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QS前100名的海硕,回国后只配做“大厂备胎”?
懂小英 2021-09-13

“海归一枚,没拿到大厂offer,我尽力了。”


J同学本科双非一本,自称是海外TOP20的水硕,却没接到大厂offer,只拿到了几个中小型公司的offer。


疫情时代下,回国好像成了留学生们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2020年的海归人员较上一年猛增33.9%,应届留学生,准备回国就业的人数,比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归总体的2倍。

而留学生们为了留学付出巨大,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是有竞争力的,更别提近年来互联网大厂工作成了热门的风向标,虽然无数毕业生前仆后继甚至还没毕业就盯上了大厂的offer,但现实却往往是J同学的真实写照。

小英在豆瓣曾经看到过一个“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小组,小组内的一万多名海归都在吐槽求职艰难,帖子里总会提到“迷茫”、“崩溃”等词语。


所以留学生在国内就业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越来越难吗?


01

留学生成为“裸归”一族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在国外极其“安逸”,沉浸在学业的世界里,虽然赶due和秃头一样不缺,但在实习和就业方面却落国内的学生一大截。


不少同学早在学期结束前,就开始广撒简历,只为求一份大厂offer。虽说如此,海归留学生们还是在面临成为有海外学习经历、获得海外学位证明,但却没有国际实习和工作经验的“裸归”一族。

可互联网大厂求职的高标准、高要求却不给他们留情面,根据《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海归在求职中遇到了问题,而有60%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相关经验所以被pass掉。


现在因为疫情被迫gap或zoom的留学生们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在家边上网课边实习了。

小英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同学,由于时差问题所以通常会把课安排在实习后的午休时间,遭遇课程冲突实在没办法解决的,就先上课再上班。至于小组讨论,同学们也表示理解她的工作,会等她下班后再讨论作业。


所以,即使还需要上网课,但利用寒暑期或者课前课后安排好所有事情,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02

期待月薪10万,归国只有4500?


其实留学生归国说找工作倒也不难,难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比如成为一名光鲜亮丽的大厂员工;又比如找到一份远超同等国内211应届毕业生薪资的工作。


相信大家前段时间都听说过好几起出国花费130万回国月薪却只有4500的事件。

一位自称留美5年回国的留学生花费140万元人民币,去面试时公司给出的薪资让他难以接受,只有4500。


虽然这个男生被大家评价可能是个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留学生,但出国留学花费不菲这个事情,本身就让留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薪资抱有很高的期待。


在UniCareer原来发布的一个调查中显示:30%的留学生年薪不足10万,60%不足15万。但留学生们期望的月薪资却在15000元左右。

有近50%的海归留学生认为目前薪资水平没有达到预期,远低于预期的也有14%。

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初入职场的我们》里有个张口就跟董明珠要10万月薪的男生梁坚洛,背景优秀,经验丰富。


所以,海归工作真的很难吗?小英觉得未必,薪资可能只是为那些眼高手低的人设置的一个牢笼罢了,真正优秀的人已经知道自己的能力了,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为之努力了。


03

海归躺进体制内


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已经被求职卷到准备选择躺平,去当公务员了。2020年有将近一半的留学生回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21%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为什么年轻人们前赴后继的走在公考的路上呢?

小英认为可能是在如今的海外留学生与准留学生眼里,工作稳定、工资不多不少、有自己的时间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主要求职目标。


包括微博中有些同学们在考虑去海外读研的时候,问题已经从哪个学校就业有优势,变成了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回国好进体制内。


事实上,考公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海归们选择考公只是从一条赛道上跑到了另一条竞争激烈赛道上。但如果选择这份工作能满足大家的安全感,那就去试试吧。

04

写在最后


虽说留学生们自称“海废”,但《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也指出,企业招聘的平均月薪已经突破了10000,远超国内应届生水平。

所以,摘下海归标签后,自己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多远,靠的仍然是自己学习的能力。而还在疫情中摇摆的同学们,为什么不选择赌一把呢?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