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社会运动】特指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国家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被叫做【social movement】的那些集体活动)
为什么暴力革命参加者为了达成目标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因为他们基本上一无所有,就算死也至少争取过一把无怨无悔。他们没有退路,他们追求的是从无到有的改变。
而战后的社会运动发起者,参与者是在心有余力下进行休闲活动,他们一日三餐基本应付地过去、有家人有朋友,在日常生活之外,参加社会运动给予一些刺激让生活显得更有意义。
暴力革命关乎生存,而现代社会运动关乎生存之外的生活满足,关乎如何影响所有其他人的想法。日常生活没有什么不满,但仍有除此之外的理想要实现——是想要自己尊重的人也尊重自己(的身份认同标签),比如60年代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70年代的女权运动;是为生活争取更好的利益,比如消费者权益运动;是想要其他人支持、行动上配合自己完成理想蓝图,比如70-80年代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生存是更加必要且越来越容易满足的基本需求,即使没人承认,在此之上进一步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不那么紧迫,影响他人思想甚至可有可无,略显贪心。
在此先将人按照阶层分类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最有钱/最有权力,努力经营维持现有地位,没有余力的群体;下层是除了经营日常生活没有余力(精力和财力资源)的群体;中层是有一定权和钱的群体,这个群体又要分为两部分,A群体——努力经营提升/维持现有地位没有余力,B群体——除了经营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余力。(没有余力=不想花力气)
1
暴力革命中下层的意见更重要。发起者是中层B或者下层,响应者是支持其理想的中层B和下层。
根据金字塔结构和利益相关程度推测,数量上下层居多。暴力革命关键在于大量为生存苦苦挣扎陷入绝境的大量下层的响应。暴力革命鼓励为理想牺牲,人数占优势加入战斗才使暴力革命具有持续性。没有大量下层参加,暴力革命根本没法推进。
2
而社会运动中中层的意见更重要。发起者总是中层B,响应者是拥有共同理想的中层B和少量的下层。
为什么社会运动的下层参加者少?因为下层大多数对日常生活没有充分满足,但尚且还过得去,没到痛苦不堪的绝境。他们的最迫切需求是改善生活,而这总是和社会运动的发起者们的那些理想毫无关系。社会运动关键在于有一定资源且拥有共同理想的中层B们的宣传、经营和造势。即使没有下层参加,只要资源足够,花钱花时间举办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发声来造势影响更多人,照样声势浩大,没有资源的下层甚至没有资格决定目标。中层从来都比下层声音“更大”,更擅长造势。只不过暴力革命中的造势只是用理想激励更多下层加入暴力革命的手段,而社会运动中让更多人认可自己的理念本身就是重要的目的,响应中层B所认可的理想的也总是中层B。
3
各种社会运动的内容,就是中层B的诉求的缩影,他们五花八门的理想。社会运动持续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中层与下层参加者的意见冲突,或者中层B1和中层B2、B3、Bn.....的意见冲突(关心的利益侧重点不同)。出现分歧也不会危及社会运动的存亡,中层没有余力、没有理想才会。
使用暴力无异于以卵击石,也没有必要。即使社会运动参加者们,真的为了可有可无的理想信念愿意拼死。只有国家机构,才有能力掌握高科技高经费支撑的现代武力。像十月革命那样,挑战质疑政府是不可能的事情。国家之间也越来越倾向如此。锦上添花的需求也带来不紧迫的形式,和政府不紧迫的应对态度。 社会运动的目标对象是其他平民的思想和行为,或者改变政府的思想和行为(认可其存在的情况下)。以游行示威等,很显眼很吸引眼球的方式。
到这里会有人反驳吧。现在仍然有流血的社会运动。但不是十月革命那样的战争式有意义牺牲,而是引起强权的警惕,造成强权单方面碾压式/意外流血。或是群体式让其他手无寸铁又不掌握权力的平民见血来提升关注度=恐怖主义。这种让我想起时不时在新闻里冒出来的,处于下层且陷入绝境的个体,不是默默自杀。而是通过让其他平民见血获取无数人的一次正视,即使这些目光充满厌恶和恐惧。
暴力、流血、牺牲生命进行社会运动是白费力气且毫无必要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