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教育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家长,发现他们经常会苦恼一个问题:孩子不太愿意和我打开心扉去沟通。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其实在很多家庭,能够做到深度交流、相互启发、彼此促进的时候并不多。甚至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都是不成熟、不靠谱的,我只需要单方面的去引导,给孩子“指方向,下命令”,久而久之亲子关系更愈发疏离和紧张。
要跟孩子达成沟通,就必须真正去了解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想法,去理解他们产生这个想法背后的逻辑。
那么,究竟现在90后00后的孩子不愿与父母“做朋友”,不想打开心扉沟通交流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内心最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就此,海育国际的几位学员用文字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想法,或许能引发家长们的一些思考。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大一的合羽同学:
信息时代下的“新”社交关系
一般来说,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不是营销号哈哈哈哈哈哈)个体(individual)与个体之间的通讯便捷程度和范围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跳出线下的生活环境,进而和「全社会(society)」建立沟通(connection)和关系(relationship)。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与人线下的关系的维持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人的基础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社交需求。而社交关系的建立则基于两种驱动力:互助或好奇心。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大多数家庭关系毫无疑问是可以满足前者的,而这并不能代表其可以建立所谓「情感上的亲密」。因为情感关系必须基于双方皆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去开启、维持这段关系才能成立,如果仅仅是一方单方面对另一方的关注或付出,则不构成情感关系。而构成一段关系的前提是一方对于另一方首先需要「注意力」,其次需要「有价值/有趣」。
同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互联网越多的个体,越是有机会去了解更多、更有趣、更有价值的事物。因此,这些个体对于接受新事物的阈值也在不断地升高。相比之下,其在线下生活圈所接触的,并不具有广泛的信息储备的「他者」,在和互联网(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新”亲子关系考验:你是否足够吸引我
带入到亲子关系中,信息时代下所出生的「新一代」,自存在以来相对于老一辈来说并没有温饱和安全层面的强烈需求,那么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然成为了这一代人最迫切的需求。而家庭成员作为一种社交关系,由于其年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思维的固化(60后和70后的家长)和其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保守,其所能提供的教育和「有趣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代表「无限」的互联网来说,后者对于对信息获取拥有更高需求的年轻一代(90后和00后)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通过强调其生理上的关系、其在生理和安全保障上对于年轻一代的付出来试图赢回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则是显得有些南辕北辙了。
美高毕业班的留学生Y同学:
望子成龙和过度干涉下的畸形亲子关系
每次与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对我说这么一句话:“你这么小的孩子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吃过的饭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诚然,父母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他们理应以人生导师的身份引导孩子成长。作为人生导师,父母自觉自己背负起了孩子的未来,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共同的想法,许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但殊不知,这种期望不仅是对孩子的压力,同时也对他们自己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
如今的新时代和父母所经历过的时代不同,他们的阅历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如果父母不能学会让孩子自己成长,而是插手孩子的生活对其进行过度干涉,畸形的亲子关系就会滋生,对双方来说这都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之间的矛盾是这样产生的
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基本都是吃过苦日子,通过自己拼搏成家立业的,所以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包括教育。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想尽办法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老师;从小我们就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包括出国留学也是父母呕心沥血的结果。
而优秀的教育资源又代表着什么呢?教育资源的丰富让孩子们接触到了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他们的知识和眼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优化而逐渐扩大,最后形成的世界观自然与父母大相径庭。
尤其是出国留学的孩子比国内的孩子要更加独立,思想更加自主;美利坚教育所提倡的就是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学校中提出的所有诉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在课堂上通常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能够与老师进行讨论和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收获的是平等的人格感。
而远在大洋彼方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和忧切,掌控欲会越来越强,一旦孩子有任何的不如意,他们就会如临大敌。在迫切地想要给予孩子帮助的同时,他们因为不了解陌生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而采取的往往是强势介入孩子生活的方式。
争执通常就是这么产生的 --- 心理逐渐成熟的孩子渴望获得家长平等的对待,而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实际状况,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进行猜测,常常触到了孩子的雷区。
一旦孩子对父母的观点不认同进行反驳时,感觉家长权威受到挑战的父母通常又以强硬的方式(如强调身份立场,以斥责或命令口吻说教)来确认自己的领导地位。这就导致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不愿再与父母交谈引起更多的冲突,失去孩子联系的父母则更加焦急,想要将孩子的生活牢牢掌握在手中,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感到自己的私人空间被监控的孩子只会对父母的接触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厌烦,最后走到双方不和,亲子关系濒临破灭的地步。
“望子成龙”请从实际出发
再说回望子成龙,这一代的父母通常奉行“要求愈多,期望愈高,孩子成就愈大”的思想。一方面是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他们也不希望送孩子出国的昂贵费用打了水漂。所以父母总是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获得好的工作,最后成家立业,他们作为父母的责任也就此落幕。
但同样,也是出于对美国教育体系的不了解(以及全天下父母共同的对孩子莫名的自信),父母的期望和孩子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准是不一致的。
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肩上的压力就越大,再加上自身学业带来的压力(美国升学绝不比中国高考轻松),孩子不再期望与父母联系,因为每次联系一定会听到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的嘱咐,过多的鼓励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敏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受到父母的质疑(“是不是还没有尽全力?”“你本来可以做到更好”);压力大的孩子则又背上父母的期望,到最后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爸爸妈妈的爱压垮了。由此造成了某些孩子一听父母提学习的话题就格外烦躁的局面,从而减少与父母的联系,形成双方僵持的局面。
双方都需要反思
家长过度侵占孩子的生活再加上望子成龙的压力,只会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变成血浓于水的亲人只谈事,不谈情的畸形关系。这种局面不能单靠孩子改变自身去顺应父母的需求,父母也需要仔细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
如今是21世纪的新时代,加上孩子身处思想开放的美国,父母更需要懂得放手,留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在旁引导而不是干涉。
相信孩子吧,他们快要步入成年的殿堂,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要用自己的阅历去束缚新一代的成长,双方共同摸索新的沟通方式,才能互利共赢,避免畸形亲子关系的产生。
读到这里,不知家长们是否也有话想对孩子说呢?
「海育点评」
国内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分享过一直困扰大多数父母关于“青春期孩子们的异常表现”的研究成果,并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以上文章的作者合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幸孩子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具备深度思考能力,并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优秀的成年人。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的6年里,至少接触过数百位孩子和家长。许多家长甚至成为了我的终生好友,时不时花个一两小时谈论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及烦恼。亲子关系是所有话题中永远的主题。然后才是专业、升学、就业、选校等与孩子前途有关的内容。
文中提到的“沟通渠道与效力”是我从事教育行业以来听到孩子们抱怨最多的内容。
最让我难忘的是,2019年暑假前,5、6个16、17岁的孩子围着我吐槽爸爸妈妈的“管教”方式,其中4个孩子放声大哭,控诉父母的“不理解和高压手段”。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知道他们付出了很多,也知道他们很爱我,可是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能不能不要这么啰嗦,不要动不动就夺命连环CALL”。
身为家长们的同龄人,我深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处境。可当我看着孩子们眼睛里、脸颊挂着大滴的泪水,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我很难不替她们说几句“不顺耳”的话。
亲爱的家长,孩子们每一天都在学习独立,他们正从孩子过渡到成人。他们需要爸爸妈妈能像对待成年人一样与他们交流,肯定他们的处世方式。
正如合羽在文中提到的,互联网的世界里他们有非常多的渠道学到、看到或找到更有意思的信息。很多时候她们在与父母交流时深感话题的“无趣”,才会表现得没有耐心。正如海育的丁老师曾在几次公开演讲时跟家长们说的:“咱们要先成为酷爸酷妈,才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对待青春期的孩子(13—18岁),咱们要多听少说。
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海育国际美国区辅导老师:杨琳
战「疫」系列公益讲座
下一期海育国际战「疫」系列公益讲座我们将邀请:
✔ 海育国际CEO - 浙江大学工程学士/硕士,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MBA\美国印第安纳州美中商会主席,师董会导师合伙人,原IBM服务战略寻源全球总监- Harrison Ding
添加海育小助手微信(Selena007007)预约进入直播间与嘉宾现场互动吧!
除了在海育国际线上课堂直播以外,我们还将在新浪微博、一直播、哔哩哔哩等平台进行实况转播。欢迎在以上平台搜索关注“海育国际”,定时观看。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海育国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