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即将半岁,听着婆婆给宝宝读故事书,我开始从故事中联想历史的意义。恰巧听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2016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他的一句话激起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是一位教授的话:
如果你不懂历史,那么你一无所知。就像你是一片树叶,却不知道自己只是树的一部分。
读史使人明智,受教育即启智,不懂历史则一无所知,虽有夸张,但有共鸣。
举个例子,朋友老家要盖房子的时候,他小叔的地基没有使用,一直是大伯在借用。当朋友家盖房子考虑面积偏窄,想着占用一点小叔的地,大伯不肯,最后虽然匀出了一道墙的宽度,未伤和气,但是朋友的妈妈说中间是略有不快沉默于心的。
读过左传或者知道“退避三舍”这个故事的话,当下的指导思想与沟通方式,必定有所不同。
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没有历史知识库存,所以事发当下没有参考,只能凭着本能的私心、部分的道德、有生之年的见地去回应外围,没有参考,没有对比,不知吸取教训,不知立场升级。
我一直觉得通过中小学的普及,包括大学期间有继续学习上历史课,多数人还是有一些基本历史常识。可是荣先生一语惊人,“现在不懂历史的人很多,要不你去大街上遇到个人,采访下历史朝代变更顺序”。
我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但那一刻我承认这个概率,会有不少的人朝代颠倒,人物故事混淆。
荣先生之所以一语惊人,一部分是让我感慨历史教育的枉然,一部分是我心底的羞愧,我是本科毕业,但我正是此中一员。我本人是对历史怀有恐惧的,朝代更替背了千万遍,才记得稍微细化一些的版本。
像我这样学不会历史的人,很少吧?
不,读了很多人的文字,看了很多人制作的居家视频,听了很多人的家长里短,我似乎看到一群只有自我的人,是怎样缺乏历史思维的。
我们在中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科都只是基础扫盲,只有进入大学,才可以告诉别人自己在学什么专业,当然,也就有机会培养这个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但大学和读中小学的差异很大,不止就学形式差异,知识的角度看,差异不仅在于知识深浅,也在于知识的细分,所以叫“专业”,尤其硕博,细分的就更细了。
也就是说,大学或者硕博专业是历史学的话,那么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大众的差异可谓很大,细化的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细节,对其个人的思想会有很大影响。
而不是历史学专业的人,如果本身对历史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或者说与人交流回忆历史都少之又少,那么遗忘中小学期间的积累太正常不过了。
可是,有了女儿的我进一步意识到,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经费占比之高,已超乎我的想象,效果不尽人意。如果我们多注重历史教育,少重视各学科分数呢,是否会好一些?那些分数换不来真知灼见吧,否则我也会是个很有见地的人呢。
且附图一张,以自我一遍更替,其间能联想多少人物故事,就多联想,交流一点吧,索性荣哥问及的南宋几位优秀的人,我且分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