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多重人格一类的资料、电视电影颇为感兴趣。这几天待在家有空看了《你好,疯子!》。虽然这是一部前两年就知道的电影,但是真正被吸引的是在其他综艺里看到电影中万茜一个人分裂出七重人格是的片段,万茜在里面贡献了炸裂式的演技。看完电影的直观感受就是,几位戏骨的演技是出彩的,但是电影的剧情却还是有点低于我的期待。
整部电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小时讲述了被关在一个密闭空间(精神病院)的七个人,为了逃出去想尽各种办法,滑稽的,疯狂的,暴力的…而第二部分则是谜底揭开 –逃出精神病医院这一出其实是为了治疗女主角安希(万茜饰)的多重人格障碍的方法,其他六个人其实是安希分裂出来的人格。于是,余下的电影重点就落在了在院长的主导下,安希怎样与其他附属人格做情感上地斗争,并最终让几个附属人格自杀地过程上。但是电影设计有一个精妙的地方就是,在我们以为安希是最后留下来的主人格时,片尾彩蛋告诉我们,最大的boss其实是院长 –院长也是安希分裂出来的一个管理型人格,他拥有绝对权威和理性,了解每一个人格,也是他引导安希将所有人格关在一个密闭空间并鼓励她将他们都消灭。最后只剩下院长和安希两个人面对面,影片到此结束,没有人知道到底是院长想要留下来陪伴主人格,还是只是为了更好的消灭主人格占领其身体。
这部电影在叙事和剧情架构方面确实弱了,也许是因为要把原本在话剧台上用的夸张怪诞的表现手法加上一层电影镜头的滤镜,没有掌握好平衡吧。最大的Bug就在于几个人格的成因和人格各自的角色特点都是模糊的。虽然在影片后半段通过安希与几个角色之间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主人格和附属人格之间的情感联结,但是真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人格,导演依然没有交代清楚,甚至于安希本人的来历背景都是模糊不清的,就像在七个人互相介绍自己身份时安希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从哪里来的一样,我可以感觉出导演希望突出情感作为电影核心,但是因为缺乏了合理的背景,在展现这些情感纠结时,观众就少了一些共鸣。
想起我心目中韩剧的封神之作《kill me heal me》,也是一部讲述拥有七重人格的男主在遇上女主之后互相扶持,最终得以治愈的故事。当然按照韩剧一贯的套路,男主七重人格的成因其实就是和女主有关,但是让我对这部戏至今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男主角逆天的演技之外,还有就是编剧对于每一个人格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意义都刻画得相当成功。而当快接近尾声时,导演又给了每一个附属人格一个完美的消失 –每一个人格都找到了自己归宿,幸福地离开。因为每一个人格产生的合理性引导观众对于人格的消失也有更深刻的共情,那一段也赚了我不少眼泪。
在看电影影评时,有不少提到美国的《致命ID》,说是《你好,疯子!》基本上是借鉴这部美国电影的设定,但是前者做得比后者精妙得多。抱着好奇的心态我又把这部2003年的老片拿出来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忍不住感叹,不得不说老美在剧情的解构以及人物性格的把控上真的令人惊叹。即使是一部17年前的老电影,情节的多重反转,大量细节描写的隐喻,层层渲染的惊悚氛围,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是毫不过时,是极具张力的。同样是一群人被聚集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但是这部电影却设置成了在一个汽车旅馆发生的杀人游戏,关联者一个接着一个死去,身边总是留下宛如倒计时一般的房间号码牌。每一层推理都完全符合逻辑,层层堆砌起来,直到顺理成章地引出男主角在被心理医生徐徐善诱进行治疗的场景,观众才恍然大悟,其实所谓的汽车旅馆杀人游戏只是男主角麦肯(或者说是女性主人格Paris)脑海中的场景,汽车旅馆的其他十个人是他分裂出来的人格。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构成了麦肯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格都代表着麦肯童年记忆中的某一个特定人物,有他最厌恶的,有他最想成为的,也有他最想拥有但是缺失的,等等。每一个人格特点都十分鲜明,再加上影片一开始就有一个医生的旁白在解释麦肯这个杀人犯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多重人格障碍,所以在剧情反转时,观众也能很快地将每一个人格对号入座而并不觉得突兀。而影片最精妙的设计就在于,在大家都以为主人格终于消灭了邪恶的附属人格成为唯一时,殊不知真正邪恶的人格(杀人犯)其实是那个看似最人畜无害的小朋友。而影片最后的最后,在脑海中邪恶人格杀死了女性主人格抢占了主人格的身体,而在现实中,麦肯彻底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杀人魔。
记得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看过这样的描述:“很多心理障碍患者都是在小的时候收到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的成因在成人看来似乎不算什么,…多数时候,在孩子严重,周边的环境,承认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都被放大了,有些甚至是扭曲的。”而在这本书里也讲过那么一个多重人格患者的故事。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因为小时候父亲死于醉酒,太过于孤独的他还被身边的人嘲笑、不被同情,于是他创造了一个理性且强大的男性人格,同时又因为希望对缺失的父爱有所弥补,创造出了一个小女孩(“妹妹”)的人格,那个男性人格总是以守护者的身份出现在“女孩”的周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怪物”,而这个“怪物”的存在是男人自己都没有办法解释的。最后的结局是悲伤的 –男人杀死了“妹妹”人格,而自己不久之后也选择了自杀。“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外界,他没有说谎,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疯了。”
其实人格分裂真的是一个让人难过的话题。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最终都是因为内心的脆弱而导致了分裂。《你》中的分裂核心是孤独和陪伴。《KMHM》和《致命ID》中多重人格的形成都是由于童年的家庭暴力和精神压力。而《天》故事中那个男人则是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认可以及缺失的父爱,才会塑造出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每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在为了能够逃离现实地枷锁而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隔绝外界的伤害,每一层的分裂人格都是人物心理层面的具象化,但殊不知越是想要逃避现实就越是在圈地自牢,最终的结局必将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 –彻底沉浸在幻想中吞噬自我,抑或是走进现实回归孤独。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在癫狂和孤独中不断做着抉择呢?记得在哪里曾经看过一句话,“疯子不表示没逻辑,只是逻辑比较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