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为:斑块增大致颈动脉管径狭窄引起颅内低灌注及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导致颅内动脉栓塞。临床上,通过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学测定,来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判断其危害性。
常见症状:
头晕,头痛,晕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诊断: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这有点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堵塞局部的颈动脉,这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会出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
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
手术: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中医辨证论治:颈部脉痹的致病因素多由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血脉,及年老体衰,肾精亏损、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过极及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的痰浊、瘀血等内因病理产物交织而致血液凝涩,甚至脉道闭阻而引起。病机多属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肝脾肾范畴。
1、脾虚湿阻
《内经》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如嗜食膏梁厚味过量,易致痰浊留置,阻碍血脉,日久损伤脾胃而发此病。较早论述了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脾主运化,主升清降浊,如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停滞脉内聚湿牛痰,痰成之后伏于血脉阻碍气机,导致预动脉斑块的产生。
2、痰瘀互结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盛,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或冷或热或结食,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菲一故云诸痰。”巢元方以“津血同源”为理论,及早认识到痰瘀之间的互联关系。认识到痰瘀是致病之本。《景岳全书》:“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因脾主运化脾之运化失常影响水谷运化,过盛水谷不能正常转运,化为脂浊流入脉中形成痰浊,或者素体脾虚,水液失运转而聚湿成痰痰入脉中,血行不利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故致颈动脉斑块形成。
3、气滞血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泻,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泻之,而水谷乃化。”阐述了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肝气衰弱,肝条达舒畅无力,气机易郁滞失疏,气滞则血瘀,血瘀易发痰浊又成为致病原因,使病情缠绵难愈,可致瘀毒发生。此与唐·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有异曲同工之妙。
4、瘀毒内蕴证
《血证论》曰“须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说明痰瘀日久化毒,损伤脉络,致颈动脉斑块发生。而,张京春等结合AS现代炎性学说认为:血脉艰涩,瘀滞日久,则为“败血”、“污血”,邪为之甚,蕴久生热酿毒,“毒邪最易腐筋伤脉”,与AS易损斑块溃烂、糜烂、炎细胞浸润、出血等系列病理演变想通。说明瘀毒也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致病因素之一。
5、肝肾亏虚证
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产生瘀血,可导致病情缓慢进展,皆以肾脏阴阳的虚衰、失调为基础。发生 AS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亏虚,肝肾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痰瘀内生,阻碍血液流动,血行不畅,瘀滞于内而发此病。
穴位处方:
主穴:大椎、脾俞、膈俞、肝俞、肾俞、委中穴、中脘、天枢、曲池、足三里、丰隆穴
随证加减:百会、人迎穴、膻中穴、至阳、命门、肺俞、三阴交、胆俞、气海、关元
注意事项
既然颈动脉斑块这么危险,要预防脑梗死,就必须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要根据颈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的强度和疗程,在此提醒朋友们: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朋友更应当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健康体检时最好筛查颈部动脉超声以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怀疑脑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根据个体的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每天保证400克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物和豆类食品,尽可能减少含脂肪多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的摄入,每天食盐量应小于5克,尤其对高血压患者目前主张每天食盐量应小于2.3克;戒烟、控制饮酒,男性平均每天饮酒量不应超过20-30克酒精含量,女性不应超过10-15克酒精含量;通过减少饮食的热量和增加体育运动减轻或控制体重。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上楼梯、骑自行车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和轻松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
病案分享:
周某、女、65岁;
因长期咳嗽咳痰伴不寐前来就诊
腔梗病史;经体检发现右侧颈总动脉斑块,肺结节、脂肪肝。
给予穴位埋线治疗:15天/次,4次一疗程;
治疗三个月以后颈部彩超复查:未见颈总动脉斑块;双侧颈动脉轻度硬化。
疗程治疗改为1月一次穴位埋线巩固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张华平
国家注册医师;康复医学治疗师;中医康复理疗高级教师;国家二级保健按摩技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双本)为杨天鹏骨伤科第四代学术传承人,荣获四川省第三届国医杯推拿之星实用创新手法大赛三等奖。以传统的中医经络辨证为基础,充分发挥针灸、小针刀、穴位埋线、穴位敷贴、推拿正骨等综合治疗手段为特色,擅长治疗颈腰椎病,脾胃病及慢性病亚健康调理,在中医美容美体塑形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擅长治疗:
颈腰椎康复理疗:如颈椎病、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病变。
中医美容养颜:如黄褐斑、老年斑、雀斑、痤疮、皮肤过敏、湿疹、面部线雕瘦脸提升祛皱美肤等。
瘦身塑形:单纯性肥胖、局部肥胖,产后塑形等,体质调理:易感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