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随想
Liu 2019-11-05

随想

每次循环到《折断的骨头》这首歌,常会停一下。

希望与绝望:悟空力量无穷大,变化无穷多,可最后还是在别人的手掌心里。这种宿命和归宿,绝望的问:要这铁棒有何用,要这变化能干嘛?

天堂与悲伤:到达的天堂,不是自己的天堂,那是世俗的天堂、是别人享乐天堂,却是自己的悲伤。孤独的前行,注定也是一种独自的悲伤,是一个人的百年孤独。

收获与丢失:收获成功的路上,却发现丢失了最初的梦想。就像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都争着去做物质的奴隶,可这物质的刺激就像安眠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剂量越来越大。

寻找与绝望:寻找世俗的成功,寻找的越多失去的越多,路上还看到更多的罪与恶。一生的追逐甚至都到达不了自己的彼岸,身体和灵魂的无处安放,是何等的绝望。

宴会与眼泪:高兴的外表下面,内心却是痛苦、孤独、失落,突然掉下的眼泪,是受了全世界的委屈。怀疑是自己病了,还是外面的人病了。

两分半钟的唱、词、曲,能感受到一种压抑、无解的痛,这种痛是你看到了,改变不了它,甚至也拯救不了自己的痛。就像我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阳光,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新的荒凉。

看似说是折断的骨头,更像是折断了自己的梦想,折断了身体里的倔强、叛逆和追寻生命意义力量。



《慢慢的》《折断的骨头》《寄生虫》对这三首赵照的歌曲印象最深刻,它们出自同一张2010年的专辑《大经厂》,稍后的曲风就温和了许多,歌曲也更像民谣了。

那痛也消失了.....

(随想1)

提到歌曲《寄生虫》联想到了前一段看过的韩国电影《寄生虫》:把社会下层的人表述的是活在权贵人家的寄生虫。此电影也是在戛纳摘得了金棕榈奖。但是看后感觉一般,把底层的人当做寄生虫的剧情创意还勉强可以,虽然里面的保姆也做了类似蟑螂的样子,但是还是没有很深刻,有些太注重形了,塑心不够。下层人民的苦难描绘的不够深刻,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说出了人生的不值得,但是给出的选择有些窄,思想上面的可提升空间少,整体影片太叙事了,有些淡。

 

相比去年改编自春上村树《烧仓房》的韩国另一部电影《燃烧》,两部剧情差不多,但《燃烧》诠释的更好些。《燃烧》同样讲述的是社会下层代表的男主角钟秀、女主角海美与象征着权贵阶层的男二“Ben”,发生的一些看似三角爱恋的故事。



片中一段钟秀将自己喜欢的女孩海美送到Ben的豪车里的那个情节印象深刻。钟秀送出的那一刻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实际背后却是一个底层了不知道多少世代的家庭,到他这里做出的选择。那一刻刘亚仁将男主角的:青涩、自尊又自卑、以及关键时刻眼神游离与逃避,演绎的非常到位。钟秀也深知比起Ben,金钱与富贵也许能让这喜欢的女孩过得更好、更能让她幸福。钟秀那喜欢的原始本能也被这现实的权贵碾压的一地碎渣。



比起差距巨大的Ben,钟秀也只感觉到自己的人还是活的,其它自己的一切都死气沉沉,被现实压抑的没有一点闪亮的地方,只剩有喜欢女孩的那颗真心,像黑夜摇曳的烛火,经不起一刻现实的风起.....

最后海美消失了,她是不是就如Ben说的那样:像那些废弃的塑料大棚被烧掉了也就烧掉了,没有人理会。代表着社会底层的人在权贵的眼里就是这样的呈现,海美怎么消失的没有明说。导演只是在影片中留下了些细节、留白和开放的空间给观众,让观众自己思考、想象。

看完有些痛,发自内心......

其实好的作品就应该这样,导演和观众各参与一半。

试想为何韩国能拍出如此题材的电影,这和导演敏锐的眼光有关,也和电影的政策有关系,也和大的环境有关。能写出来《烧仓房》感觉更像是一个人的事,能拍出来公映,并集体讨论这个问题更是一个大环境的力量。韩国电影和综艺总能做到很优秀,也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人才和能力,并且能俯下身子去看、去审视这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点而说,这个社会反而更成熟,也更理性.....。就像那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也是当下的一种反应。弹丸之地的韩国,发达了很久的国家,几个大的垄断公司把持着这个国家的走向。就如那三星集团几乎养活着近一半的韩国,一个人从生到死离不开它。也正是它们渗入的如此完全和彻底,使个人和小的公司很难越过它们的而活,冲出它们的围栏,更不要说打破那富有的更富有的阶 层固化。只能谨慎的做着奴 隶,因为稍有不慎甚至做奴 隶都不得(突然像某先生的语气)。那贫穷的阶层在社会里面的存在就如那荒地里面破落的大棚一样,被烧掉也不会有人知道。

(随想2)

说起让人深思的片子,最近几年国内也有些上乘之作,但更注重描写人,也因为环境的问题,很少涉及环境。

祈玉坤的《心迷宫》《暴裂无声》,贾樟柯的《天注定》,......。可印象最深的是《心迷宫》,因为看完四年多过去了,还偶尔会想到:结尾那座像大山一样压在村子上头的棺材,亦如村里的那座小庙承载着全村的的罪与恶。

那个心痛.....



那个痛在观影时是一种慢慢的、悄无声息的、一寸寸从脚踝漫过头顶,忽然电影结局的时候,甚至有点闷的喘不过气。它也像病毒一样慢慢透过皮肤,渗进肌肤里,浸淫过骨头,融入血液。如果要挣脱这种痛是要承受断臂剖腹、剜肠剔骨的痛,才能将这痛从身体扯出去,也像是蜕了一层的皮,蜕掉旧的也就有了新的保护层,也变得更坚强,那抗体也已留在了血液里。

想想为何这些国内影片的痛来时也会那么的猛烈呢?仔细想想可能是导演将这人性刻画的细致才有了痛感,也因为这些影片还共有一个大致的发生环境:偏僻的西北农村,借助这环境才让这人性、这痛展放的更完全、更真实、更容易触动。

提起西北农村,相比城市总先入为主、刻板的认为那里往往偏僻、设施、观念落后、不发达。所谓漂亮的城市千篇一律、落后的村庄一座一座。

农村基本都一样,有的是那份漫长,时间流逝 车马都慢,房子还是房子已变得破旧。人还是那个人,脸上多了褶皱。山野还是那片山野,春夏秋冬,不曾改过形状。也正是这西北地区的宽广、辽阔与落后还能保留些的原始的意味。也只有这里发生的事情才是太阳底下的常事,没有多少新鲜,如这日月的变换,日复一日、不曾改变。前面的几句话让忽然想起农村三部曲的《篱笆·女人和狗》的歌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部剧30年过去了。结合刚刚自己说的也让我忽然更理解这简单的歌词了,虽然我不知道这部剧具体演的是什么,但是这首简单的曲与词曾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



所以这些不曾改变却一直存在进行的是事物,在影片中作为意向存在的时候,我们便容易忘记它要表现的是具体什么样的时代或者说是年代,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遍地诱惑。通过导演那客观、写实甚至冷漠的镜头,让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个褪去外在环境变换,留下的那赤裸裸的人和人性。这个东西,多少年来不曾变换,也更能在里面发现我们各自的通性,才能使影片发生的事情也更容易引起全人类的反省。

环境有变化,人有一代一代更替,可是那人性几乎原地未动,就像高楼大厦多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但是人性的七宗善与恶,不曾改变。

这乡村的场景来的更直接,也更自然、更真实、甚至不用修饰,通过它更容易反映出人性与变迁。就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马尔克斯的乡镇马孔多、春上村树的夙川......。同样这也是祈玉坤、贾樟柯这些优秀小成本写实电影爱取材于西部农村的原因吧。



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的写点东西,哪怕先从城市的浮华开始......

(思绪发散3)

说起用偏僻乡村做背景,也联想到以前看到的西方影片都爱拍充满古建筑的摩洛哥、布拉格、布达佩斯、伊斯坦布尔、苏格兰、英格兰的大本钟、甚至还有那美丽的西西里,它们既有古典的浑厚建筑,又有辽阔的原野,也有落后的市井巷陌,也是因为它们这些城市建筑不容易看到具体的时代,才让这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能呈现更好的互鉴效果!



简单就是丰富,复杂就会掣肘。追求简单也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卫的人体、断臂的维纳斯,身体赤裸是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它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因为除去各种带有贫穷或富贵标签的衣着,只剩下人的躯体,我们也能最容易关注人体本身的“像不像”,因为那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身体与情感的共性,人体本身的皮肤肌理,神韵,以及由身体状态表现出的情感是最难呈现的。这些“简单”表现的恰当了,就最能打动人,看出创作者的不平凡!



音乐也如此,那贝多芬的命运、莫扎特的摇篮、德彪西的月光,声音虽简单,但从乐器里发出来却足以引起世界共鸣!

想到了前几日的“真实随想”,这些影片、音乐、雕塑、文学等等,不都试图透过社会、环境、人的表象,努力的找寻里面最真的最打动人的东西吗,这也似乎可以解开这《折断的骨头》里面的痛了!

(备忘录里面的一些随想,还没有来的及整理被不小心删了十几篇,有的就十几个字,有的是一段。趁着部分随想还有些记忆,赶紧整理一下,这是其中发散后的一个。创作的阶段:衣服,爱情,人,人性,社会,历史)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