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大学是塑造个人性格成长的重要时期,而恋爱作为一门大学生涯的选修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相关管理宽容度的不断深化,对大学生谈恋爱问题的干预性举措逐渐淡化,默许已取代了禁止。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但恋爱观念的模糊性也比较强;在外部环境中多样化的恋爱观会繁衍出许多的恋爱动机,学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的恋爱行为。恋爱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能够适当提高交际沟通能力,丰富大学生活促进成长,另一方面体现恋爱可能具有盲目性,衍生不良情绪等消极影响。
大学生恋爱挫折造成的负面效应及不良社会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随着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对爱情的欲望与追求不断加深,同时受挫心理也在增多。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几乎没有挫折体验,在遇到恋爱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导致情绪消极,给生活、学习带来影响,更严重的会做出报复、自杀等过激行为。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法进行。问卷内容主要考察广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问题。调查对象为广西科技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
1.调查者的性别与恋爱次数
方法:利用SPSS软件来进行分析,选择“分析”中的“描述统计”,然后选“交叉表格”,最后一步就是把要绘图的“性别”放入行选项,“恋爱次数”放入列选项,再勾选“显示集群条形图”。
从图1中可知,在调查者中谈恋爱2次的人数有36.74%,谈1次的人数有32.65%,谈3次的人数占比为16.32%,参加4次以上的为14.28%,通过比较得到谈过2次恋爱的人数最多;调查者中谈恋爱3次以上中,男女比例较接近;根据性别来比较,在所有调查者中,男生谈恋爱1-2的次数普遍多于女生谈恋爱的次数。
2.调查者的年级及所扮演的角色
从图2可知,在追求恋爱过程中,调查者所扮演的角色为接受者比重为最大,34.69%;在大三年级中发现接受者所在比重最多,为18.37%;在大一年级中发现扮演接受者的比率为0,由此可见,一年级时,同学们都互不认识,对身边的人也不了解,即使存在被表白的机会,也不敢轻易的接受;大二年级出现了扮演追求者为0的情况,可能出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二年级的学生发现了比谈恋爱更有意思的事物;在四年级出现了两个扮演角色为0,经过大学四年的相处,同学们已经算是相当的了解,知道自身的需要,面对对的人欣然接受,面对喜欢的人,勇敢去追求,因为谁也不知道毕业之后何时才会再相遇。
3.在谈恋爱对自身各方面压力
恋爱既有甜蜜也有压力,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的。小情侣们小打小闹度过他们的大学时光,在互相摸索、互相磨合中渐渐成长。假设:在开始展开追求时扮演的角色从等级来看付出越多在整个恋爱过程压力越大。运用回归分析来对恋爱压力进行分析,发现原假设不成立。在恋爱过程中,无论刚开始扮演哪类型的角色,都不会影响到在这个旅途中所面临的压力和烦恼。恋爱是两个人相互影响下才能得以发生、发展、延伸。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性格方面,还是沟通交流方面,甚至是价值观方面,只要谈恋爱都总会遇到这些方面的各种烦恼和压力,但从中也看出在大学阶段这种压力有时出现的比重较大,只要个人注意及时缓解,那么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益处的。
爱情本是美好的,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面对新媒体的传播下,恋爱观念已慢慢发生改变,但作为大学生要保持初心。“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