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一捧米野间长,中国米的古今传承
晓叶子谈 2019-09-15

时代的发展,促使稻米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最基本的饮食、生活到精神上的文字、诗歌、俗语乃至宗教等等,姿态万千,包罗万象,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稻米风俗文化。“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特别是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居民,米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主食,所以在饮食方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为表达对主食的尊重,人们常常选在春节这样时序交接的重要时刻,以大米为原料制作具有象征意义的“年夜饭”。如年糕、发糕,以及后来的元宵、粽子、清明团子、糍粑、米酒等众多的食物品种,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在闽南地区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年糕过年,发糕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糕吃点心。充满着对新的一年发财、如意的祈愿。而在中国台湾地区每逢过年之时,就会在神案上供奉米饭,人们称这种饭为“春饭”,“春”与“剩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粮之意;而年糕则取“糕”与“高”同音谐义,祈求年年高升。   

在生活方面,稻米对人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婚庆嫁娶、添丁增口之时。相传在古代,每逢人们结婚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会在新人的洞房里放上一对米袋,里面还要再放九个铜钱,寓意代代有米,新人以后有吃有喝,吃穿不愁。此外,若有夫妻生下男孩,为了表示庆祝,会在孩子满月时赠送米饭给亲朋好友。稻米在文字方面的影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而在诗歌、俗语方面的发力则更是意味深长。从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妙比喻;从文雅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通俗的“一样米养百样人”。稻米文化在诗歌、俗语方面的这种影响不胜枚举,且意远境长。  

 

除此,稻米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也从未间断。时至今日,那些用于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仍保存完好就是有力的证明,如北京先农坛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南宋时期的“八卦田”。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祭祀。在畲族,每年稻谷黄而未熟时,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饭,置于神龛上,插上香火请神仙和祖先“尝新米”。几千年来,这种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如今,盛唐已远去,古米也已成过往,如何追寻古米踪影?野生田边,没有化肥农药污染,纯正的古米种,让它自己长个一年,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想,那都是米本来最初的模样把……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