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新时期学校课题研究的模块类型与要素分析
蒙佐德 2020-05-09

 

新时期学校课题研究的模块类型与要素分析

 

蒙佐德(原创)

 

摘要:课题研究是当今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教师的专业拓展、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情意态度的发展,都与解决今天的课程、教学、课堂的诸多问题相联系。课题操作的基本要素,选择恰当的研究模块,这是现阶段提升课题研究有效性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课题研究、模块类型、要素分析

 

在现阶段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进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困惑的问题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提高教育科研的实际效果?基于应用性研究为主、兼具实证性研究为辅的微型课题、小专题应该怎样入手?课题操作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关于学校课题操作,从研究模块类型与把握要素的层面,结合西昌市、凉山州教师、学校的实际,进行如下解读。

一、课题的主要模块

1、阅读模块

推荐阅读:主体教育、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这三个教学论。

重点阅读:课程论、教学论。

扩展阅读:主体教育、成功教育、农村初中、和谐教育、愉悦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目标教学、异步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自主参与教学等。

纵深阅读: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自组织理论、协同进化、超循环等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理论。

2、问卷模块

作为实验教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撰写的第一步工作,是进行课题调查。课题调查的步骤,即:设计一个系列调研活动,拟出《访谈提纲》、《调查问卷》,选取调研对象(包括人物、事件、专题)。

按时间进程:有立项调查问卷、前期调查问卷、形成性调查问卷、后期调查问卷等。

按模块属性:有问题诊断问卷、效果测试问卷、专题反馈性问卷、模块投放反映问卷等。

按对象差别:有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等。

3、汇报课模块

这里的汇报课,指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将自己的认识和领悟以献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教于教研组同行、教研员、学校领导、专家教授等,以期得到指导、引领,获得下一阶段教学技能的提升。

汇报课是一个课堂展示系列,就种类而言,包括汇报课,以及经过预先组织策划、有计划举行的公开课、交流课、展示课、研究课、优质课等,统称为汇报课。例如,四川省课题“西昌市中小学教师五课技能培养与实践研究”在将近4年的研究工作中,要开展全市进行的汇报课、展示课2--4次,全市近100所中小学幼儿园参加;开展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信息技术等学科专题的优质课、课堂大赛、专题课12-16次,参与教师4次;开展有规模的、由学区(或学校)举行的研究课、公开课160余次。

4、录播反思模块

基于录音录像手段,主动展开教学反思,有效地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低成本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适合于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宜方法。

其主要环节是:“录音-反思-重构”。

----“录播”,是教师用微型录音机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原始记录;

----“反思”,是教师对记录的课堂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审听、审视,发现不足,发现“有问题的课”、“有比较的课”、“有争论的课”;

----“重构”,是教师对自己的课进行改进的过程,对症下药,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纠正什么样的问题;并在教学理论上有所发现,建构自己的认识、观点。

“录音-反思-重构”改善教学行为的研究,是基于教师个人操作层面的微型研究。

5、个性化教案模块

就现阶段而言,倡导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反映在教学设计上,就是怎样撰写优秀教案。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教学预设,即写教案,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基础、课堂实施条件、教师教学个性等,预先制订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个必需的准备过程。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预设的一个自变量是教学内容,即是说,预设的优化程度,关系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把握。

教学生成,包括三种实施类型:一是正向性教学生成,即对原教学思路的强化、延伸、补充;二是互向性生成,即对原教学思路的调整、改变,在量度上要么加强,要么减弱,但在性质上维系原教案;三是解构性生成,即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设计思路,“打乱了重新来过”,独辟蹊径。

6、评课模块

----要素评课:目标教学要素;三维课程目标要素;自主参与(目参巩、新实活)要素;合作学习要素;探究学习要素;知识技能(双基)要素;等。

----结构评课:参与式教学结构;凯洛夫教学结构;问题教学结构;活动教学结构;情境教学结构;异步教学结构;目标教学结构;等。

----应用性(非实证性)评课: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改革理念贯彻得怎么样。----个性化评课:例如要点分析评课、“1+1评课”、“1+2评课”等。在实际评课中,通常是上述评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课题研究的要素分析

1、实践第一性要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观之一。对教师做教育科研而言,实践,是一种行动付诸,是一种态度体现,也是一种观念折射。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促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不断自我超越。

教育科研的实践第一性,怎么坚持?

----要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去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实施;

----要做实、做细、做足;

----要花时间、精力,以及必要的经费。

----端正名利观,多读读佛家名言:“返璞归真,方得正果”。我们的认识是:“不过度获取”、“成果适度表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坚持实践第一性,推荐教师们阅读一个网站:新语丝。(笔者关注这一网站十年,颇多感触,也进净化了自己思想境界。)

教学语丝录:

我们坚持认为,在教改科研中产生的论文和成果,应该具有较高的“净含量”而绝少“水分”;它注重于问题、事实,坚持实践第一性而不需要“泡沫文字”;它偏重于行动研究、理性逻辑、哲学思辨乃至可以有意识流的成分,而不是浪漫和一时激情;它强调自我素养的点滴积累而不赞同浮躁、急功近利。“返璞归真,方得正果”,这是教改科研所追寻的一种境界。

2、问题要素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困难、矛盾、困惑、不解,对教育教学就产生了影响,这即发现问题,是问题产生的过程。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教学机制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是教师自己身边的问题、当前面临的问题。

基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不是“无病呻吟”、“东施效颦”,而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惑,而开展教育科研。

3、细节剖析要素

关注细节,是现阶段教育科研课题的一个必需的基本属性,对于四川省微型课题、凉山州、西昌市的教育小专题以及其他的课题,都应如此,即这一属性对微观课题、中微观课题、中观课题都适用,就是宏观课题,也需要细节研究作为支撑,一旦缺失了细节剖析的研究,则课题研究的“水分太充足了”,“忽悠性强”,研究过程就缺少品味,至多可以达到“品质低位”的课题研究境界,成果就难以令人信服,就势必具有“假、大、空”的嫌疑,即人们调侃的“神马都是浮云”。研究者切记:“细节出品质,细节出成果”。

4、深度要素

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教育研究要“挖地三尺”,不要“挖地一尺”。

深度研究包括:

(1)理论深度

在教育教学理论上学习、比较、反思,找出理论的适用性、不适用性、现实意义、延伸点、解构点,什么是解构?简言之,解构就是打散、粉碎的意思。

对于一篇理论性文章的阅读、一个教育理论的研究,要求教师学会:

归纳提纲,解读要点;

延伸论证,深化研究;

寻找矛盾,解构体系;

提出异见,出新观点。

简记为:归纳---延伸---解构---出新。

上述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新时期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开展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这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主要模式。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就主要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如果在第2、3、4环节上有所见解,则进入了“深度研究”的课题境界。(例如,《基于其在个性的教学》一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就是这样展开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2)实践深度

去认真地做一做,落点在课堂教学中,落点在备课、说课、改作业的过程中,落点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5、案例选择要素

(1)在研究中定向选择

即有意识地选取特征性目标,展开定向(或反向)实验,进行双向(或多向)比较,收集特征性资料,整理形成案例材料。

(2)案例类型

学生素质发展(包括后进生转化、优秀生进步等)案例;教师专业成长(五课技能、个性化教学风格等)案例;班级(学风、规范、有序化管理、自主性管理等)案例;学校(校风、办学、常规管理、质量升位、单向性优势等)案例。

具体要求:微型课题、小专题的研究,每一课题组(子课题组)要积累3个案例。

6、信度要素

信度,即真实性,这是科研的基本属性,教育科研更是如此。提高信度,主要落在提高资料的可信度。在教育科研实践与成果评审中,为了确保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审核资料一般具有三个属性(即“资料的三把尺子”),即:

(1)资料的原始性

原始资料室评价课题研究真伪程度的一个主要量标。

原始性,即资料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在不同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中、在教师学习研读与反思的背景下发生的,一定不是“后来杜撰的”,一定不是“结题的前一天晚上炮制的”,反对教育研究中的“植树造林”现象。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性,具有一定的“加工分析”“定向性收集”“摘抄引用”的成分,但要尽可能客观,要把数量比例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例如“原文引用不超过30%”等。

(2)资料的形成性

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反映方面,就是形成性评价。研判资料的形成性,即资料要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这是提升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推广应用价值、映证实践第一性的一个要件。

----从时间上反映形成性:开题资料、前期调研问卷资料、中期活动深入资料、后期反馈性比较研究资料、结题资料(以三个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效果检测报告》为主)。

----从模块上反映形成性:读书笔记资料、调查问卷资料、汇报课实录(全录与选录)、教学反思笔记、个性化教案、学生作业本抽样、三个结题报告、优秀课件、论文稿。

(3)资料的直接性

资料的直接性,即提供的资料要切合主题,反映课题的关键词,直接表达课题研究模块。现阶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间接相关资料过多,把一些(相当多)的无关、间接性资料拿来填充,资料的直接性不够、不全面,不满足环节分布。“教育科研是一个‘工作框’,什么资料都往里面装”,这即是被人诟病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出现的资料“充填现象”。要提高直接性,控制间接性,应该以直接性资料为主,间接性资料作为辅助、补充。这里,我们有一个衡量参数:直接性资料占0.7的权重,间接性资料占0.3的权重。通过这样的做法,尽可能克服“充填现象”。

参考文献:

(1)蒙佐德、曾光福著: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四川省西昌市樟木小学课题组:用录音-反思-重构改善教学行为的研究,2010年6月

(3)蒙佐德、曾光福、李雪梅著: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本文原稿于20110920;讲授于20170515;发布于20200420)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