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声声古琴、袅袅吟唱-从《诗经》到《红楼梦》【成德书院读书会】
成德书院 2019-10-08

  中国的文学是音乐文学。

  古琴与文人相伴,始于孔子。诗经三百,孔子皆可弦而歌之。可见孔子在古琴上的造诣之深。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好的精神伴侣。“儒家云“琴者,禁也。”古琴是文人音乐的典型代表,是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文人抚琴,不仅是为了古琴高古淳正的音色,同样是为了寓情于琴。

  活动伊始,调琴之时,便被它深沉音色所连通,入目琴制无赘余装饰,深色但散发着含蓄暗淡光泽,闻之余韵悠远。张华老师开场讲到:古琴合阴阳而成,琴形制象征一年与周天,琴状暗和古说天圆地方,琴音内合五行学说。中国古人向来喜欢为一切事物附加某种特定的寓意,古琴也不例外,琴身每一处设计都被赋予了深远的象征意义。

  今日的读书会,特别邀请到张华老师分享古琴中的中国文学。张华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认证古琴教师,内蒙古“梵音琴苑”创办者;主修古琴弦歌、尺八梵唱;致力于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研习与传播;“梵音琴苑”现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古琴师资内蒙古认证基地。

  中国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卧龙吟》至《枉凝眉》,张老师手到音发,纵观《红楼梦》全书,有多处提到了古琴,如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经过张老师的古琴演奏,更是动人心魄。我们将古琴的形制看作天地万物的写照,这样做出的琴,音色竟也像来自于天地间,自然飘渺,如同天籁。

  《史记》有言: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

  一曲《关雎》如情人密语之丝丝;

  一曲《南山有台》如钟鼓之巍巍;

  一曲《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如天地之宽广;

  一曲《越人歌》如流水之潺潺;

  一曲《短歌行》如山崖之磊磊;

  在成德书院这雅致的课堂里,“弦歌之声不绝”,余音袅袅绕梁不落!

  古琴合诗词吟唱《菩萨蛮》,同曲不同古今词,别样意境,已然将古琴传统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到了所有听众的眼前,充分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琴所特有的不可言说之美,净化灵魂之妙与升华人格之无穷魅力。

  张华老师以罗军博士的《临江仙·忆旧友》为词,学友唱和,绕梁之音,辗转起伏,完美地诠释了该曲本有之意蕴,将听众带入至对故人的深思之中。

  圣人制琴而行教化,君子抚琴以助修身。

  古琴被视为一件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琴歌相伴,古琴仿佛让你与自己对话。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从先秦延续至今,热闹过,也冷清过,但几千年的时光,并非有人刻意为之,这是它的生命,也是历史的选择。“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灌灭而不闻,平和、中正、舒适、悠闲,合于中和之道”。古琴践行着儒家雅乐的审美标准,并一直被视为文人修身养性和陶冶人格的艺术。

  本期读书会,梵音琴苑的张华老师不仅带大家体验基础的古琴技法和曲目,还带领大家从文人音乐的角度、以古琴吟唱的方式,重温中国文学的脉络,在浅吟低唱中感受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

相关链接:(文化哲学博士课程侧记)

杨朝明教授《儒家思想概论》课程侧记
与康德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 张廷国教授《康德的批判哲学》课程
做一根会思想的苇草 | 李超杰教授《西方哲学的精神》课程侧记

华中科技大学文化哲学博士班

2019级春级内蒙古班7月12日开学,现补录秋季学员

详情查看 招生简章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