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表示乐观。他同时也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不是改善多少幅度,而是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和现行国家标准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比起来,北京等全国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
作为一名在北京健康医疗类媒体工作10年的行业记者,沈鑫几乎没漏掉与雾霾有关的任何一场舆论风暴。可以说,她是雾霾在中国尤其是北京的亲历者和观察者。
◆ 从呼吸道疾病到“雾霾抑郁"
在沈鑫的记忆里,大气污染尤其是PM2.5对健康和生活的损害研究,这些年不断在做加法,而且越来越细致、深入。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是国内最早就雾霾健康影响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在十多年前,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雾霾首先会侵入呼吸系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体的神经、免疫力、生长发育系统等。他们的研究还发现,雾霾中细颗粒物的毒性物质进入体内,还可能导致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下 。
国外则有研究给出更具体的数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每上升10微克每立方米,呼吸系统疾病上升3.4%,心血管病上升1.4%。
雾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了一个新名词——“雾霾抑郁症”。沈鑫第一次注意到该问题是在2017年1月,她看到经济学家汪丁丁在一篇文章里说:“雾霾抑郁症将成为北京地区最常见且高发的心理障碍。”
无疑,这个结论本身欠缺科学性,但沈鑫看到国内某门户网站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2.29%的人认为在雾霾天心情会变得低落,44.87%的人看到雾霾感到害怕和恐惧,22.43%的人感到焦虑和烦躁。
中国学者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可以加重生理疾病或不适以及精神上的痛苦,与自杀呈现正相关。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者对美国71271名女性进行长期健康跟踪和问卷调查则发现,频繁暴露于PM2.5细颗粒物污染的空气中,与高度焦虑症状呈正相关系 。
◆ 儿童最需要保护
如果说空气污染对器官的损害是潜移默化、较难被感知的,那么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风险则更让人感觉直观和触目惊心。
2016年9月,世卫组织公布,每年约有300万例死亡与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室内空气污染同样可以致命。2012年,估计有650万例死亡与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有关,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1.6%。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情况更加严重,将近90%的空气污染相关死亡发生在这些国家。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Flavia Bustreo博士说:“空气污染继续给最脆弱的人群(妇女、儿童和老人)造成健康代价。人们要健康,必须从一出生就呼吸清新的空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以儿童为例,201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称污染的环境每年造成170万名儿童死亡,每年有57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由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以及二手烟造成的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 空净产品家庭占有率仅日韩1/30
出于对糟糕空气带来健康甚至生命损害的恐惧,以及对清洁空气的追求,短短几年,雾霾防护产品极速进入消费热潮。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带动了中国两大产业的发展,一是口罩,二是新风系统。
如果说口罩是人们应对室外空气污染的利器,新风系统则成为人们净化密闭空间的首选。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在一般的日常密闭空间里,一些能去除PM2.5的新风系统能降低50%~70%左右的污染。这能帮助那些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很好地避免因空气污染带来的一些健康问题 。
尽管这些年空气净化器市场迅猛发展,但我国空气净化器家庭拥有率仅1%,更不用说新风系统了,与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30%左右的家庭拥有率相比,差距非常大。沈鑫也注意到,虽然大家对雾霾及其危害有了越来越多认知,但真正付诸防霾行动的并不多。一项宁波市城区居民雾霾知识及防护现状调查显示,该市雾霾天气防护率为23.46%,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防护措施的采用。
公共空间尤其是中小学校的雾霾防控,几乎是目前学校和家长最大的“痛点”之一。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及学校尝试安装新风系统,但总体比例极少。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会被雾霾笼罩的三四线城市居民,雾霾防护意识更低。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好防护呢?
在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一些跨行领域企业发现了空净市场,也想在此领域分得一杯美羹。而空净行业野蛮生长的大环境下,一些务实的老品牌由于营销手段上的落后,导致近两年很少有在市场上表现优异者。以梵东尼为例,记者从此领域调研了解到梵东尼致力于新风领域至今已有12载,在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几十年专业技术的沉淀中积累了数十项专利,是国内第一批将防霾措施加入新风系统的企业,也是最早提出DC直流应用的企业。把欧洲最先进的新风系统技术与中国雾霾环境相结合,将技术转化为适合中国雾霾环境的防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