的作品,及其中国文化背景,让法国人深信,这位建筑师很难带来一件匹配得上卢浮宫文化的建筑。


当贝聿铭提出,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一座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贝聿铭回忆:“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伴随法国民众强烈的反对浪潮,贝聿铭在这个项目中承受住了巨大的考验。


他说建筑作品真正的价值只能交给时间评判,我认为时间对我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时间又一次证明了他的观念,曾经被法国人强烈反对的金字塔如今成为了每个法国人的骄傲。


贝聿铭表示:“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

 


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在世界各地都有设计伊始,甚至建筑落成之后一段时间里都饱受争议的作品。


后来,时间证明它们的经典性,也映照了贝聿铭前瞻性的设计眼光1983年,他就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 - 普利兹克奖。

 


 

回顾贝聿铭代表作品: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北京香山饭店


香港中环中银大厦

 

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摇滚名人堂博物馆。

 

美国肯尼迪图书馆。

 

 

“我的根在中国的苏州”

 

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各种地标性建筑。但他的建筑梦,终究萌芽于中国。

 

。此前,贝聿铭也曾在祖国留下不少经典建筑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他晚年的“最大挑战”  -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开馆典礼时,贝聿铭曾说到:“苏州的同乡们,我也是苏州人,我的根在中国的苏州。”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认为粉墙黛瓦的灰白是苏州的本色,苏州城的灰白色调同样延续在博物馆的设计之中。贝聿铭仿照宋人的画把苏州博物馆外的北墙设计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片山水景观。


苏州庭院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这些童年印象中的光影美学,充分体现在他对家乡博物馆的完美诠释之中。


尽管,贝聿铭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不过3个月,但他认定自己就是苏州人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设计苏州博物馆给我一次机会去了解我的老家” 。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

 

2019年5月17日,这位杰出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去世了。他用了一个世纪,让自己的建筑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


他曾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

如果有来生,

希望自己是一名园艺师。


苏苏相信,即便成为一名园艺师,

同样美好的传奇故事,

依然会在这位老人家身上上演,

因为他对艺术的热爱是真诚,无国界的。

老先生,一路走好!

您身后的建筑已经不朽,

您的艺术风骨更会永存。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