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戒除不良挖耳习惯可预防外耳炎
文茵 2019-10-30

  许多人耳朵一旦有耳屎出现,就喜欢挖一挖,火柴杆、发卡齐上阵,其实挖耳朵也要选好时机和工具,若挖耳不慎,可能会影响耳部健康,引发外耳炎。(外耳炎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化脓性病变。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多由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


外耳炎的诱发因素

引起外耳炎的因素较多,具体如下:

  1、外耳较湿润:如外耳道经常进水、喜欢游泳的人群易患外耳道炎;

  2、天气变化:温度升高或湿度变大可诱发外耳道炎;

  3、外伤:挖耳朵或其他外力、外伤引起外耳道损伤,易导致细菌侵入;

  4、异物及耵聍栓塞等引发外耳道炎;

  5、其他因素:患有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外耳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外耳道灼热、疼痛,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


     工具不卫生 容易带进细菌

  随便掏耳,细菌就非常容易侵蚀到耳道里,比如拿个小火柴杆、发卡,这都很脏的,用这些东西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耳朵痒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事情,为了解决那种令人钻心的奇痒,人们习惯上用发夹、火柴、牙签、指甲等挖耳,以图一时之快。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无事挖耳的习惯,却不知这极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反复挖耳 耳道皮肤受刺激形成肿瘤

  经常反复挖耳,使得耳道皮肤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极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耳屎保护耳朵皮肤 可自动脱落不宜自己动手

  人的耳朵从外耳道口到鼓膜这一圆柱状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点是弓形弯曲,皮肤薄嫩。耳道外半部的皮肤有丰富的毛囊及耵聍腺、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尘粘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耳屎”,医学名为“耵聍”。

  虽然“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就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因此不要经常进行抠挖。一般少量“耵聍”会随人体走动时的震动自己掉出来,而大块的“耵聍”应请专科医生用专门工具“掏”,不能自己随便乱掏。如果耳朵实在太痒,应当上医院让医生进行专业的清洗。


如何预防外耳炎?

  1、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

  2、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3、医用镊子、窥耳镜等必须严格消毒。

  4、患病之后,要注意保持耳内干燥洁净。

  5、要防止小孩注意口涎、眼泪的侵入。

  6、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

  7、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8、忌一切海味鲜发物、榨菜、芥菜、雪里红等食物。

  9、每年游泳前,请医生认真检查耳部。若发现耵聍(俗称耳屎),应请医生设法取出,以防耵聍浸水后,阻塞外耳道,诱发外耳道炎。若有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疾病,不宜游泳,以防疾病复发。

  10、糖尿病患者游泳时应特别注意卫生,以免发生坏死性外耳道炎。

  轻微外耳炎需进行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的外耳炎则要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很多情况下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疾病的麻烦当中。生活中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