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于麦收,已经好多年没再体会过麦收季节的盛况了。
在记忆中,麦收季节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群聚、忙碌、热闹,却唯独少了一个疲惫。也许是因为那时候还是孩童,繁重的体力活轮不到自己,自己便也没有那种疲惫的感受。麦收时节,大人是辛苦的,小孩却多半是欢快的。
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夜里睡在场里用装满麦子的布袋垛成的“小城堡”里,三面是布袋垒成的墙,一面开口,上面搭上几根木杈,木杈上面再覆盖上一大块塑料布,人便可以在里面的地上铺片凉席,睡觉了。那种半封闭的隐蔽世界,着实让人十分有安全感。更有人连塑料布都不搭,露天的睡觉,眼望着天上明晃晃的月亮,稀疏疏的星星,听着大人的拉呱,不知不觉的睡去。
最早记忆中的麦收情景,还是用手工割麦的。往往先地头将麦子割开一片场地,洒水,平土,压实,拾掇成一片光溜溜的麦场。晾上一两天,才开始大面积的收割整片地里的麦子。如此,才有地方放麦,轧麦,扬麦,晒麦等等。而正因为这光溜溜的麦场,给了孩子无限的欢快。
常常于吃饭之际从家拎了冷过的开水,提着馒头,咸鸡蛋,蒜头等等来到场边阴凉地里,看着大人们吃饭,兀自随了其他孩子一同在场里阴凉地玩耍。尤其是傍晚时分,气温降下来,太阳也没那么毒了,更是孩子们最为活跃的时刻。或追逐,或嬉闹,或像模像样的学着大人趁着风势扬起几木锨麦子,却因为力气太小,还不到半空,就松懈下来。
这个季节,常常有不少的少年骑车洋车,驮着一个个木箱,箱子上面盖一块棉被,箱子里净是些诱人的冰糕。最尊贵的莫过于雪糕,只是价钱太贵,一般都还是贩卖最为便宜实惠,最容易出售的冰糕。记忆中,应该是几分钱一根的,傍晚的时候,常常会有卖不完的少年,一毛钱十根也往外卖,不过,这时的便宜冰糕多半是已经开始化掉的了。
这种少年,一类是家庭拮据,骑着大人的车子出来挣点钱,还有一类是纯粹是图吃冰糕,纯粹是图玩,顺带着也挣些零钱花。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的卖冰糕的行为都让孩子们向往、羡慕、喜欢的。究竟是有些内敛的孩子,想批发冰糕去卖,却拉不下那个脸面,到底还是呆在场里,看路边那些少年骑车驮着冰糕箱子奔来奔去,嘴里吆喝着,“冰糕冰糕,冰糕冰糕……”之类的口号。
童年、少年多半的人在这样的季节都是开心的。但最为劳累的,多是家庭的主劳力,往往早起四五点钟就下地割麦,此时的露水是最重的,往往还没割上几趟,裤腿就全部湿透了。然而,这时的气温却是凉爽的,即使有露水,也比太阳升起来,顶着日头割麦强。
一般的小家庭,家里常常都有两三个劳力,大家庭的劳力就多了。再怎么多,割麦的动作一般也要持续一周。毕竟有的家庭割的早,有的家庭割的晚。 还有些家庭,主劳力不在或者没有的,只能靠妇女,孩子一点点的割。如果有本家的还好,他们割完后,会帮衬着这样的家庭收割一下。如果没有本家帮衬的,那可是要多受累了。不过往往会有娘家人,比如弟弟哥哥甚至妹妹的过来帮忙。
前前后后的忙碌上几天,把麦子割完,就该是轧麦,扬麦,晒麦,装麦了。这个时候,会有一些本村的或者外来的妇女,挎着篮子,拎着袋子到割过的麦地里捡拾漏下的麦穗。一般地的主人都不会对他们加以驱赶,但如果自家里有老太太的话,往往自家地里漏下的麦穗是不会外流的。且不要小看这捡麦穗,一个麦收下来,多的能捡上几百斤。回家里轧轧晒晒的,一折腾几袋白面的口粮就出来了。再不济还可以去拿去换成杏子、西瓜,等到秋季的时候,拿这麦子还能换苹果,梨之类的水果,收益可是不小呢。
麦收季,最怕的就是下雨。一场雨过后,地里泥泞不堪,场里也往往积水。这时最担心的就是收割后的麦子犯潮。所以,一般都要抢着趁天气好,赶紧把一系列动作做好了。不过,印象里,收麦时好像很少有下雨的时候。
麦收过后,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交公粮了。各家各户按家里的人头算好要缴纳的粮食斤数,自己个或者要好的几家拉着板车去乡里的粮所交粮,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晓。
一切平静下来,便要盼着下雨了。如果天公作美,一场雨过后,第二天,地里便多出来许多农人播点秋稼了。另一季的收获,也就在这播种里,缓缓的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