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华夏每一个儿女的心中,应该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初闻黄河,应该是从这两句诗开始,只是,那也仅仅是闻得字面意思,至于怎么个奔腾法,则完全不知,所以更加深了内心深处对黄河的向往。
初见黄河,则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
那年的暑假前,与学校的几个年轻老师跟着体育队的孩子们去郑州玩,坐在大巴车上,第一次见到了有着神奇传说的黄河,不知是不是听得多了,车还未上桥,便听着车内不时有惊呼声:看,黄河!啊,真壮观!
其实,这样的距离看黄河,并不能有什么太贴切的观感,但骨子里就已经打下的印记,使得我们即使面对的是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内心深处还是不由升起一种神圣庄严之感。
之后的日子,随着经济与交通的改善,过黄河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只是也许是因为桥都是造在河道较窄的地方的缘故,有时见到的黄河,河面窄得让人无法与母亲河连在一起。
这些,都只是远观黄河,感受也都有点肤浅。
近距离感受黄河,有几次不一样的体会。
最早的近距离接触黄河,是在小浪底。因为筑坝蓄水,我们看到的黄河水就如那坝下的几个大字一样:黄河安澜。水面平静无波,水色碧绿如一块上好的玉石,这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认知的黄河水。
也曾看到过小浪底调沙的景象,几个闸门开闸,浑浊的河水如巨龙喷水般从闸口中奔腾而出,河面上显现出一条一道黄色的水流,与原本宁静的碧绿水流慢慢交融汇合,呼啸着向远方而去,这应该是体现了黄河气势的一幕,但感觉这毕竟是通过人工才有的,似乎还是不能感受到黄河那种奔流到海的气势。
真正感受到这种气势的,是那次在壶口景区。
黄河壶口瀑布天下闻。
还未走近河道,便听到了那巨大的轰鸣,如万马奔腾,如巨龙咆哮,离着河道还有老远,那水打在石头上溅起的水丝便扑面而来,越走近河道,轰鸣声越响,水丝也越密,那一刻,心在激荡,手在颤抖,这一刻,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在这壶口边上,有演艺厅,还有《黄河大合唱》的演出,虽然没有看演出,但想像着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场景,似是已经感受到那磅礴的气势排山倒海而来。
这是首次近距离感受怒吼的黄河。
前几天,到黄河边的石榴园去,得以再次近距离的感受黄河。今年的黄河与以往看到的大不一样,那河面感觉宽的不知道有往年的几倍,远望,颇有壮阔之感。
走近它,站在河岸边,会有惊心动魄之感,虽然那水并不奔腾,也不怒吼,只是缓缓流动着,但站在它身边,那种包容万物,涤荡一切的气势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
河边,停着众多的工程车,这是黄河防汛抢险指挥部的相关人员坚守在岗位,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泛滥成灾,河南,曾经是重灾区,解放后,黄河被合理利用,历次险情都安然度过,这些,都离不开这些防汛抢险人员的付出和坚守,致敬,这些守护者,致敬,我们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