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整体内容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人群,如说的严谨些便是给思想初出茅入进入瓶颈期的人看的。书的类型是一本青年文学,拥有反应社会与伦理的特点。作者胡迁,迁是改变的意思。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改变很容易,把自己的头发染成红色就是改变。改变很难,把自己烟熏的肺部变成健康的很难。从《大裂》到《牛蛙》,内容从短篇到长篇,书名从“动词”到“名词”,封面从“黑色”到“红色”这都叫做改变。而胡迁改变了什么呢?是从光明改变到了黑暗,还是从弱小改变到了强大。“胡迁”是胡波的笔名,他零八年高考失利,便进入山东的一所专科学院读书,由于课程很水,加上宿舍不装网络,他每天晚上九点开始去学校经营的网吧通宵看电影,下午起床后和舍友打牌 [10] ;在学校上了不到一年,他便选择辍学复读;期间,他考上过浙江传媒学院,父母劝他早日上学,但他只想上北京电影学院。一零年,连续考了两年后,二十二岁的胡波终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如此的生平事迹,他做出的改变是当下年轻人缺乏的勇敢和自信。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极其荒谬却又似乎合乎情理的故事:
生意失败回到家乡无所事事的我,
偶然被牵扯到表姐陈嫣和其未婚夫张翰的矛盾中,
之后发现原来陈嫣答应了嫁给一只牛蛙,
而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居然是张翰的父亲张乔生。
然而婚礼前夕,这只牛蛙却被人谋杀了,
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
我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阴谋:
张乔生正计划着用屎淹没整座城市……
写出这段故事简介我自己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多么狗屁不通低级恶俗的故事,
然而这本小说我看了两遍,
很认真的两遍。
胡迁的文字中总是带有自己的色彩,
《大裂》是,《大象席地而坐》是,
这部《牛蛙》也是,那是一种浓厚的灰色,
在这个灰色的世界里,
一切都是脏兮兮的,
充满污垢的旅馆、
磨破皮的沙发、
充满青苔的喷泉水池、
散发恶臭的下水道……
这个世界里的人也带着一种本能的罪恶和绝望。
书中的第一人称“我”是一个困惑的年轻人,
也希望这自己能够获得救赎,
就如同大多数现世的年轻人一样。
他内心深处知道一切的荒谬,
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他说:
“归根结底,
世上死了一直牛蛙,
这根本算不上个问题。
当我严肃并且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的时候,
一切还算是正常的。
我不能有正视这件事的知觉,
一旦停滞下来,
一种被吞噬的诡异存在感便袭来了,
像飓风,
像离岸流。”
他还说:
“解脱痛苦又多么简单,
只需要把人放进一个巨大的迷宫里,
他就会为了找到眼下的出路而忘掉其他的事,
甚至忘记他是怎么进入到这个迷宫中。”
一个自私美丽的女人,
一个麻木乖张的母亲。
以及一些被生活差遣的普通人。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在胡迁的故事中,
美好是不存在的,
他将一切丑陋的、不堪的
每天打针、吃药也没有救回这是狗的生命,
有天夜里小狗狂吐不止,
照顾了一整夜之后他昏睡到第二天中午,
结果醒来后发现小狗已经僵硬。
于是在小说中他写到了这只狗,
对它说:“再见,马修。”
像是完成了告别。
他也提到了创作《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剧本,
“完成这部电影用了一整年的时间,
而最终,
没有一帧属于我,
我也无法保护它。
它被外力消解掉了。”
读后记的时候非常的心疼这个男孩子。
本来我也不是很明白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处,
除了让自己看清世界的丑陋,
以及更不愉快意外似乎没什么收获。
突然想到《大象席地而坐》里面常常出现的一句台词:
“关你什么事?”
书的整体内容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人群,如说的严谨些便是给思想初出茅入进入瓶颈期的人看的。书的类型是一本青年文学,拥有反应社会与伦理的特点。作者胡迁,迁是改变的意思。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改变很容易,把自己的头发染成红色就是改变。改变很难,把自己烟熏的肺部变成健康的很难。从《大裂》到《牛蛙》,内容从短篇到长篇,书名从“动词”到“名词”,封面从“黑色”到“红色”这都叫做改变。而胡迁改变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