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普通心理学|人的信息加工-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睡眠及其阶段

1.【睡眠的概念】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2.【古代认为的睡眠】在古代,人们认为睡眠和死亡很相似,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肉体。

3.【什么是睡眠】心理学研究已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睡眠的理解,知道睡眠与死亡完全不同。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电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4.【研究方法】精确测量脑电的变化并绘成相应的脑电图,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质。通常在进行睡眠研究时,研究人员在志愿者头上放置一些电极,用来记录其脑电的变化,同时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的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这些指标的变化是研究睡眠的主要信息源。

5.【β波】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β波是一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每秒有14~30个周期。

6.【α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α波取代。α波的频率较低,每秒8~13个周期,波幅稍大。

7.【δ波】在睡眠状态下,脑电则主要为δ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8.【睡眠阶段的划分-根据脑电图】

第一阶段|脑电成分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眠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当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δ波时,表明已进入睡眠的第四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第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

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如果睡眠模式异常,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9.【整个睡眠情况】前四个阶段的睡眠要经过60~90分钟,之后睡眠由深入浅,再次进入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这时睡眠者会有翻身的动作,容易被惊醒。10-15分钟后,睡眠会突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阶段。这时候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联想β波)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通常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另外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中,当黎明临近时,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10.【2007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把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即第三阶段,或深度睡眠阶段。因此,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三个或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则长达一小时。


睡眠的功能

1,【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①早期的一些研究并没有支持这种观点。雷切斯查芬等人曾对人和动物做过减少睡眠的系列研究,大多数人都可以将睡眠时间减少到每晚5小时(每两周或三周减少30分钟直到志愿者不愿再减少睡眠时间为止)。在减少睡眠后,志愿者在几种测试任务中的表现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其心情与健康状况也保持良好,并且睡眠效率提高了,能很快入睡并且深度睡眠的比例增加。用动物进行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

   ②近年的研究表明,人在清醒状态时,大脑会分泌腺苷,高水平的腺苷浓度会引起困倦,而睡眠可以使大脑中的腺苷浓度降低。这似乎为功能恢复理论提供了依据。

   ③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快速眼动睡眠对个体健康很重要,剥夺这类睡眠会产生有害影响。另外,在深度睡眠阶段,垂体会释放生长激素,因此睡眠对个体成长也起重要作用。

2.【生态学理论】睡眠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它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①例如,我们的祖先不适应在黑暗中觅食,当夜幕降临后还可能受到老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所以要在夜里躲到安全的地方睡觉。

   ②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的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

失眠

1.【失眠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过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失眠。大约有40%的成人报告自己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对大多数人来说,失眠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或场合,如高考前夜、刚到一个新环境等。

2.【失眠症】对于有些人来说,入睡困难的问题显得很有规律,并对正常生活有不良影响。这时候失眠就成为一种病症,称为失眠症。一般来说,失眠症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入睡,夜间经常醒来,或者经常很早醒来,每天的睡眠没有规律。与正常人相比,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记录更容易不正常,常出现α波。α波通常是个体处于清醒并且是安静状态时的脑电波,在睡眠中一般不会出现。

3.【失眠伴随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精神失调,如焦虑、精神抑郁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清楚失眠症究竟是原因还是结果,或两者相互影响。就失眠本身来说,在心理正常和反常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生活中的压力是暂时性失眠的常见原因。当压力消除后,睡眠会恢复正常。如果患者担心失眠,就会加重失眠的程度。

4.【睡眠不足的后果】失眠对个体的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个体在睡眠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而且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

探究活动:睡眠剥夺对个体的影响。提出问题:剥夺睡眠可能会对这么囚犯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梦

关于梦的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须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梦的产生和个体以往的记忆和经历有关,可以从梦的内容中了解个人情绪、情感和关注的事件等信息。布劳恩等人采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他们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视觉皮层和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自我监控。这能够解释梦的某系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

3.【认知观点】有人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认知观点为研究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框架。相关的研究表明,对快速眼动睡眠的剥夺会导致对事件记忆点的下降,特别是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由于绝大多数的梦都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而这些发型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梦具有认知功能的主张。

(知识之窗)

1.所有的人都做梦。通常认为自己不会做梦的人,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叫醒他,通常他都会报告正在做梦。

2.梦的持续时间和你感觉的时间是一致的。

3.身外之事能够成为梦的一部分。当志愿者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时,如果将水洒到他的身上。在醒来后他会报告说梦到了水。

4.梦也许能够预示未来,但还没有证据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5.很多人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表达,但是现在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支持这一观点。

对梦的研究

1.【研究方式】夜晚帽。夜晚帽是一种“帽形”仪器,由一些传感换能器和一个微处理器构成,另外还包括一个安装在小盒子(12cm*7cm*2cm)中的记忆器,能够记录个体在梦中的脑电变化及眼动情况。夜晚帽可以在家庭情境的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地收集数据,将这些数据和个体的主观报告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加深人们对梦的理解。

2.【奇异梦境】在梦的研究中,奇异梦境是很多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领域。霍布森等人描述了奇异梦境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不协调性(如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的错误搭配),不连续性(如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突然发生了改变,没有一定规律)和认知的不确定性(如认知模糊)等。其中不连续性是奇异梦境的一个主要特性,表现为一种思想、行为、表象或情境,快速转移到与前者完全无关的状态中(Mamelak,1989)。

3.【梦境转换】在奇异梦境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重点研究了梦境转换的现象,即梦中的情境或物体突然转变成另一种情境或物体。

里滕豪斯等人从45个被试中收集了453个梦境报告,发现其中44个梦出现了人物或物体的转换。研究者将转换内容分为人物、生物、非生物三大类,发现在这些转换中,80%为类别内转换,即一种生物转换成另一种生物;20%的转换是非生物转换为生物(如一个人转换为一条鲨鱼)。没有发现生物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没有发生由非生物与人物互相转换的现象。这表明转换类型是由一定的转换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反映了脑的高级皮层试图从神经元的混乱中建立起认知秩序。

二、什么是催眠

(一)催眠

1.【催眠】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会轻易地对暗示作出反应。

2.【早期催眠术】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曾用动物磁治疗癔症病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麦斯麦本人相信星相学,认为星球的引力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可以对人体内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产生影响,麦斯麦称这种影响为“动物磁”。治疗师可以将这种“动物磁”传给病人,从而减轻病人的症状。他的方法就是早期的催眠术。

3.【催眠的步骤】

①首先,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让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小;

②然后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想象中的风景、表的滴答声等,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和体验,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这样被试就会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

4.【催眠状态】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其实并没有入睡,催眠时的脑电特征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是相似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的。

5.【容易被催眠的人的特征】由于个体间易受暗示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则很难。在人群中,有10%~20%的人很容易被催眠,约10%的人不能被催眠。容易被催眠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催眠并不神秘或奇怪,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一般来说,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他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由于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就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被催眠的人在故意欺骗别人。他们的确相信自己在处于另外一种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除了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外别无选择。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最近有人认为,催眠不一定使意识功能分离,它只是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因而使执行功能超过了意识的其他方面,执行功能自动地执行了催眠师的指示,没有以个体的正常认知系统为中介。

(三)催眠的应用

  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曾用于治疗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量饮食、吸烟等。但是除非病人的动机很强,催眠一般不会立即获得明显的效果。如能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疗,催眠的效果会更好。

三、白日梦与幻想

1.【白日梦】 

①每个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白日梦的经历。

②白日梦是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在做白日梦时,注意力很明显地从当前的事件转移到另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去。

③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既然记忆主要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历,那么经历过的事件对白日梦的内容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电视节目越多,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

2.【幻想】白日梦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

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1.【精神活性药物】指那些通过影响大脑而改变个体心境和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

2.【神经活性药物的分类】抑制剂、兴奋剂、致幻剂

①抑制剂:能够使神经活动减弱,减缓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常见的抑制剂有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酒精等。

②兴奋剂:和抑制剂相反,它能够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心活动水平提高。常见的兴奋剂有安非他命、冰毒、摇头丸、可卡因、尼古丁、咖啡因等。

③致幻剂:能够改变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使思维和意识状态发生紊乱,产生错觉。麦角酸二乙酰胺(LSD)和大麻都属于致幻剂。

3.【长期服用精神活性药物的后果】

①会使药物引起的意识改变的效果越来越差,神经系统适应了药物的破坏作用,服药者对精神活性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②与耐受性相伴随的是对药物的依赖性。由于长期服用药物,神经递质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服药者的身体需要这些药品,如果戒断就会产生疼痛、恶心等身体上的不适应,表现出对药物的生理依赖。

③另外,长期服药还会导致个体对这些药物强烈的渴求,服药成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情况叫做心理依赖。

④个体随着精神活性药物的反复使用,会对药物产生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渴望,这就是药物成瘾。

4.【精神活性药物的作用原理】精神活性药物一旦进入脑中,就会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阻断或激发信息在脑中的传递,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感知、记忆、情绪和行为。

以兴奋剂为例,强烈的兴奋剂能够使呼吸和心跳频率加快,血糖增加,机体处于亢奋状态,由此可能会导致心跳骤停、呼吸衰竭。而当药物的兴奋作用消退时,大脑中多巴胺、5-羟色胺等更够引起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已消耗殆净,此时服用者通常会感到头痛、疲倦、易怒、沮丧。

除此之外,个体对药物成瘾后,会对药物产生不可抗拒额欲望,而将其他事物都置之脑后,判断能力降低,攻击力增强,道德感下降,荒废工作和学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念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1.【注意】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地说,意识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①注意的指向性:在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也不同。

②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如果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那么,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③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密不可分。

(二)注意和意识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①注意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或什么东西不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②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③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或将一定事物“推”入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所要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①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②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人在睡眠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的刺激,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从睡眠进入觉醒以后,人开始能意识到外部的刺激和自己的活动,并且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③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 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因此,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

3.【总结】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无意识的。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①人在注视一个物体或倾听某种声音时,他们的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地印象。

②在注意时,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可能出现变化,如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呼吸时间比例发生变化,吸气变短而呼气相对延长等;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还常常伴随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如托住下颌、凝神远望、目光似乎呆滞在某处等。

2.【但是】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上课假认真。

(四)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基本功能】

①对信息进行选择。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②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2.【注意的其他功能】

①在注意指向某个对象之前,或有意识地加工某种输入的信息之前(前注意阶段),某些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就已开始了。但这些过程并不能取代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②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的时间,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人们容易对它做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③有人认为。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都发生在注意状态下。在非注意状态下,人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由多个维度特征(如颜色、形状)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以整合形式表征,即以完整的客体为单元进行存储。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陈彩琦、付桂芳、金志成,2003)

3.【总结】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找我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重要的心理条件。

(人物介绍)认知心理学家-安娜·玛丽·特瑞斯曼

1.【主要研究领域】视觉注意、物体知觉、记忆

2.【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with格拉德

根据这一理论,注意负责把客体的不同特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目前,特征整合理论是视觉注意领域非常主流的理论。

二、注意的种类

(一)选择性注意

1.【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实验】在双耳分听实验中,用耳机分别向被试的双耳呈现不同的声音刺激,要求被试注意其中一耳的刺激。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

3.【负启动现象】在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中,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下面我们通过介绍负启动现象来说明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的特点。

①【定义】负启动现象揭示了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复杂作用。负启动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

②【方法】

1)首先给被试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字母(启动刺激),要求被试识别其中一个字母(目标字母),而忽略另外一个字母(忽略字母)。

2)紧接着呈现探测刺激,也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字母。

3)在目标重复启动条件下,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字母与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

4)在忽略重复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忽略字母与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

5)在控制条件中,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没有任何关系。

③【结果】研究表明,在目标重复条件下识别探测刺激的目标字母比在控制条件下的字母要快,而在忽略重复调解下,识别目标字母则比识别控制条件下的字母要慢。

④【分类】前者是启动效应,后者是负启动效应

⑤【一般解释】在对启动刺激进行加工时,注意在对目标字母进行选择和识别的同时,抑制了对忽略字母的激活(Neill,1977;Tipper,1985)。探测刺激中的忽略字母时,在反应的提取阶段需要一个注意过程来区分两者各自出现的时间。前者已经存储在记忆中,而后者是对当前的感知。当被试对两者出现时间的区分能力下降时,会影响对该目标字母的识别,这是负启动效应就出现了。

知识之窗:双耳分听实验


(二)持续性注意

1.【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上课集中注意力)

2.【测量】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测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作为指标。

3.【注意动摇】当持续性注意不能保持时,会出现注意动摇。

①注意动摇不同于注意转移;

②注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

③注意转移是指将注意从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的现象;

④注意动摇的内容并没有离开当前活动;注意转移的注意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⑤注意动摇可由下图演示:两个方框反复的变化是由注意动摇造成的。


4.【注意动摇的作用】

①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动摇总是要发生的

②只要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的作用。

③但是,在某些要求对信号做出迅速反应的日常活动和实验作业中,我们仍有必要顾及注意动摇。

④有人用实验测出,注意动摇(即每一次起伏)的时间平均为8-12s。如果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相隔太长时间才发出起跑信号,那么由于运动员的注意动摇就可能使成绩受到明显影响。如果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只相隔2-3s,注意动摇的不良后果就可能被消除。

5.【注意动摇的原因】

①一种观点认为,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暂时下降;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的节律性、血压的节律性、神经元活动的节律性等。注意动摇是由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三)分配性注意

1.【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2.【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在实验室中,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手协调器来演示和测定。在一块金属板上镂刻出一条弯曲的槽孔,槽孔内立着一根金属针。由左右两个旋转把柄带动金属针在槽孔内做左右和前后的运动。实验时,被试用左右两手分别握住旋转把柄,调节金属针在槽孔内由一端向另一端运动。如果双手配合不好,金属针碰上槽孔的边缘,就会接通电流而使警铃发声。记录被试调节金属针从一端到达另一端的时间,以及运行中出现的错误数量,就可以代表他们注意分配的情况。

3.【分配性注意的重要性】分配注意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4.【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容易;相反,如果人们对要分配注意的几种活动都不熟悉,或者这些活动都较复杂,那么分配注意就比较困难了。

②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中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了。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0c60d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功能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①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功能的过滤器理论。

②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信息在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断在它的外面了。

③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望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Treisman

①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双耳分听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②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③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接受。

3.【后期选择理论】Deutsch&Norman

①后期选择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退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②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③下图是三种理论的示意图。它说明了信息选择出现的部位及其不同的作用。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

①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

②约翰斯顿等人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理论。

③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①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②认知资源理论从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如何协调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它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③该理论还假设,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①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Shiffrin&Schneider,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②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其中意向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骑自行车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④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由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19c中叶以来,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试图揭示注意活动的复杂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

1.【朝向反射】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2.【巴甫洛夫与狗】20c初,在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曾经发生过注意一件事:巴甫洛夫的一位助手用狗做实验,使狗形成了对声音的食物性条件反射。事后,请巴甫洛夫去实验室参观。令人奇怪的是,每当巴甫洛夫在场时,实验就不成功,狗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明显地被抑制了。经过仔细分析,巴甫洛夫认为,由于他在场,狗对新异刺激(陌生人)产生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射,因而对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产生了抑制作用。巴甫洛夫把这种特殊的反射叫朝向反射。这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

3.【新异刺激】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刺激一旦失去新异性,或者说人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

4.【朝向反射下的身体变化】朝向反射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反射,它包括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如动物把感官朝向刺激;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压抑;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变缓;出现缓慢的深呼吸;瞳孔扩散等。

5.【朝向反射的作用】在朝向反射时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变化,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并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如趋向活动的目标、逃离威胁个体生存的情境等。朝向反射的这种特殊作用,使它在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生物学意义。

下表为在朝向反射时身体出现的变化

朝向反射类别身体出现的变化

一般运动反应肌肉活动和肌肉弹性上升

脑电(EEG)皮层脑电的节律变得不一致,即出现失同步

血管变化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

心率通常变缓慢

皮肤电活动出现皮肤电反应

呼吸呼吸短暂停止,然后出现短暂的深呼吸

瞳孔瞳孔扩散

(二)脑干网状结构


1.【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网状结构的神经细胞形状很复杂,大小也不等,它们的轴突较长,侧枝也较多。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一处受到刺激就可以引起周围细胞的广泛的兴奋。

2.【感觉信号的传递】

①一部分沿感觉传导通路(特异通路),直接到达相应的皮层感觉区;

②另一部分通过感觉通路上的侧枝先进入网状结构,然后由网状结构释放神经脉冲,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从而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并使皮层功能普遍得到增强。

③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1.【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使脑处于觉醒状态,没有由网状结构引起的大脑活动的普遍激活,就不可能有注意。但是,觉醒并不等于注意,用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不能充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人选择一些信息,而放弃另一些信息,是和脑额更高级的部分——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相联系的。

2.【边缘系统】

①包括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环状脑区。包括眶回、扣带回、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等脑区。边缘系统内部相互连接,并与其他脑区有广泛的联系。

②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③其中前扣带回广泛地参与各种需要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可能负责监控行为或反应是否出现错误,或是否存在冲突等。

【stroop任务】前扣带回在stroop任务中的活动明显增强。stroop任务是一种用来考察反应冲突的常见任务,通常给参与者呈现一些不同颜色的字,如红色的“黄”或蓝颜色的“绿”,要求忽略字的读音,说出字体的颜色。当字的音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个体会产生冲突,这时会检测到前扣带回的激活增强。当反应非常熟练。变为自动化以后,前扣带回的激活就消失了。

3.【大脑皮层】

①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②大脑皮层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动地调解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③其中前额叶在注意中发挥重要作用。行为电生理学研究表明,猴脑前额叶皮层具有视觉选择性注意相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广泛存在于猴脑前额叶的一个叫作主沟的脑区及其相邻区域,并与颞叶和顶叶形成交互的纤维投射。当前额叶皮层向颞下回或后顶叶发出“自上而下”的反馈调控时,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对视觉目标的反应出现高度的注意选择性(李葆明,2006)。

④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前额叶严重损伤的病人,注意调控能力低下,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接受的言语指令或特别指示的事物上,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病人要么注意力容易分散,要么注意力很难在不同事物或不同行为操作之间进行切换。

⑤人脑前额叶直接参与由语言指示所引起的激活状态。它通过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下行神经通路,不仅能够维持网状结构的紧张度,而且能够对外周感受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前额损伤的病人表现出对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的过分敏感,可能与额叶丧失了对皮层下组织的抑制作用有关。

4.【近年研究】近些年来,科学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脑磁图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对注意的神经机制及注意对大脑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发现,选择性注意包含了注意调控网络和感觉皮层之间的交互影响,参与注意调控的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顶下皮层和颞上皮层。这些脑区构成注意的神经网络,共同完成注意的控制功能。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