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 安徽 ,爱上 皖南 ,这里不仅是我出生的地方,风景优美,更是我父亲一生足迹踏遍的地方。以前小时候,父亲一出野外工作,我就特别盼望他回来。每年都是除了冬休和夏休他基本都在野外,经常是几个月都见不到他。特别能体会到现在的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心酸。如今我一有机会和时间就特别想走走他当年走过的地方,体验一下他爬山涉水的工作的感受。
2018年11月24日,25日,也是怀着对对徒步运动的好奇以及与对古道秋景(现在已过了大雪)的美好憧憬,参加了朋友圈的皖南徒步行活动。
今天是徒步旌歙古道。
旌歙古道,亦称隋唐古道,史称徽(州)宁(国)官道,位于在安徽省旌德县境内。旌歙古道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年,古时由徽州府(歙县)通往宁国府(宣州)的重要官道,也是徽宁官道中最精致的一段。沿途有五里洞、如来柱、靠壁洞、天竺庵遗址、旺子洞、天星洞等人文景观。是目前保护最好、最长的一条徽州古道历史风貌。 也是中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
第一次长途跋涉20余公里,耗时约8个半小时,还是山路,堪称是我的“长征”。虽然没有拍到我想象中的红叶点缀黄叶夹杂(还好没有想象是满山红叶),但也领略了一种别样风光,亦有人生的另一种难得体验!还是收获颇多,感悟甚深。行间,多次汗水打湿了内衣浸透到羊毛衫上以至于背包带上都是汗水,这是从未有过的。到达集合处,我的嗓子已经失音,一路上百分之九十的路程是我独行,也得到了群友的主动呼应,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友情提示:对于像我一样恐高的人来说,有些地段还是挺危险的,路窄,一边是高山一边是笔直的悬崖,掉下去相当于跳楼,谁都救不了你!当然啦,对于不恐高的体力强的,这点高山都不算什么。还有就是要带足补给,特别是水。另外就是走没多久突然就发现没有4G移动信号了,时有时无,被吓得不轻!
再次感谢本次组织者的辛勤付出,谢谢!虽然组织的并不周密,但是能安安全全完成整个活动,已经非常满意了!
本次徒步路线:高甲村开始,经五里亭、旺子洞、天星洞(东箬岭),至箬岭关转到西文村岭脚二组。(其实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路线,就是跟着走,回来我查阅许多资料才彻底搞清楚。)
真想春天再去走一回。
第二天宾馆早餐后大巴行至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谭家桥镇高甲村出发。这里也是曾经的上海三线厂旌旗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下。
行前我准备不充分,所以赶紧手机拍了照片以备急需。
出发!
旌德驿道均为石板路面,路宽约一米五至两米,车轿骡马相让无碍。为方便独轮车行,路中央大都直铺石条,两侧嵌以石块或卵石,平整坚实,雨止路干。有水或低洼处均砌有横、直排水沟,保持常年干爽无积水,畅行无阻。(来自网络)
群里的人除了领队,一个不认识。领队也是为了此次活动加的微友。所以路上我基本就是独行。
刚开始行走,精神抖擞,体力十足,眼前的一切在我眼里全是美景!别提多开心了。
我一边走一边回望,身后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逆光很美。
沿着山道石阶前行不足五里,便到了一处驿亭,有名曰五里洞。这里的路亭与别处的不同,是沿着山坡用条石建筑在路边的一个个拱形的圆洞,很像桥洞,这种设计安全、坚固。建成拱形,抗压力强,山坡上的滚石不易压塌,野猪等兽类也不易毁坏。山间空气湿润,用石头砌筑,不容易腐烂,而且不盖瓦片,即使再大的山风也不易掀翻,减少了一大笔修缮的费用。过往的行人,在这里不仅以歇脚、乘凉、避雨,不但保暖御寒、防范野兽,还可避免发生山林火灾。整个石洞骑路而修,洞内壁嵌有石碑,时光流逝碑上所刻文字已难以辨识。(来自网络)
继续朝箭头方向行走
古人在山上修筑如此平整坚固的道路,想想一定都是很艰辛和不易的!
这两天都是阳光普照,像是暖暖的春天。
继续走。。。
右边是山体,而左边便是潺潺的溪流,一路上哗哗的流水声一直伴随我直到天星洞那里才渐渐远去。
这位是队友70多岁的老母亲,健步行走,比我还先到达集合处。赞一个!
太阳跃上山顶,光芒四射。我看了下图片信息:2018:11:25 09:09:14
2米多高的石柱耸立在古道边。石柱成八角菱形,上有三层莲花形毗罗帽,形如唐僧所戴之佛帽,柱身隽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当地老百姓称为“如来柱”。 古人认为,如来柱“能除一切罪孽魔障,能破一切秽恶道苦”,此柱多立于河畔、桥头、墓旁、路边,担负着镇恶除险护境安民的重责。(来自网络)
靠壁洞没有拍摄。是因为当时那里人特别多,都在拍照。这里我从网上找来的2幅图片贴在此。谢谢原作者。
经过靠壁洞继续往前走。。。
这个石屋是卫生间,没仔细看建筑年代。估计是现在建的。
继续往前,发现石板上厚厚的落叶,爱死了,赶紧自拍。和我一样这里有许多人自拍,我拍了赶紧走人结果忘了相机拍。
让开人群相机拍到的是这样的。
还是继续前行。到了天竺庵遗址。
关于天竺庵,清嘉庆《旌德县志》陈陛诚的《箬岭修途建庵记》中倒是可以看出原委:考先王之制,辰角见而雨毕,雨毕而除道。又夏令曰:九月除道。此皆为行彼周道者言也。若乃山坳逼侧、险阻崎岖之路,鸟道盘旋,下临千仞之谷,稍有缺陷,行人患之,则又不可拘以古训,所当不时修治也。箬岭为通徽孔道,途人所必经,高山上下有三十余里,杳无村庄,行寂寞无人之境,遇溽暑则汗流浃背,而无止息之所,遇祁寒则溯风栗烈,而有皲瘃之悲。江村江景淮心甚悯之,于中途建三山、笃祐、天竺三庵。夏施凉茶,而苦热者不吝琼浆也;冬施姜汤,而患寒者犹如挟纩也。复置田收息,令子若孙永为修路及庵中日用与冬夏茶汤之费。从此往来,行人如登周行坦途,君子履焉;小人视焉,其功岂浅鲜哉?宜乎邑人感其惠,四方之人颂其德也。对于天竺庵的幽静之美,前人留有这样四句诗:天半钟声惊落叶,山中云影隐朝曦。临风万竹摇清露,净我尘寰采玉芝。(来自网络)
再继续向前,就是旺子洞了。
“旺子洞”洞建于明代,传说捐建者是位求子的妇女。按照大团圆的习俗,这位做好事的妇女一定实现了求子的愿望。关于“旺子洞”还有一个解释:“旺”与“望”谐音,说是父母思念久离家乡的儿子,到古道探望。“旺”字的“日”旁似“月”,有日日盼,月月盼之意。(来自网络)
穿过洞口,继续往前。两边是密密的灌木,我全都不认识,石板路真的很好走,不愧是古道中的国道啊。
登高远望,山下白白点点就是皖南村民特有的房屋。在此停留拍照,以为团队中我是最后一个,没想到我后面还有5,6个人,他们相互结伴的。
铁帽山。
站在旌德方向的洞口,向远处眺望,铁帽山依稀可见。铁帽山的山形非常独特,山头尖尖的像金字塔,远远望去,整个山体呈铁灰色,这可能就是铁帽山的由来吧。
看见他们挥舞纱巾拐杖大声尖叫,我也兴奋地加快了脚步。
穿过天星洞,登上平台,极目远眺四方,只见蓝蓝的天空下环绕的群山绵延,满山翠绿,即使现在已经是冬天。一路行程脑海中时时想象着当年父亲是否也登上过此处,揣摩着他的思想感怀,体验着他的艰辛跋涉。。。实在太热了,今天,没几分钟赶紧下来。本来以为到了天星洞,很快就会到达目的地,其实不然,
这里的指示牌标注:距箬岭,关5566m,距我们出发的停车场3295m。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还有那么长的距离呀,现在已经中午11:15了。有信心的是我已经走了7里多的山路,一点不觉得累!其间我只补充了一个鸡蛋一个馒头还有热水。这是早餐剩的,不能浪费呀。背包里带了好多零食,到家都没吃完。这里不得不夸下我的膳魔师。
从此,我赶紧加快了脚步。因为小时候我就经常听我爸爸说登山的趣事。一般都是“披荆斩棘”(那时他们登山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是纯粹为了玩,他们走的山,很多真的没有路。穿上登山鞋,腰间插着砍刀真正的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路;需堤防着虫蛇。最主要的就是一定得在太阳落山前走下山来,这点我记得牢牢的!)
逆光下,多么美呀!
从天星洞下来后很多地段都是土路,宽窄不一,还陡峭。
这边没了潺潺的流水声,只有鸟儿的啾啾声
远处起伏的山峦,里面埋着什么宝藏?这是我们父辈地质队员一生寻找的秘密。
看见这样的小路,想着还有5000多米山路,我真的有点紧张起来。
有时看见豁然开朗的眼前景色,竟然又忘记了时间,相机手机轮番拍照,似乎这时也发现了手机没有信号呀我的天!
我一直在想,春天的这里会有满山的野花吗?
看了下照片,根据回忆,应该是在此时此地与刚才那几位队友路边坡上坐下来补给。我将背来的火腿肠饼干花生糖巧克力等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他们欣然接受,当然也只是客气的接受少许,使我们拉近了距离,也让我最后得到了他们的等候帮助。其中有位先生将他的音响设备(不知是mp几还是手机什么的)声音外放,使得远远我就能感知他们距离我大概多远。一听不见了或者声音小了我就加快步伐追上。由于我要拍照,怕耽误他们时间,所以一直谢绝他们和我一起走的好心。
现在是中午12:21,地标显示此地是回魂岭,距高甲和箬岭关都是5km
现在是13:05,地标标识为 贴壁洞 距高甲7.5km,距箬岭2.5km
这里很陡很陡,我一个人差点都哭了,后来心想,要是有别人,我还不是要自己一个人过去,别人拉着你也许更不安全。全神贯注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试探着,踩稳了,才过。左边就是万丈深渊!我恐高,把太阳帽往左边压,不看四周,只看脚下。这张照片是过了以后回头再拍的,200的镜头拉过来的。
树上一只大大的蜂窝!
在这条路上走,感觉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我就在纳闷,过了天星洞不就是往下走了吗?为啥走了很久还没到山脚,
山脚下是星罗棋布的村庄,白色的粉墙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点点白帆。
这些有序的松树像是列队的哨兵布满整个山坡。你们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我吗?
又走了半小时,现在是14:05,我终于看到了脚下的石屋。
上书:这口井天干干不了下雨也满不起来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样水位不高不低这水从那里来是从龙嘴里出来的所以这口井就叫龙口井。呵呵。
思绪远了,回到现在的古道吧。
走到忠烈庙这里,有个岔道。不知往哪走。手机没4G信号,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什么地图统统瞎子。微信也联系不上领导,不能分享位置。突然有了信号只是一闪,我看见了发来的共享位置,然后又打开手机辨识东南西北,便自认为是往左拐下去。这里有个卫生间(分男女),大家轮流用了后竟然也糊里糊涂跟着我走,也是不太放心,边走便继续打电话联系领队。
远远见一当地人,多不容易啊!一路上只见到除了徒步游客外就他一人!赶紧上前搭话顺便问路,最后多方确认(那边电话也打通了),我们走错了路,得返回。是应该在忠烈庙右拐通过“天险重开”,继续沿石板路行走。
这里明明就有标识啊!我们竞一个人都没看!其实我不知道我们集合点具体在哪旌德还是歙县,队员也不知道,有点组织不周密啊。
返回此处时我拍了照,已经是14:46了,足足耽误了四十多分钟。
。
假入明年春天有机会再来走一趟,我就往左拐,宿箬居.茶坦人家。就凭这首打油诗。
他们快步走在我前面。这位“植物专家”包里的音响设备播放的音乐一直给我安全感。
这里林荫蔽日见不到阳光我以为太阳就要下山了,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给自己定的计划4点前下山,觉得都有点难度了!那位先生真的很不错,回头招呼我“不要拍照了!赶紧走赶紧走。”今天全天走到“天险重开”那里我都没感觉到累,就是从那开始往下走,标识只有2.5公里的路程我怎么感觉那么遥远,怎么走都走不到头,这时右脚大拇指处磨疼了。时不时手机有信号,看见其他队友也在微信群中发出“我现在已经在竹园这里了怎么那么长的竹子路还要走多久呀”的语声音,心想我还没有见到竹子呢。
终于见到竹子林了,目的地快到了。心中一阵开心。照片信息15:51 。
照片信息 15:55.终于放心了。其实不然,下面穿过竹林——茶园——竹林整整又走了一个小时!才最终抵达集合处。这是当时不知道的。以为就穿过刚刚的竹林就抵达目的地。
这片竹林真的很美,我基本都是快速拍照,他们一直劝我抓紧时间赶紧走。
又落了在后面。照片信息:16:06,
继续往下走,哇,这是刚才在上面看见的茶园,比较近距离了,与矗立的红杉脚下的村庄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照片信息此时16:37,又被不断的“催促走快点不要拍了”。
此时已经收了相机的朋友又忍不住放下背包掏出了相机和我一起咔嚓嚓
我回头则看见这树花花,趁她们和红叶合影的当儿,抓紧咔嚓。在此又耽误了10分多钟。照片信息 16:48
,
终于听到前面传来的声音“到了到了” 照片信息 17:00
17:14我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目的就是为了记下此地的方位。上面标注着 谭家桥镇东黄山村林脚二组。
大巴车已经在此等候,我们等它调转车头上了车,便开始了返家的旅程。
晚上11点前我进了家门。在家像坐月子一样躺了两天。第一天晚上睡觉躺下来就梦见还在山里走悬崖,惊醒!多次!此次经历,终身难忘!
由于出发前准备不足,回来后队友全部失联,因此通篇行程全靠我照片信息记录加上查阅网上资料,耗费大量时间,加之本人文笔欠佳写作水平有限,但真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
谨以此篇纪念离开我们8年的亲爱的爸爸。
还要感谢微友,是他的一句话成了我最终出行的信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