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伊利这对儿乳业巨头,还真是相爱相杀,说商誉减值,那也得一起来。
最近伊利发布了2024年财报,其中对当初高溢价收购的澳优计提商誉减值30.4亿元。无独有偶,上月蒙牛发布的财报中也显示,蒙牛对高溢价收购的贝拉米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46.45亿元。
同样的高溢价,同样收购的奶粉企业,同一年高额计提商誉减值,伊利却在澳优问题上,给出了与蒙牛不同的回答。
据财报显示,伊利2024年营收为1157.80亿元,同比减少了8.2%,归母净利润84.53亿元,同比减少了18.9%,这是伊利上市以来的首次“双降”,连三聚氰胺时期,伊利都没出这个情况。
而伊利的首次“双降”,是为澳优牺牲铺路的,因为剔除商誉减值后,伊利的净利润应该是 115.39 亿元,增长12.2%。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战略投资失败后的财务出清,也有说伊利这是在2024年利空出尽,意图2025轻装上阵,但不管怎么样,伊利这次双降,是为当初高溢价收购澳优结了尾款。
当然澳优2024年也确实稍稍争气了一把,
据财报显示,2024年澳优营收同比微增0.28%,为74.0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5.32%,为2.36亿元。虽说营收涨幅不大,但实打实从前两年的“双降”情况变成双增。
说来也是,从2022年初伊利全面接手澳优至今,澳优就像伊利业务反向的“晴雨表”,澳优同比涨,伊利就跌,反之亦然。
这背后也许是伊利费力转型的痛。
根据伊利2022年年报数据,伊利股份持有澳优乳业的这部分股权收购成本为87.34亿人民币。且收购澳优前,伊利的商誉只有3亿多,收购完伊利的商誉增加到49.54亿。
截止今日,澳优股价在2港元上下浮动,总市值为35亿港元左右。
可以说伊利收购澳优是实打实的高溢价,跟2019年蒙牛斥资71亿元拿下贝拉米也大差不差了。
与蒙牛类似的是,贝拉米被蒙牛收购后净利润暴跌49%,而澳优2022年初被伊利全面收购的当年,净利润暴跌71.65%。即使2024年大涨35.32%,实际净利润2.36亿元还不足2021年7.64亿元的三分之一。
在此之前,2017年到2022年,澳优的营收从39.26亿元,涨到了2021年最高的85.75亿元,增长了两倍有余。但2024年仅剩74.02亿元,近两年发展确实不够出彩。
其实自伊利全面接手澳优后,有不少股民发出了建议澳优私有化的声音。
毕竟在当时股民视角里,确实是买贵了,私有化可以稀释掉整体的成本,也能减轻商誉计提减值的压力。
但显然伊利没有放弃澳优,甚至哪怕用上首次双降。并且近一年半来澳优全面步入伊利时期,管理层也已经换成伊利团队。
2021年末,在伊利集团和澳优乳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澳优创始人颜卫彬认为“对于澳优来说,引入伊利这样的战略投资者,不仅是产业链的协同和赋能,更是管理和战略的赋能。”
只是没想到两年过去,管理上的赋能与改变结果是澳优换帅了。
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2023年9月12日,澳优创始人颜卫彬辞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等职务,由张占强接任澳优董事会主席职务。
业内人士认为,伊利在管理上全面接手澳优,其实就是在供应链、渠道、品牌等环节与澳优全方位打通,能更好的去通过集团优势赋能澳优,马后炮来看,确实扭转了澳优两年的双降情况。
可以说3年的努力与“牺牲”下,澳优才算勉强止住了血,离恢复到巅峰时期还差很多。
不过也不能将伊利2024年业绩问题全压在澳优身上,与蒙牛奶粉业务颓势不同的是,收购澳优后伊利的奶粉业务发展的十分不错。
2024年毕竟是公认的乳业寒冬,伊利液态奶收入减少105亿,降幅达12.3%。但奶粉业务营收同比上涨了7.5%,贡献了全年的主要增量。
而且澳优奶粉业务,尤其是羊奶粉业务确实做的不错,2024年佳贝艾特羊奶粉销量与销售额全球第一。
澳优的羊奶粉故事确实精彩,但这个所谓的全球第一,含金量上并没有那么高。
2024年,澳优乳业羊奶粉业务在海外市场收入为6.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2%,但是这个营收占比仅为8.7%。
澳优的全球第一,实际体量上并不算很多,在国际消费市场上,羊奶粉无论从品类还是用户消费习惯上都未能取得突破进展,反而是国内市场因“鸡娃”文化、宣传等因素,羊奶粉市场激增。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羊奶粉市场规模为167.1亿元,同比增长12.7%;预计2028年将突破350亿元。
而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羊奶粉直销的热潮席卷而来,隆力奇旗下倍莱鲜、双迪、圣泉等品牌纷纷布局羊奶粉,据商务部数据,全国86家持牌直销企业中,已有超过20家涉足羊奶粉赛道。
而澳优2024年羊奶粉业务在中国市场收入为30.53亿元,同比增长仅5.3%,作为行业老大哥,这个涨幅在羊奶大爆发时期,并不算十分突出。
而且除了品牌化竞争加剧外,羊奶源方面的成本也开始激增。
尤其是新国标实施后,陕西等地羊奶收购价在2025年初暴涨近50%,从6元/公斤飙升至9元/公斤,羊奶粉出厂价上涨约35%。
澳优确实在荷兰、澳大利亚等地有优质奶源,但后续发展中,能否进一步享受到伊利的红利?
毕竟伊利的核心还是牛奶制品,之前牧场建设上以奶牛为核心,奶羊20个月左右的成长周期以及地理要求,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很明显,澳优近几年的发展是很偏向于羊奶粉的“单腿走路”。
澳优2024年羊奶粉业务收入36.99亿元,占总营收49.9%,而牛奶粉收入仅21.07亿元,同比下滑17.8%,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8.5%,连续三年负增长。
要知道在2021年,澳优的牛奶粉业务收入为40.95亿元,超过了同期的羊奶粉业务。
可以说全面接入伊利后,澳优反而没享受到伊利牛奶大王的红利,成为了羊奶专精品牌,当然这也可能与伊利战略布局有关。
除奶粉业务外,当初伊利看好澳优的还有海外潜力。
但目前澳优的国际化发展上,更需要警惕小基数带来的高增速“错觉”。澳优虽然有着羊奶粉世界第一的美称,但实际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较小,对整体业务贡献有限。
海外乳制品市场较国内竞争压力只会更大。无论是雀巢、达能,还是Lactalis,国际影响力都要高于伊利。
尤其是奶粉行业,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奶粉CR3占比为86.9%,雅培一家就能豪取4成市场份额,且羊奶粉天然渗透率不足,想要挤进去十分困难。
更何况国际化的羊奶事业还要考虑地域性问题,宗教饮食禁忌也得提前理清。
毕竟羊奶粉价格普遍是牛奶的3倍,目标又是中产及以上家庭,在推广阶段也可以尝试学习学习美妆市场的“小样”思路,毕竟在当下推广羊奶粉、培养市场才是阶段目标。
但海外营销推广并非伊利的sweetpoint,最受瞩目的奥运营销被蒙牛拿下了,让伊利在国外营销上较为吃力,想要在海外市场提升羊奶粉渗透率也困难重重。
伊利对奶粉市场的敏感度还有些不足。
就比如前段时间生育补贴这事,伊利拿出16亿,飞鹤是12亿,看起来还是伊利老大气概,但实际上飞鹤是第一个嗅到生育补贴的机会的。
3月中旬,《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紧跟着3月底,飞鹤就率先宣布要拿12亿做生育补贴,而伊利则到了4月10日才宣布。
10多天的时间,飞鹤已经稳稳占据舆论的聚光灯之下,这就跟刘强东抢先宣布给骑手上五险一金一般,谁第一个跟进谁就能享受最高的舆论拥护,后面的总会有些“被动跟随”的感觉,很容易事倍功半。
可以说伊利与澳优的结合,有着美好的畅想、也有着多方的发力,但结果来看,澳优这把羊奶的“剑”,还未完全收进伊利这牛奶大王的“鞘”内,仍需要好事多磨。
我们能看到伊利在尽力的提升澳优的业绩及团队融合程度,牺牲双降,利空出尽的伊利,能否携手澳优重回巅峰,我们且待时间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