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约全书》大概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了。一开始只是从微博上看到了介绍片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就下下来看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毕业论文原本打算写《达芬奇密码》的缘故,在看到这是上帝的女儿自述的故事时,立马就想起了“圣杯”的秘密,即耶稣其实是上帝与抹大拉玛利亚的儿子,而不是圣母玛利亚之子。因为男权主义至上所以被世人抹去了这段身世,而抹大拉才应该是耶稣之母。
电影的开头很有意思,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说着“上帝其实是存在的,他就住在布鲁塞尔”,最初只有她的哥哥的十二门徒,而世界在她的六位门徒加入以后才变得更加美好。不是高大而神圣的形象,这里的上帝不过是一个酗酒成性、虐待妻女的糟老头子,用他的电脑创造了世间万物,并设计了各种困境、病痛和灾害,以伤害素不相识的世人为乐。而以雅的母亲,一位只是逆来顺受的女神,就是以刺绣和看棒球比赛度日,与诞下耶稣并创造了美好世界的抹大拉似乎并不相同。而以雅的哥哥,就是世人口中的耶稣,他下凡拯救世人,秉持着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理念,却最后被绞死,凡身后的他化为了妹妹房间的耶稣雕像,指引着妹妹反抗父亲,拯救母亲,改变世界。
12和18这两个数字始终贯穿在电影中,只喜欢看冰球的上帝认为12就已经足够了,而耶稣和以雅的母亲则更喜欢18人的棒球赛,门徒的数量从12向18的变化则正是兄妹俩认为能够让母亲有所改变和觉醒的契机。为了反抗父亲,耶稣和以雅商最后决定增加六位门徒来改变世界。以雅偷了父亲房间的钥匙,向全世界的人发送了他们的死亡时间,关闭了电脑,在哥哥的指引下从洗衣机逃向了现实世界。
刚到现实世界的以雅因为吃了腐肉做的鱼堡而呕吐不止,却遇到了一个很善良的流浪汉,后来这个自称有读写障碍的流浪汉还是帮助她写作,并带着她找到了六位门徒。
整部电影按照《新约全书》的模式把六位门徒的故事分为了六部福音书,每位门徒都有着自己独有的乐章,而这些乐章带领着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虽然貌美但是自卑的独臂女孩奥蕾丽,在以雅造的梦境中找回了自己心里的手;曾梦想是位冒险家却受限于繁杂工作的让·克劳德在得知自己生命不多后,止步于公园的长椅上看日升月落,最后在以雅的帮助下跟随一只知更鸟完成了自己的冒险,到达了北极圈,奏出了属于自己的《小鸟惆愀》;年幼时对一位妹子一见钟情的马克总是钟情于女性的胴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所有的钱花在了满足欲望上,听了以雅的建议用自己的声音为某种电影配音,却意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最后得到了爱情,却也不再纠结于欲望;弗朗索瓦(《死神和少女》),一位自以为渴望杀戮的“死神”,每天和不爱的妻儿度日,却在打中了奥蕾丽的义肢后对她一见钟情,第一次体会到“爱”的感觉,最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奥蕾丽也终于找到了能够接受她的残缺的人;一位内心95%都是童话世界的中年妇女玛蒂亚,摆脱了不爱自己的丈夫和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带着自己心里的马戏团乐曲,和一只黑猩猩走到了一起;最后一位是扮成女孩的男孩子威利,因为母亲的乱用药而体弱多病,而以雅说“他是我的神迹”,两个人一起把最后的一周每天都当成一个月过,共度了七天,然后和所有的门徒一起在威利最爱的大海边陪他迎接死亡。
除了六位门徒的故事主线外,还有三条辅线:上帝、女神和名叫凯文的作死少年。
上帝在得知女儿做的事情以后,愤怒的通过洗衣机爬到了人界,却因为自己创造出的困境、逆境和倒霉时的法则饱受折磨,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自作自受。出了洗衣机就被当成变态,捡了垃圾桶里的汉堡被打的半死,在医院抢了小朋友的果酱吐司却果酱朝地的摔了,因为在教堂说了自己儿子的坏话(“上帝只是教你们憎恨,爱人是我儿子乱讲的”)被赶了出去,想回家却不知道洗衣机的秘密,追以雅和流浪汉却落水被扔到了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地毯上,在被遣返的飞机上差点死于空难,最后的最后,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里修洗衣机,还在不停地看有没有通向家里的路。
而女神在注意到门徒的人数在不断变化时,也处在了一个不断觉醒的过程,在人数变成18时,她说到“是时候改变了”,于是她放开了一切,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进入了被丈夫列为禁区的电脑室打扫卫生。从故事的开始,耶稣就在和以雅说要让母亲做出改变,而母亲的改变使得她最后重启的电脑,取消了所有的生命倒计时,按照她喜欢的样子把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而独特,仿佛置于童话故事之中,也拯救了所有的人,倒像是接近了抹大拉玛利亚的形象。
作死少年凯文,虽然是个配角,但是出现在了整部电影的所有衔接处。自从他得知了自己还有62年的寿命,就不断地作死来验证它的真伪。跳楼,跳桥,跳飞机,什么作死他就做了什么。在知道自己死亡时间的人里,有的人寻求改变,有的人安于现状,而凯文大概就代表了生活里那些不安于室的人,总想做点什么来创造一个大新闻,吸引人的注意力。在这部喜剧电影里,凯文的存在正代表着喜剧的元素,通过他的一次次自杀未遂来展现人生的不同状态。而在结尾的彩蛋里,他也以一种喜剧的方式消失了,不了解倒计时取消现状的他,在爆炸测试中炸死了自己。
故事的导火索是兄妹俩为了反抗作为上帝的父亲的权威而进行的抵抗,而电影中与想象完全不符的上帝形象也正是对现实的反讽,上帝在人间所有的遭遇其实不过是他自己创立的剧本,完美的符合了他创立的所有法规和条例,也正是在差点害死他自己的空难中,他才体会到了劫后余生的幸运和对现实的珍视。上帝创作的很多法条的确是在生活中让人无语却又无法解释的现象,一边引起共鸣,同时也在让人思考着究竟这些是不是巧合。在人间不断被自己的设定坑害的上帝也偶尔会让人觉得有点同情,不过更多的大概是幸灾乐祸,感慨他终于得到了报应。这种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上帝形象,把传统中高高在上的那位拉下了神坛,有了普通人的样子,也不过就是一个有着恶趣味的酒鬼老头而已。
这部超现实的电影中包含着满满的女性主义,拯救人间敢于改变的小女孩以雅,和最后在18这个数字幡然醒悟的女神都是女性觉醒的象征。在最开始,只限于隐忍的女神完完全全就是传统女性逆来顺受的形象,而以雅则是在哥哥的指导下比母亲更早一步的开始觉醒。随着故事的发展,女儿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磨灭了上帝在人间的形象,并擅自逃出了家门,寻找属于自己的门徒。此举一方面激怒了父亲,另一方面则是在上帝离开家里到人间抓捕女儿时,解除了对女神的所有外界束缚。她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总是单调的刺绣,为什么有话想要反抗自己的丈夫却说不出来,为什么自己只关注棒球。上帝在钻进洗衣机前说的那句“是我让你不能说话”正代表了男性对女性的束缚,而女神在关上了家里的洗衣机的瞬间则是她反抗的开始。她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听自己喜欢的歌,还在电脑房里重启了电脑。电脑重启时的密码“18”和屏幕上那句“很高兴再次见到您”都是女神真正突破了男性束缚获得独立的体现。她的重启改变了一场本可能造成许多人死亡的空难,取消了所有让人惶惶不安的倒计时,还把世界按照她喜欢的样子变得美好而充满爱,不再像是上帝管理时那样充满着憎恶和恶意。不难看出,在耶稣和以雅的性格里,更多的继承了母亲身上的宽容和爱,而不是父亲的负面情绪。
虽然六个门徒是以雅随手选出来的,但是他们包含了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有受人青睐的美女,有经理级的成功人士,有残疾人,也有心理不正常的底层大众。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面对死亡的选择也不同,但是不难看出,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让人感到美好和幸福的。他们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敢于展示自己与人不同的一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做到了自己生命里最想要做的事情,在死亡前了无遗憾,然后坦然的面对死亡。其实不论我们知不知道死亡到底什么时候到来,我们都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某一个小的方面。在压力如此之大的社会中生存,我们更应该考虑到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管平时的生活再忙碌,都要抽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而不是等到“挣够了钱”再来一样样实现。毕竟我们不会知道让自己满意的那天和死亡哪个先到来。
感觉好好写可以拓展成论文呢…可惜我果然是缺乏思想性的人[手动拜拜]难得我看完一部电影结论不是“哇好好看”,脑子里有很多东西就是讲不出来。大概等我看多几次就会有想法了[摊手]到时候再来补充好了[然后就没有到时候了]
P.S.虽然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刚好研究过相关的小说有点共鸣),但是这部略略有点18禁的电影在讲述人们为突破自身现状努力的情节中还是有点点重口的。比如玛蒂亚在一只猩猩身上找到了真爱,并且“真正”的在一起,还有了孩子…嗯…还有跳舞的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