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你不知道的唐朝,唐朝冷知识2
晓叶子谈 2019-09-16

看过《西游记》电视剧的各位同学都对唐僧“御弟”这个名号很熟悉。三藏法师出国前,唐太宗给了他一大笔盘缠和一匹好马作为公派出国的装备,并与他义结金兰。三藏法师备受器重,风头无两。事实上,唐僧不仅没有公费留学,连出国都是偷偷溜出去的,而且都是让当时的皇帝李渊给逼得……

如果详细叙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今天本解说一天时间就没了,这里就给大家简单的概述一下:隋末唐初的世道其实远不如盛唐时期那么安稳,社会并不稳定,所以对于信仰也好,学说也好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所以就出现了道家跟佛家的争端,并且当时唐朝朝廷也掺和进去了,分为两派,一派支持道家,一派支持佛家,并且最高支持者已经是有当时的皇家成员了。

而李渊本信奉佛教,但开国过程中从政治功利角度认为道教对自己更为有利,并且统治者本身意图是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谁也不能得势,于是就开始向道门倾斜。但实际情况是当时信仰冲突属于不死不休的局面,所以在被打压的情况下当时佛门属于一个生死存亡的危难之时,当时佛门需要寻找一条活路,做了两件事:一是支持了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寻求庇护发展(是否参与了政变小编暂时无法考究),二提出了西行寻求更高的佛学思想。

玄奘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了要去天竺取经,毕竟提高佛门在唐王朝的地位,就要有有显示度的业绩、有做出杰出成就的大德高僧,靠常规方法已经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了。

如果说玄奘真的是为了求取真经去的天竺,那么佛教典籍混乱的情况已经存在了至少数百年,南朝梁武帝时期怎么没有僧人想到过这一点?隋朝隋文帝时期怎么没有僧人想到过这一点?

玄奘天竺取经是一件已经策划已久的事情,是玄奘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因玄武门之变的突然发生而改变,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也只有玄奘这样虔诚的信徒才能完成这件伟大的成就。

从贞观元年开始,玄奘先后两次向李世民申请出国护照,都被李世民拒签,玄奘无奈,只得偷渡出国。路上李世民的捉拿玄奘的通缉令就已经发布,“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一边是皇帝命令,一边是军人身份,这些都不能抵消这些边关守将的宗教热情?如果说这些事情都是自发的而非佛门在背后支持,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逻辑的。

而且李世民为什么会禁止玄奘出国?是否是玄武门之变后废弃李渊禁佛诏书已经达到了佛门的基本目的,这种再给佛门加声望的事情违反了李世民控制佛道平衡的原则,或者说佛门的功劳用废李渊诏书就足以酬谢了,不能再给佛门添加砝码了。

 一路上为了躲避官府的盘查,他混在饥民队伍里,日宿夜行,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凉州都督陈大亮听说过玄奘大名,他严禁玄奘越出国境,并要求其立刻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用一根绳子翻出了城门。陈大亮发现玄奘跑了,立刻发文通缉,可玄奘被同情他的佛教徒官员悄悄放行,终于离开国境。

历经千难万险抵达佛教圣地那烂陀的玄奘,十余年间努力学习梵语和佛法,辩经无人能敌,成为当时排名第一的高僧。公元645年,他带着657部佛经及舍利子,回到祖国,时年43岁,距离开长安已经有14年。据说他回来的时候“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热闹得不一般,大家都想一睹得道高僧真容。唐太宗也没追究他偷渡出国的事。随便聊几句皇上就认为这位中年高僧见识卓著才华斐然,想让他还俗从政,被玄奘实力拒绝。被拒绝的太宗也没记仇,虽然自己对佛教没什么兴趣,还是给玄奘翻译佛经找了个办公地点,大慈恩寺。玄奘提出带回来的宝贵佛经要专门建个存放室,于是就有了大雁塔。其他的就不细表了,翻译佛经,《大唐西域记》成书,功德无量。大雁塔有64米,玄奘法师64岁圆寂。冥冥之中,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当然,这段旅途也是充满着各种戏剧化的事件,其实玄奘大师和当时他国的国王拜了把子,还差点成了别家的上门女婿,当然,这些咱们有空再聊。

其他唐朝冷知识:

1,唐朝实行宵禁制度,二更起各街各坊闭门,谁在大街上溜达就按盗贼处理。到了中后期,坊市制与宵禁(夜禁)开始被打破,开始出现夜市。

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当时文人记载“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对,唐朝晚上也有撸串的……果然咱们现在过的日子都是古人过剩下的~

2, 唐朝的外国人是超级超级多的。在唐太宗在位的时候,他就主张各地区加强交流,所以从西域来的胡人,周围别的国家派来的使者,学生,僧人啦都是特别多的。在广州地区住着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人,当时的扬州水道众多,几乎家家户户靠船出行,都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还有许多的外国人在这里经商,一大部分的外国人在这里待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回去了,就算是死后也埋在了唐朝。 

3,唐朝之前,酿酒技术还不成熟,由于霉菌的原因,人们喝的酒是绿色的,到了唐朝,人们改革了制酒技术,造出了琥珀色的酒,但是这些酒的度数还是很低,酒精含量不超过3%,所以李白才能喝的那么豪迈。

白居易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个很好的证明,绿蚁就是酒里的霉菌,真正的白酒是元代之后才出现的,人们发明了蒸馏法。 

所以真正的唐朝酒就是米酒,琥珀黄的那种。

4, 唐朝人酷爱喝茶,爱到什么程度呢?“穷日尽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也就是说白天黑夜都在喝,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喝茶。他们的茶要放一点盐,放点姜,还放苏椒,有些地方的小清新还会放桂皮。这些茶水和我们现在的喝法大不相同,这些配料都可以拿去做茶叶蛋了! 

5,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都知道杨贵妃吃荔枝,但谁知道这荔枝是哪儿来的?其实唐朝时候荔枝不光产自海南,四川就有。白居易在忠州做官的时候就写过“欲知州远近,阶前摘荔枝”的句子,这样说起来,杨贵妃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奢侈。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