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重读被讨厌的勇气
何妨 2018-12-11

1、世界极其简单的主张

人可以改变世界,世界极其简单,人人可以获得幸福。

人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2、改变

现在与过去没有关系,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过去的经历对人格形成影响是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才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我想变成**一样的人,因为如果变成他,就会很幸福。那么我认为我现在不幸福?

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不会爱我自己。面对能够爱自己,我希望变成别人。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悦纳目前的自己。

不要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我之所以想变成什么人,就是因为我只一味地关注“被给予了什么”,其实,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无视现实,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不幸不是生来不幸,而是自己选择的。

我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里选择了“不幸”,既不是因为我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我陷入了不幸的境地,而是因为我认为不幸对我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一种利己的行为。

在希腊语中,善并不包含道德含义,它仅仅是指:有好处,另一方面,恶也有无好处的意思。“无人想做恶”一般是作为苏格拉底的悖论而为人们了解,行为之恶确实有很多,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的“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我认为不幸是对我而言的一种善,那么我的相应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自己选择了不幸呢?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我自己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讲,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当然是利己的有相应的理由,也选择了自己的性格秉性,即生活方式。

也许当初,我不是有意的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

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现在的你了解了生活方式,接下来你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要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不幸的生活。

所以,是我自己下定了不改变的决心。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我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儿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而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未知的,甚至可能更糟,所以保持现状虽然有各种不满,但我还是认为现在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这就是我的“相应理由”,安于现状,纵然不满也不敢于挑战,想要改变只是口头上的,实际自己害怕改变,没有想要改变的很大的勇气。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选择了后者。

3、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

(1)首先,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去做、不怕受伤的勇气,要有直面人际关系、人生课题的勇气,受挫也不用人生谎言去逃避。)

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

梦也许会破灭,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眼前,但却不断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不断空想并且不去做)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4、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还是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讨厌自己总不可能有什么相应理由,是利己的吧?

的确,我的自我评价非常低,但为什么我会自卑,会低估自己呢?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我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因为,对于我,不喜欢自己的确是对我而言的一种善。

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不知道真正要做什么,随波逐流,没有魄力,总是勉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像个老好人,赚不到大钱。我最害怕的事情,是抛弃了现在的工作去创作之后,也没有什么成果,会被嘲笑。

对于这种现状,阿德勒心理学能做的就是首先让我接受现在的自己。

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我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这叫做“鼓励”。

我为什么不去改变,是因为担心新的领域我会失败会没有成果梦想会破灭,自己一直以来以为的优秀其实都是自以为是。

那么只要不去做,不去改变,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会遭受这些可能的情况。

所以保持着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我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可以由避免受伤的好处。

首先接受现在的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2)人都处在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树立的目标是:作家、收入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赚不到大钱没有自由时间没法不考虑实际买真正想要的东西且在这一方面自欺欺人;缺少超模形体和气质;不够健康),如此一来问题就在于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不断努力和成长的勇气,选择健全的自卑,去掉竞争,去掉优越情结)

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就会产生“我因为A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进一步是如果有A我也可以很成功,意思就是现在的我只不过因为A这个因素被埋没了,真正的我非常优秀。

我没有勇气,陷入了我很优秀,只是因为不够信任没有去做,只要做了肯定做得很好的人生谎言。因为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又没有勇气去用健全的手段去改变,继而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消费名牌、炫耀留学、公检法考试等报名资格(却没有去做,缺少承担考不上的勇气,陷入只要自己去准备去考就能考上的人生谎言中),这都是优越情结。

但这样的优越情结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因此,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苦于强烈的自卑感,又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A所以做不到B之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

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还有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是指夸耀不幸。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也就是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一提到追求优越性,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健全的自卑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如果不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放在竞争的角度去考虑的话,他人应该会成为更加积极的伙伴。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能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成为伙伴的存在。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利之争”,想要获胜,想要证明自己的力量,权利之争不会结束,败下阵来的一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报复。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忍耐这种想法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一点。

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对于别人的找茬,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而是要使用语言以及逻辑的工具

5、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把别人看成是伙伴呢,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两点。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的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因工作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而交友课题,是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强制,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者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

爱的课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恋爱关系,一个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在这三大课题中,爱的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有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6、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某某缺点。

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而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那么我为什么这么做?

为了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我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因为这些我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就像患脸红恐惧症的那个女生一样,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的人撒谎。

但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阿德勒并不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应该谈的不是善恶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7、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同时也是勇气的心理学。

(3)那么,怎么拿出勇气来?

3-1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吧!(否定认可欲求,在人际关系上把对方当成人,做到课题分离)

请思考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人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3-2课题分离是人家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把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来在于人际关系。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因为他拼命寻求认可欲求,其实是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看似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其实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失去了对别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不是对别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图而是像地球仪一样的球体,一切的地方都是中心,由都不是中心。

我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积极地参与,就是直面人际关系的课题,积极主动的去应对。如果我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采取行动。

但是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共同体是无限大的。

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

共同体既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为对别人的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并不是要无条件的信赖他人,无条件信赖只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情感(愤怒、生气、嫉妒等)是垃圾,不要使用垃圾,而要用语言和逻辑。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