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分离

    开始尝试着写读后感,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寒暑假语文老师经常会留这样的作业,那个时候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如今倒是主动写起来了。

    Being Mortal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就是凡人有死。中国人从古至今对“死”这样的字眼是比较敏感的。我们从来都知道人从出生就已经踏上了迈向死亡的旅程。十年,几十年,总觉得死亡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仿佛几十年等同于永恒。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想很多,同时也伴随着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更多的是不愿意面对“死亡”,不愿意面对有一天身边的亲人先走一步。阿图.葛文德看过了那么多的永别,在面对亲生父亲因病离世时也一样会难过。生而为人,我们是感性的动物。选择读这本书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理解“生老病死”,而读书时的这种焦虑明显和我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书中有很多小故事,这些故事通通都和疾病、衰老有关联。有时候人就像一部制作精密的仪器,医院就像修理厂。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修过之后还能继续用,如果问题很棘手,抢修过后也就报废掉了。仪器我们可以重新买一台,而生命不能。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更好的面对衰老?如何更好的去接受死亡?知道和思考真的完全不一样,’我知道我会死'和'如果我明天就要离开人世,我现在最想做什么?’带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记忆的自我和体验的自我经常会混淆视听,希望我们多去关注体验的自我,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

    ”死“来”死“去听起来不吉利,尤其当你和父母或者年长的人讨论这样的话题很不礼貌,甚至是忌讳的。昨天我把这本书读完了,我焦虑的情绪几乎不见了,我开始接受有一天我会衰老,变的不再好看;也可能某一天生命戛然而止;也或许最后”老死“。我不再思考如果我孤零零离开人世该怎么办;如果我老到不能动,没人照顾怎么办?...我开始关注如何赋予有限生命的意义;如何做到真正的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如何珍惜身边的一切。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又把他们一生的爱奉献给我们。感恩生命里遇到的所有,多少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人那里却已经是拼劲全力。

    仍旧不愿分离,如若必然,望来生再见。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