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得失之间,何处不相逢——2022年度总结
be.honest. 2023-02-14


目录

  1. 时间线(其实就是流水账)

  2. 相册里的几件小事

  3. 至少现在不后悔(关于转专业)

  4. 关于课程

  5. 关于运动

  6. 关于疫情,关于12月

  7. 关于食堂最喜欢的菜排序(保留节目)

  8. 关于离别

  9. 对2023年的期待



又到了一年年末,今年该写点什么呢?


先一个词总结吧——“得失”。2022年依然精彩。我成功进入目前最喜欢的专业,认识到了新的一群小伙伴,适应地还不错;我选到了一些对自己影响很深的课程,学到了比上一年更多的知识;我真正意义上接近死亡,更深刻地触碰到另一个视角下的离别;得到与失去,从来就是相伴相生的。我遇见了谁、又错过了谁?我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那些从未体验过的事情,伴随着疯狂、意外、惊喜与选择,虽然结局或许并不理想,但也从中成长不少,感谢遇见。关于21年年度总结中立的那些flag,距离依然很远,但我似乎向前迈出了一小步,还算坚定。


这是连续第二年的年度总结。


我曾以为,年度总结这件事,只有在过得不平凡的那一年才会写得出点东西,而事实告诉我,每一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总会经历些什么,或好或坏,都是这一年赋予我们的东西,而年度总结对于这一年而言:如果低谷,就是疏解;如果高峰,就是纪念;如果依然在攀登,就是激励。总会有意义,至少对于以后的想要再翻开的我而言。 

 


  • 时间线(其实就是流水账)


1月,博雅塔下的倒计时集体跨年,氛围感拉满。成功拿到驾照。

2月,一波三折成功返校,开启在PKU的第二个学期。

3月,自习之余,在雪中一个人逛了未名湖,别有意味。

4月,包括但不限于宿舍团建、运动会、环院主题夜奔。出乎意料在百讲看完了卷福饰演的哈姆雷特。期中季结束。

5月,解锁静园歌会,在无休止的忙碌中和大家一起放空了自己,私心就当作一场短暂的告别。收到了转专业成功的消息。月底,因为疫情的匆忙返乡。

6月,19岁。在期末季+隔离中度过生日。回到高中母校为学弟学妹分享了一些在PKU的体验和感受,也在其中坚定了自己的初心。离别。

7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不远,但你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8月底,遇见与离开。返校,参与迎新志愿者,感受到相比于被帮助的新生同学、作为志愿者的我拥有更强烈的帮助意愿。

9月,一天之内参加了两场院系的开学典礼,仿佛在游戏里点开了一个全新的选项,来到了一个未知的开端。

10月,赶着缩水的国庆节,似乎是本学期屈指可数的几次正式的校外游——香山。运动会。度过了一天四个DDL+考试的期中季,抗压能力直线提升。在未名湖背书背到凌晨。

11月,疫情变化,转网课学习。(被舍友吐槽每次回寝我都在做PPT,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多课需要pre)

12月,没有封寝但约等于封寝的生活。没等到北京的初雪,疫情再次变化,于是从坚定不移留校、到不怕麻烦地改签机票,最终返乡。阳了,于是隔离+期末季。背书。跨年的离别。

 

虽说不论过去,不问将来。但记录确实让我知道了一年中确实有许多值得留恋的时刻,也知道了一年中每个月的心路历程变化。什么事是快乐的,什么事是伤感的。思考这一年,发现自己记录的重心都放在了学校这边,一方面是在学校的时间确实比在家还多,另一方面还是我个人性格的影响吧。

 

 


  • 相册里的几件小事。

翻开自己2022年的相册,是由各种截图、偶尔记录的风景、时常拍摄的学习日常、加上很多与伙伴们的聚餐团建等组成的。于是,这才发现,我的生活被疫情封锁在了燕园里面,却并不枯燥。

 

11月,第一门背诵量巨大的专业课期中考来临,于是我体验了连续好几天在未名湖旁边背书背到晚上十二点,早上上完课继续去背,骑车手被冻僵的经历。


偶然间拥有了两张自己很喜欢的餐车图片,点开才发现都是今年拍到的。一次是3月的大雪,一次是11月的秋日。


在学校的时光里,我最常见的活动,除学习之外,就是和舍友们一起逛校园、聚餐,还有偶尔的在疫情形势好转的几天,约着朋友出校随便逛逛。总体来说,大学的时光多数是孤独的,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但好在还有和朋友们一起,还有很多活动,这成为了我相册中最多的记忆和留存。

 

而我也一直认为,去哪里不重要,干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所以,一个人不会是永远一个人,这就是朋友的意义吧。

 

 


  • 至少现在不后悔(关于转专业)。

22年,于我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大概就是转专业了吧。这似乎会改变我的很大一部分人生轨迹。关于转到心院这件事,我确实有很多想说的,且在这里总结表达一下。

 

其实在大一一年,我对转专业的想法一直都摇摆不定,而在最终决定之前,我和很多老师、朋友聊过这件事,也考量了很多,甚至试图计算是否转专业的得失,列满了一整张A4纸,才发现根本算不清。正是由于我想要考虑出最优解,不愿意承担或许失败的风险,才导致最后一团乱麻。毕竟“将来”这一个词所包含的未知数太多了,“成功”的评判标准也很广泛,无论我是否选择了转专业,都无法现在就预判未来的成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名词,也是我对心理学认识的开始。自我妨碍是一种人为了保护自尊和自我认识产生的心理反应,通俗来说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前为失败找好借口。如果用这个词来描述我的选择,那就是——后来的我想明白了,想要跳脱出这个自我妨碍的状态,先做到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不去害怕可能失败的结果,至少让现在的自己不后悔,至少有勇气去尝试。

 

心理学其实是一个需要热爱的、非常有意义的学科,我在其中能够找到归属感,找到继续努力的目标感。我也始终认为找到兴趣能够让自己大学四年、甚至人生过得更有价值,这应该成为转专业的底层逻辑,而不是附加产品。事实证明我现在确实过得更轻松了,这无关乎成绩是否变好,而只是心态上的更平和。

 

以上这些,听起来挺理想主义的,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并不现实,但目前的我却依旧会相信,这算是一种优点吗?说是热忱也好,是天真也罢,其实自己也明白这并不现实,理想终究只是理想,从现实角度来讲,这应该是我心态上依然需要与实际接轨、落地成长的那一部分缺陷吧。

 

也听到有人说,将兴趣和职业联合起来对于自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你要日复一日地做着你热爱的事情,那么再多的热情终究都会被消磨殆尽,这其实是很悲哀的。然而,我现在没办法评价这一点的对错。现在的自媒体,有多少人在镜头前标榜着自己对现在职业的热爱,但你却无法探究他们在镜头背后,热爱在除去光鲜的外表、不菲的收入之外,还有多少真情实感,还有多少当时孤注一掷的勇气呢?或许有,或许没有,都不是大多数。那就只能说,至少现在的我并不这么认为吧。

 

我依然拥有大部分的一腔孤勇、却生长出了小部分的小心翼翼,本质上看起来没有被世界所打败,但这只是因为我从源头上就从内心封锁起来,不愿意过多触碰世界黑暗的那一面。

 

【拥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这句话我经常用来鼓励别人、去激励学弟学妹,也常常用来逼自己去多尝试,去试错。但我自己做到这一点了吗?我认为并没有。表面上来看,今年的这一个转专业选择是做到了这一点,但从心理上来看,我依然常常为失败找很多借口,越接近考核和ddl越焦虑、越拖沓,直到最后成绩不理想就怪罪到之前的自己不努力上。从高中到大学,这似乎没变。

 

今年我依旧没有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有一些心口不一吧。那希望23年的自己有一点点进步吧。

 

 


  • 关于课程,

仿佛每个学期都能遇见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一两门课,又都能选到一些逐渐不那么感兴趣的课,而这是必然的得失。其实也不期待每一门课都完美无缺地贴合自己最初的期望,但能遇到讲得不错、内容充实有趣、能学到感兴趣的知识的课实在是难得,如果能满足以上,绩点在这里对我就不是一个很必要的考量因素了,然而这也是不太可能真正实现的,毕竟选课之前谁也说不清这个课的内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但多拓宽些知识面,不去抗拒新的内容总是没错的。而每次一遇到这样的课,我就忍不住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忍不住写一些课程测评去表达,当然实际效果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对“好课”的考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而大学课程如此多、每次选课都是一次博弈,都是在大部分未知的情况下做出风险投资,所以其中如果能够有几学分是符合预期的,就已经相当难得。但不得不承认,自己选课还是会考虑给分的问题,除了希望真正地学到点什么,还是很看重老师的评分标准,有些时候甚至看中这一点多于课程内容,觉得自己似乎太功利了。而每到选课的时候,我又会发现,想要寻找一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似乎并不容易,因为无论有多少课程测评,选课从来都是开盲盒。今年的自己依然处于一个“眼高手低”的状态,希望新的一年自己能克服一下这一点,方法就是一步步来,多掌握一些有效内容、打牢基础,让自己的实力慢慢配得上想要追求的目标。

 

今年的我似乎更平和了,因为了解到自己的在这个学校里面的实力确实不算优秀,也看到自己能力有限,于是不再给自己太多压力,每学期只选够能力范围内的学分,然后平稳学好、学扎实自己的课就好。越来越容易获得快乐,这并不是因为学分压力变小了,也不是因为课程更容易了,而是单纯地因为兴趣与心态的变化。我学到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能够真正地学到想要的知识,虽然过程依旧艰难,但不妨碍我的热情;我变得越来越不需要频繁地说服自己去坚持了,因为坚持变成一件更主动的事情,不需要再多费口舌去强迫自己。

 

就像这句话:【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获得成绩,而是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添砖加瓦。】

 

 


  • 关于运动,

如果说每个学期我都坚持做的事,大概就是运动会了吧。每次的运动会我都不缺席。也不是具体为了什么,只是在大部分学习的压力以及疫情之下,运动会似乎成为了我的一个宣泄口径吧。每次运动会都能认识到一两个新朋友,也都能看到自己体力的退步hhh(毕竟从来不训练,都是靠之前的积累和现存的耐力硬抗过去。)

 

与其说期待结果,不如说是在享受过程。这和夜奔对于我的意义差不多,不过夜奔大部分时候还是为了拉上一两个好友,去听歌凑热闹罢了。

 

运动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活力。当心情不好或压力大的时候,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去跑步,因为在跑步的时候我不需要考虑很多琐事,不需要考虑学习,也不需要社交,就只是单纯地享受边听歌边被风吹的感觉。于是,我更享受独自安排自己的运动,又或许根本没有运动计划,想去就去,无所谓束缚,没有被push的感觉,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不太喜欢固定训练。当然我这算不上运动,也算不上运动发烧友这么专业,更没有想要提升这方面的成绩的太大意愿,只算作是一个爱好吧。在22年年底,新冠阳性之后,我基本没怎么运动过,前两天和朋友去爬山,发现自己的体力大不如前,这才更意识到运动对我的必要性。那就继续坚持吧,2023!

 

 


  • 关于疫情,关于12月,

 

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对我而言莫过于封校+制订行程了吧。不是一直封校,但22年的大多数时间内我都还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好在23年之后这样的形势将会好转,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还有就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每次都一波三折的返校、返乡行程制订,在北京-云南两个地点的不断纠缠,每次10h+的路程时间,因为疫情而无限延长……

 

22年年底,迎来了疫情形式的新变化,呆在学校里的我,从一开始的并不十分担忧,到后来的每天无休止地查看各种消息、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而不去关心来源是否正规,无比焦虑。正如在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封校时,大概是在22年5月左右,我写下文字——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这样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但幸好我意识到了,这或许就是大环境下的群体性emo,并非个人的能力可以控制的,却不一定要责怪疫情,因为如果不是新冠,也有可能是另一件事情,那我又可以做什么呢?”

而这时候的我还没有开始学习心理学。

 

当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自己在12月再一次陷入了这样的焦虑漩涡中,这件事与我无关,又与我息息相关。我无法相信这就是群体的力量,但也无法控制地开始焦虑,无心上课、做不好很多事。加之年底的某些事件,在这样的群体影响下,我说不清自己的感觉,只是担心,只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是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但好在现在都过去了,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会变得更差,甚至拥有了变得更好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不错的安慰了。

 

 


  • 关于食堂(保留节目),

今年最喜欢的菜,恭喜木桶鸡肉饭荣登榜首!从校园卡的付款记录来看,居然存在一天两顿都吃这个的时候,且不止一次,可见我对它的喜爱!

其他排名:农园木桶鸡肉饭≈餐车三杯鸡>学五麻辣烫>餐车卤水双拼>农园瓦罐汤里的山药排骨汤>餐车黄焖鸡腿饭(也是学五的)>学五美人椒炒肉>农园的麻辣抄手。(PS:之所以这么多餐车,大概就是因为疫情,一直待在宿舍的话,餐车比较方便打包)以及在年底的某个月,我突然爱上了披萨,于是几乎隔天必点的必sk超级至尊披萨。也不知道为什么,居然也吃不腻。

 

 


  • 关于离别,

【直到离别后,才发现留存一件可念想的东西有多重要。】

 

这里的离别,是离开人世间,也是不再见。

 

可无论是哪一种离别,大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预料,另一种是慢慢抽离。不可预料是突然的离开,是当平静呼吸时给予你扼住咽喉的窒息感,留给你的只有未来的怅然若失;而慢慢抽离是渐行渐远,想象一下,“你若明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不再有话可说,或不再见面、不能再见,又能够做什么呢?”

 

有些事可以依靠挽回,可以依靠后悔来补偿,但有些事不可以,直到离别的来临,我们才能感受到“如果当时”的无力感。

 

如果是离开人世间呢?

 

《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定义很经典——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这很美好,却也像被梦幻织就的一场童话,可现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我年末在朋友圈提到的那样,《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太过巧合。在我看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一直信奉能够产生共鸣的电影才是适合自己的电影,无论影片的质量高低。这部电影,或许是题材的原因,恰好就满足这一点,称的上是我的2022年度电影了。前两天无事可做,又点开了这部电影,看了第三遍,终于到了明知下一幕的剧情和台词、但依然会被感动的地步,无法抽离。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看苦情的剧情、喜欢be、听伤感的歌曲,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感受、为了体验。

 

21年,我在来北京的飞机上,读周国平的书,其中一部分是谈论关于死亡的,当时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书里有一段我很认同——“人在出生之前是与世界毫无关联的,而死后不过是回到那个阶段罢了”,看似合理。可以此来劝说那些不愿意接受死亡的人却是不合理的,因为人在世界上生活过了许久,已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如同蝴蝶效应一般,改变了这个世界,所以死后的世界确与出生前发生了变换,就不能再称之为“只是回到那个阶段”。

 

当时的我,只关注死亡于我是何种意义,却并不关注外界。而现在的我明白,思考死亡其实存在很多维度,例如是你、或是你的亲人、敌人……当我开始改换视角,才发现死亡其实并不是单一的定义。人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改变的时间线,早已形成对身边人的最大触动,离开的人或许没有说出口一句“离别”,因为已经无法言说,但留下的人却需要以无数的借口说服自己接受,这是最痛苦的那一部分。当我们强迫自己将朝夕相处的那个人一丝丝抽离出自己今后的生活,说服自己接受死亡的到来,说服自己接受现实,会导致何种痛苦?我说不清,但我明白,这就是必要的途径,每个人都要经历至少一次。

 

但我是幸运的,对我而言的两次离别,都因为疫情的变化、我得以提前返乡而恰好赶上。在此意义上,我就没有权利去苛责疫情,说它是完全负面的。

 

 


  • 对2023年的期待:

本来这篇总结应该是年初发出来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在过年前还有四篇课程论文要交,而且当时还没写完),于是又被拖延到现在。那第一点就是,希望我留给2023的,不光是我还没写完的四篇论文,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点就是拒绝拖延,慢慢改正吧。下次写论文,一定早早开始,至少先把提纲列好。

 

第三点,直到22年结束的这一天,我才发现,有一张合照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多么值得怀念,所以新年愿望多一条——希望从23年开始,之后的每天,都提醒自己要以更多方式去记录更多的生活、更多身边的人。

 

第四条,今年的emo时期似乎更多了,希望2023活得更快乐吧。这条愿望很简单,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

 

最后,理想依旧丰满,现实却骨感。未来虽然更加值得期待了,但我却依然没有明确的目标,迷茫中只能顾好当下,比不上满盘皆有谋划的博弈者、也比不上布局规划清晰的做局者,只是向前,依旧探索。

 

那就祝自己2023年能够有新的收获吧!



be.honest.

2022.12.31-2023.2.14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