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19年上半年观剧回顾
七里靴 2019-07-14

2019年进度条已过50%,今年上半年上海有什么最值得推荐的剧?这问题不禁让我陷入沉思,脑海中闪现过剧名,却犹豫着无法作答。我想起春天那会儿看《安魂曲》之前,异常激动地说:终于可以正儿八经地去剧院坐下来看一部活人演的剧了!空窗了整整三个月,居然挑不出一部活人剧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在所谓的中国音乐剧迎来春天的年份,交出的答卷却难以让我满意。新演的剧目里,《摇滚学校》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去年看了放映,也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甚至都没买票(一部分的原因是被保利劝退)。《歌舞线上》当故事听还可以,但作为剧看不太满意。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在宣传阶段就难以激发兴趣。也许再观望一段时间,能去试一试《水曜日》了。老剧目一半是看过觉得没必要再看的,另一半除非未来机缘巧合,才有可能去看。

戏剧影像这部分,基本上话剧类一排新剧我都会第一时间去看。可惜上新的速度过于缓慢,等待让人格外焦虑。《红》、《萨勒姆的女巫》和《我相信的事》是上半年放映中的优秀选手,《安东尼和特里奥佩特拉》、《朱莉小姐》和《麦克白》不够好,另外开花版的《罗朱》已被提醒避雷。《国王与我》买了忘记看,只能归入下半年再做回顾。

话剧是我一直较少涉足的领域,选择上慎之又慎。选择的三部:《叶甫盖尼·奥涅金》、《安魂曲》和《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总体上比较满意。

另外,在年初的时候跑了一趟西区,终于让真人演出部分更加丰满一点了。

来回考虑,上半年我看过最好的话剧是戏剧放映版《萨勒姆的女巫》(是的,好于《叶甫盖尼·奥涅金》),音乐剧是《伙伴们》(《汉密尔顿》这种保送级选手暂且不论)。当然,今年上半年解锁了短时间内观看同一部剧的现场和放映两个版本,下文会对比着进行回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体验。

  • 高清戏剧影像

1月17日《麦克白》NT Rory版 于黄浦剧场

这一版本融合现代军事元素,呈现无政府状态下,人物心理和行动两个层面的混乱状态。破布渔网缠在身,塑料胶带缚甲兵。三女巫的尖叫声不断回荡,再加上血淋淋的割头场面,加剧了阴暗凌厉之风。不过我感觉改编新增的元素融合效果不佳,透着一股怎么看怎么不合适的别扭感。问题不在演员,出在改编。

3月24日《红色》于猫悦OMS

短短90分钟的双人戏,是后辈与前辈的角力,也是一场艺术、哲学、传播学、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式探讨。最精彩的几分钟是两人配合刷画布的场面。虽无一句台词,但音乐的节奏、人体的线条和猩红的色块,有碰撞,有融合,让这一幕充满戏剧张力。

3月31日《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于上海大剧院

原本对这部剧抱着极大期待,看完略感失望。无论是从外形气质,还是表演方法的层面,埃及艳后的人物塑造不具说服力,所以这剧对我而言基本就塌了一半。拉叔的表现差强人意。比较猎奇的一点是,这部剧采用真蛇作为道具,还算挺新鲜的吧。

4月12日《萨勒姆的女巫》于黄浦剧场

《女巫》可以说领跑今年上半年戏剧影像的时长,但这版影像颇具电影质感,观赏过程越看越入味,所以并没有感觉到漫长。深刻的剧本,能引发跨越时代和空间的思考。酣畅淋漓的表演,使人如坠深渊。随着情节的发展,剧中人一步步被推向绝望的边缘,不时可以听见观众席中倒抽冷气的声音。

《女巫》不是今年戏剧影像的新剧,不过在国内属于首映。请不要因为时长错过这部剧,我甚至错过了地铁末班车但毫不后悔。

4月14日《朱莉小姐》于猫悦OMS

富家女孩因无聊无爱而生长出的痛苦,可以在《海达·高布乐》找到类似情绪。其他层面,比如不同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黑人与白人、主人与仆人,表达不是很清晰。

6月2日《我相信的事》于猫悦OMS

中译名起先是直译的《我不参加竞选》,后来又变成了意译《我相信的事》。剧本围绕的就是女主是否参加竞选的悬念展开,从开头“我不参加竞选”,到结尾“我参加竞选”。依然是《天窗》熟悉的配方,是男女主角站在不同立场永远无法相互说服对方的过程。旋转式的舞台,在过去与现在来回穿梭,讲述两人的感情和事业纠葛,也偏重展示女主弃医从政的人生道路、原生家庭对个人内心的影响,展示女主是如何走到最后“我参加竞选”这一步的。戏中的唇枪舌战在慢速转场中能得到稍许放松,因为观众都在观看采访视频,所以完全不用抢时间。和以往快速转场的处理很不相同。

  • 音乐剧、话剧

1月9日《我相信的事》于NT Lyttelton

(接上)戏剧影像录制的是末场,我看的现场演出时间早于录制。两者对比之下,让我非常直接地感觉到NT影像录制所包含的二度加工。录制时机位的选择,代表了录制导演想要表达的镜头语言。但观众在现场观剧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看想法。譬如结尾影像版镜头持续推进,最后在画面呈现女主特写;而现场背景逐渐暗去,黑暗空旷的舞台留下她独自一人。影像版在选择面部细节时,就无法兼顾舞台整体效果了。

在看这部剧之前,了解到它涉及我的知识盲区,不由地有些忐忑不安。但看的时候发现从性格的角度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和《天窗》一样,男女主的选角非常契合。虽然褒扬的天平倾向于女主,但男主让人讨厌不起来,特别是他做出最终决定的那一刻,突然滑落的泪水和无言的停顿,那画面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1月10日《汉密尔顿》于Victoria Palace

脑海中的Hamilton音乐在这一天终于遇见了现场完整的呈现,好震撼。它担得起我们这个时代音乐剧现象级“商业大片”的气派,音乐、舞蹈和表演俱佳,锻造得炉火纯青。看完,感觉完成了一项人生重大任务,如释重负。

1月10日《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于Piccadilly

上海巡演版比西区版稍微简陋了一点点,主要集中在地铁和Chris的动作戏份。我记得那时反应上海的音响过大,特别是开场部分很炸耳。但西区声音同样开得比较大,可能是为了展现Chris视角中的世界。看了Sam饰演的Chris,是我看的第四个Chris了,也很高兴那天有人跟我说:欢迎来西区。

1月12日《圣诞颂歌》于Old Vic

赶在圣诞档期末尾,看一场家常剧感受一下节日氛围。这一版舞台效果制作和哈利波特舞台剧是同一人。 一进场,就听见有观众在议论舞台好像霍格沃茨大礼堂。剧中的一些特效也富有魔法色彩。另外一点观感是,太温馨太好玩了。开场前有扔牛肉馅饼和橘子的互动,都是真的可以吃的食物。剧中有整个剧场从第一排到山顶几乎全场参与的传递食物(这次是道具)互动。最后,圣诞节怎么可以没有下雪呢?有两种下雪方式,一种是奥涅金那种塑料纸片可回收雪,下了三五遍。另外一种是上海迪士尼圣诞节下的泡沫雪,但它比迪士尼浪漫十倍!因为强度和时间都更长,下了两三遍。

离开剧院的时候,我想到这是我在伦敦的最后一晚了。心头萦绕着圣诞颂歌的旋律,一个简单的故事,诠释得美好、温暖而有力。的确很家常剧,搭配圣诞节食用,有家的味道。

1月12日《伙伴们》于Gielgud

这是一部“剧”好于“音乐”的音乐剧。我发现西区版的音乐已经可以在某云听到,单独拿出来听,很难发现它的出色。这部剧的宽街原版围绕着35岁男士Bobby的单生生活展开,思考婚姻、沟通与人生陪伴等话题。西区的性转版把Bobby替换成Bobbie,个别角色也做了相应调整,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发完美地嵌入当今的时代。你会发现一部本然优秀的音乐剧,被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赋予新的意义,最终在眼前焕发生机——这是多奇妙的体验。

透过Bobbie的目光,向内,我们感受到人物的不安与渴望;向外,我们观察到身边人友好与虚伪,幸福与不幸的并存。霓虹方框变大、变小以及移动,存在感极高的数字气球,展现Bobbie内心各种力量的变化,它们也是情绪的符号。Bobbie时而置身其中,时而跳出事外进行审视。更绝的是呈现Bobbie和身边朋友不同的视角,描绘Bobbie对婚姻的想象,舞台呈现的效果极其惊艳(或者说惊悚)。更别提全场最佳“笑果”的婚前焦虑戏,现在回想我还能笑出声。

这部剧值得夸的地方太多了,也拓展了我的音乐剧视野,让我感觉不虚此行。即使目前西区性转版不再,原版也非常值得一看。

1月27日《歌舞线上》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舞台上的群演舞姿轻盈,笑脸标准,身穿相同的演出服,步调一致。但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总背负故事,为了这条歌舞线各自拼尽全力。他们从曲折的幕后中来,走上整齐划一的台前。个人淹没在光鲜的人群中,又有谁会记住他们?他们存在于舞台的形式,不过是一条歌舞线而已。另外,这部音乐剧缺歌。

2月23日《摇滚学校》于上海大剧院

大概属于爆米花式音乐剧。唱和演都在线,但套路式剧情平庸,没有过多意外。比较适合亲子活动,特别是学业压力很大的小朋友。

5月3日《安魂曲》于美琪大戏院

契诃夫手术刀式的剧本,在书写全人类苦难方面,俄罗斯的质量令人肃然起敬。当然,这部剧来自以色列,融合了自身民族流离与动荡的气质。面对生离死别的刹那,又以天真的神性安抚布满伤痕的灵魂。当演员向观众席投去一句句声音不大却震颤灵魂的发问,这一刻,仿佛时空凝固。当那些不知姓名的小人物们,正在某处伶仃、凋谢,而舞台上的金叶子、红花瓣正烂漫盛开。人生实苦,即使是不那么波澜壮阔的痛苦,即使我们以残破的道具演给你看,也可以力透纸背。

5月10日、11日《叶甫盖尼·奥涅金》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以前我看莎士比亚中译剧本的时候,从第一本《哈姆雷特》看起,看完便放下了。接着看第二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看完我便再也拿不起第三本了。为什么人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有唱不尽的赞歌?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原语言的优秀演出,才明白过来。我并不是想说翻译有问题,而想指出,直面原文的音韵节奏,所带来的感性冲击力实在太强大了。

《叶甫盖尼·奥涅金》原为诗剧,一部剧就是由420多个诗节构成的长诗。全诗都是严格按照音韵优美的“奥涅金诗节”格律规定一贯到底的。所以当我有机会,第一次听到用俄语来读来演这部绵延不绝的长诗,直接感受它的声音之美,是非常难忘的体验。同时,舞台也利用更加外化的方式,把这一美的长卷缓缓铺开。缭绕的旋律配合诗节,水花飞溅、雪花漫天,“我恋爱了——”的呐喊,把抽象的人物情绪具象化了,或者通过声音、肢体语言,直接传达到观众的心底里去。而颇具象征意蕴的道具或场面,代替台词表达的功能,具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染力。《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美的,美得绵延不绝,又扣人心魄。

正如图米纳斯导演所言:“虽然剧名叫《叶甫盖尼·奥涅金》,但我更愿意把它叫做《塔季扬娜》。”的确,这部剧把故事的重心放在了“塔季扬娜”。于是,这便是一个更加简单,也更容易理解的爱情故事了。观众跟随着导演,把重心放到它的美学表达上。所以也很容易把奥涅金简单地归于“渣男”而失去“多余人”的丰富内涵,以及更广泛的俄罗斯社会背景。恰好这是一次来到异国他乡的巡演,弱化这一点,观众更容易接受它作为抽离社会性的抒情感,所以比切文选得太好了(不是)。

5月19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轮 于上剧场

据说拉赫二轮对中译歌词进行了优化,但感觉上还是和第一轮相差无几。

5月29日《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于上海大剧院

一部英伦腔调浓郁的小品。全剧只有三位演员,但他们每人至少演绎了两到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并且充当现场乐手、旁白,甚至还有演唱部分。同时,他们还要和多媒体投影进行天衣无缝的配合。简洁的舞台很好地控制住了观众的视线,光与影的运用也让人把视线聚焦到演员本身。风格化的舞美设计,运用拼贴、涂鸦、定格动画等元素,以及旁白讲故事一般的诉说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巧的绘本之中。很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人物全由动画负责。一方面和演员互动,让人相信这是一个“真”人物。另一方面,又刻意呈现它的物体属性。例如这个“人物”可以像布娃娃一样被大卸八块,模糊了真与假的界限。

关于本剧的情节,可以有多角度解读。我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如何应对恶童教育问题。最终爱的教育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草草收场,简单粗暴的听话药丸反而掌控了局面。有时我们的教育不正也把坏孩子变成乖孩子为目标吗?

6月15日《一个人的莎士比亚》于东方艺术中心

个人成长过程中与莎翁结缘的故事,也展现莎翁戏剧对个体生命的力量。没有高于期待。

  • 其他:4月25日《不眠之夜》

    在工作日观众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我还是感到拥挤。这剧的观看方式不太适合我,有缘再见吧。

  • 彩蛋:英国国家剧院后台导览

    NT的参观导览分为几种,有侧重建筑参观的,有后台导览的,也有更细化到其中一个部门,比如参观服装部门。另外,建筑的其中一面是全透明玻璃,可以在街上看到道具车间的工作日常。建筑内有Wolfson Gallery,有常设展项,也有定时更换的当季剧目展项。这个展览免费开放,叫做Playing with Scale: How designers use set models.我去的时候是《安东尼与特里奥佩特拉》的舞台设计,并展示有纸质模型。

  • 导览的起点在票房对面,工作人员首先会带领观众到入口寄存,简单地相互介绍问候以后,发放安全帽和荧光背心(我的安全帽有名字,叫Paul,工作人员喜欢给剧院里的各种物品起名字)。NT是剧院,也被嘲笑为像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但工作人员更愿意把它视作一座高效的工厂。丑不要紧,关键是好用。

  • 我们来到的第一座剧院是Olivier。舞台上刚刚开始为晚上的演出搭台,当晚就是《安东尼与特里奥佩特拉》的首演,工作人员要在一天之内完成搭台。Olivier的座位排布呈扇形,我们坐在接近山顶的位置,视野依然不差,上剧场和这里有些类似。除了观众可以看到的演出区域,舞台还有上、下、后三个区域,空间充裕。

  • 接着我们来到Lyttelton剧院。这里的座位结构就是常见的传统设计,包厢位有一定遮挡。舞台的空间是L型的,可以同时保留两部剧目的舞台装饰,保证两剧在同一档期轮流上演。这个舞台搭台效率更高,只要三个小时便可完成。

  • 随后,我们参观了Wolfson Gallery和后台区域。后台的化妆间共12间,特地跳开了13这个数字。令剧院骄傲的是,虽然化妆间位于地下室,但采光使用自然光,超级厉害的设计。道具车间的顶端有滑道与各个舞台连接,制作完成的大型道具挂上钩子,直接滑向舞台。工作人员再次强调了NT的高效。道具和演出的服装演完会保留或者卖掉,而舞台设计的版权属于作者,所以每次演完都会销毁拆除。

  • 在道具保留区,有一面可以拍照的高墙。你也可以挑选有趣的道具试用,向工作人员询问它们是在哪一部剧里如何使用的。我掂了掂NT版《哈姆雷特》的骷髅,大家对《金银岛》里的道具也挺感兴趣的(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个人安利,接着我发现NT页面上放的也是这个叠饼和蛋糕)。

                                     (Paul和骷髅,这个骷髅卷福大概拿过吧)

  • 后台也有若干小型展区,展览道具和服装的不同材料,展示每日各舞台剧目安排等,但这里平时不对外开放。

  • 最后我们回到起点,结束导览。对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个足够高效的剧院工厂。但对观众来说,NT带给我们的活动区域足够舒适。无论是买一杯咖啡,坐下来欣赏泰晤士河畔清晨的风光,还是在餐厅喝着热汤,一边翻翻结账时顺手买下来的场刊,还能逛逛书店,看看剧本。即使不看剧,也是值得来这里休闲片刻的,只是千万不要因为它的外表而退缩,它从外面看上去真的太破了。

PS:题图是《伙伴们》和《女巫》剧本。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