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一直很喜欢某位老师的文章,不过这次很多观点都有出入,于是随便写点东西顺便整理自己的想法。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也许是闲。

——也许也是想逃避某些现实吧。


一、世界由无数的可能性构成:「下一次,我们会在哪个世界相遇」

多重可能的世界交织是《烟花》世界观的构成基础。每一次的选择都意味着无数的可能性,而主角正是在无数可能的世界中进行穿行,如同一场夏日的梦。

然而也只是一场梦。

故事中なずな数次强调:即使我最终还是会转学,只是今天我还是想和你一起度过。

这意味着这场梦存在着一个固定的终点。而且所有可能世界的延伸都将相交在这一点上。

而这也构成了《烟花》的世界在构成上的矛盾。

无数的可能世界的存在都是为了与不可动摇的现实对抗,同时“可能世界”在这段旅途中从来没有胜利的可能。

这是一场结局已经注定的旅行,我们习惯将它称为——命运。

换句话说,典道和なずな从来不是自愿回到现实中,而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因为弱小的初一学生无法与过于强大的现实对抗。

面对这冰冷,无可动摇的现实,我们只能用甜美的幻想来编织出“可能在一起”的世界,我们的武器仅仅只是这样的糖果子弹。

而糖果子弹是打不穿现实的。

在故事里体现为,构成可能世界的玻璃球为什么会破碎。

此前典道一直强调如果回到现实我们就要分离,那不如永远留在这个世界里,なずな对此不置可否地回答:“下一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暗示着她已经清楚甜美的梦境即将结束。

他们双方都明白,只要打碎玻璃球就能回到现实,双方都没有主动选择打碎玻璃球。

他们都无法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么打碎玻璃球的人是谁?

——是醉酒的烟火师。

即是与强制让なずな转学的父母同一阶层的大人。

即是决定烟火师必然打碎烟火球的社会分工。

即使醉酒后失去清醒意识的他无法区分玻璃球和烟火球,他依然如齿转一般按照社会规则所规定的运转,贯彻着自己的职责。

那么,是什么粉碎了玻璃球所映出的梦幻般的可能?

——是大人。是权力。是社会现实。

这意味着:孩子与大人,愿望与现实,糖果子弹与实弹的对立才是《烟花》最核心的矛盾。

本质上说,阻碍两人的并不是单纯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糖果子弹与实弹间力量的差别。弱小的孩子在个人意志受到压迫时是无力的,即便是如玻璃球般奇迹的力量也不能扭转这样的力量差距。


相比《你名》,《烟花》反倒更接近于《糖果子弹》。

但不同于《糖果子弹》的地方在于,“可能世界”构成了全片世界观的基础,也因此让结局拥有了希望。

玻璃球就如它脆弱的构成一样,这样甜美而易碎的奇迹注定无法带来确定的未来,只能映射出“可能”和“希望”。

即使所有的可能世界终在某一点交汇,即使这段旅途只有唯一的终点,这个终点也成为了另一个起点,如升空的烟花一样,绽放了接下来无数的“可能世界”。

仲夏的梦在两人分离之后结束,留下的只有“典道没有来上课”这个场景。

这是新的引子。

主角的玻璃球碎了,这一次手握玻璃球的是观众。

典道和なずな的结局存在于所有观众的不同想象里,形成了无数的可能世界。

なずな只留下“下一次,我们会在哪个世界里相遇”这个问题,便消失在水中。

典道回到现实世界后逃课去东京找なずな是一个答案,但答案并不只有一种。

结局存在于我们每一位观众不同的想象里,而所有的想象加在一起才构成了《烟花》的结局。


二、奇迹由意志而生:「人类只知道后悔,却不会悔改,所以才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烟花》是一个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的故事,而这是由“孩子与大人”间的力量差距决定的。

那么在这样从一开始就尘埃落定的世界里,所谓的奇迹在哪里?

奇迹在这部作品中意味着什么?

对我而言,《烟花》的故事由“从现实世界逃入可能世界”开始,并随着“可能世界的破碎”而结束,“可能世界”的存在是《烟花》的世界观基础,并促成了奇迹的产生。

这个奇迹有两层维度:第一是两人的相知,而第二层则在于意志。

很好理解的是第一层维度,这是对于两人的恋情而言的。因为典道和なずな在现实中无法永远在一起,于是在“可能的世界”中相知,共同度过了一段如梦境般美好的夏日的最后时光。“可能世界”的奇迹在于为本没有可能相互了解的他们搭建了桥梁,促成了感情的升温。

第二层维度则是对于角色的个人成长而言的。典道从可能世界中得到了勇气,但这种勇气不完全是来自于玻璃球碎片中映出的可能性,不意味着“回到现实”这样单一且确定的答案。“可能世界”赋予了典道“选择的意志”,而这种选择的意志才是奇迹的本质。


回想典道与なずな私奔的过程。なずな在最初的世界里说的是离家出走,而与典道一起逃亡的世界中便改成了“私奔”。离家出走更多的反映出对家庭的不满,而“私奔”却带有更强的“为了爱”的目的性。而这层浅浅的目的正是由可能世界带来的。

反观典道。私奔始于なずな不想屈服于家人的强硬安排而做出的小小反抗,而典道虽然也有想与なずな在一起的想法,但更多的是顺应着なずな的意思,想要成为她反抗的路途中的帮手。这点也体现在两人的身高上,なずな的身高高于典道,在两人的关系中なずな则属于更加强势的一方,典道更多地是被なずな在拖着走。

然而问题在于,なずな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没有可能离开,她很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即使想要在爱的名义下进行反抗,なずな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而典道的身上这一点更加明显。典道最初唯一的目标就是“帮助なずな实现心愿”。不过随着一次次在可能世界中的游历和两人感情的加深,两人都渐渐的拥有了更多的意志。

なずな从离家出走,到私奔,到在列车上想着“想要在转学之前,在今天,和你两人一起度过”,再到直接将之说出口。

典道从单纯地想要帮助なずな,到在逃跑的路上拉着なずな说出“就算明天你不在了,今天我也想要和你在一起”,再到主动跃入水中拥抱她。

这其实是一个双方的感情逐渐清晰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双方的意志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几次失败的过程中,典道更多地是为过去的失误而后悔,所以一次次想要挽回失败并且重来,但一直被なずな拉着的他,显然也并不确定自己想要迎接怎样的未来,便重复着失败。

典道所做的是一直逃避过去的失败。所以才会说如果“なずな转学,两人分离”的失败不可避免,宁愿留在这个虚构的世界。

直到玻璃球碎裂,碎片中的可能性如烟花一般下坠的时候,他才从碎片中确认自己的心意,并获得了选择的勇气和意志,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当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人们才能做出选择。于是典道才会去拥抱なずな,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未来。


对家庭不满的なずな逃避着家人,但她只能从讨厌的东西中逃开,并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典道逃避着自己的失败,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可以去哪里。

这个故事原本是一个缺乏目标的女孩拉着一个缺乏意志的男孩所进行的无意义的逃亡之旅。

也正是常说的青春的迷茫。

但这样无意义的旅行中,在一次次于可能世界的穿行中,在四散的可能性的碎片中,双方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变得可以对自己想要什么进行选择,拥有了这样做的意志。

这便是奇迹的意义。

至于典道最后去了哪里,这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做出了选择。

——去有なずな在的地方。


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烟花》所要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对家庭和现实感到不满,却同样没有任何追求的少年少女,为了反抗这样的现实在夏日进行了一场梦幻的逃亡。尽管逃亡本身是注定失败的,但他们却从中得到了选择的意志。


附录:

三、命运的轨迹:「浪漫在哪里」

把《烟花》和《你名》捆绑在一起的宣传是愚蠢而失败的。

即便有着在某些方面相似的表现形式,这两作在关于命运的描绘上却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于我而言,相比《你名》,《烟花》才更像是“在偶然的基础上描绘命运”,而《你名》更像是“在命运的前提下制造偶然”。


在《你名》的故事中,命运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恋爱,或者说两人之间的联系。

我们之间的关联是如此得牢不可破,即使身处不同的世界,也不能将我们拆散。命运正是这样的联系本身。而《你名》的故事正是以这样命运般的联系为前提的。

偶然是彗星恰好落在了三叶所在的小镇。是两人在同一城市却不断地擦身而过。

而命运(即我们之间的联系)却早已注定:与你互换身体的人是我,在我的内部(私に入った)的人是你。

偶然是对命运的一次次挑战,最终却只能证明命运的牢不可破,甚至最后两人有没有相认都没有关系。

即便不在一个时空,即便生死两隔,即便失去记忆,就算没有相认,我们之间存在的深刻羁绊都不会改变,那就是这样强烈的东西,从剧情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这足以被称为命运。

我们就是命运。


相较而言,《烟花》中的命运却是另一种东西,是男女主角无力去对抗的强大的现实。

无论怎么逃走,无论逃走哪里,无论重复多少次,我们都无法改变分离的结局,现实终会将我们打散。

但在每次loop的世界里,将典道与なずな推向失败的深渊的,却是一次次的偶然。

偶然,撞见了家人。

偶然,坐在车上的他们被家人和朋友发现。

甚至连可能世界的毁灭也完全是因为,偶然,喝醉的烟火师捡到了玻璃球。

偶然将男女主角从幻想的列车上扯下,并将他们重新塞进命运的列车,开向二人分离的终点站。

偶然是命运的帮凶,在证明命运无可颠覆的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力量相较之下是多么弱小。

在命运之下,我们是如此微小。


我不想去谈论我们时代的观众是否更喜欢前一种类型的命运,也不能断言这是否是因为对社会环境的失望而使受众转向在更私人和具体的关系中寻求安全感。

但毫无疑问“我们”作为命运本身,和“终将被命运吞没但仍然试着抓住希望碎片的我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浪漫。

而表达这些浪漫的形式又构成了新的浪漫,并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的想象中。


浪漫在哪里。


参考文献:

1. 伊坂幸太郎. 阳光劫匪[M]. 海口:南海出版社, 2014.

2. 桜庭一樹. 砂糖菓子の弾丸は撃ちぬけない[M]. 富士見ミステリー文庫, 2004


Special Thanks for 某不会写的偶像组合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