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常欲提笔,往往不知该从何说起,亦不知过往种种记述之上,有什么新的感悟,值得被分析和探讨,久之,竟觉得大约是年龄所至,已经经历诸多,感慨诸多,道理被说的差不多,世界观也趋成熟,再进颇难。初步得到这个结论,貌似是闭环了这个问题,心里却一直隐隐有不安。毕竟年纪尚还算轻,所经历亦是有限,若果然依此结论而前,未来岂不无趣,再则,世界显然瞬息万变,近期更是跌宕屡屡,越来越多身边事,初听惊奇,细思又觉在情理之中。如此种种,更觉此情此态,并非稳定,而是陷入瓶颈,前方万千新理新事,远待穷究。上述只是朦胧感触,恍惚有此念,却依然不知如何破,陷入琐碎种种,更难抽身以宏观,碌碌度日。
恰某日与一位未见多面却颇共鸣的朋友促膝畅谈,极其畅快,随后归途,仔细咀嚼,竟然思绪豁然一开,或是窥到此前困窘的破解之道。
所思可以简单概括如三。其一曰,尽放是非人心之事。道理其实不难懂,一直摆在那里,只是需要时机将之点破。看献礼剧《觉醒年代》,深受触动,每每被宏大历史中人物的思考和抉择冲击,亦羡慕那样思想纷呈的大时代。陈独秀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儿时历史书上得到的描述显然过于脸谱化,以致于一直很疑惑,这样一位,如何能够鼓舞人心,激荡起时代的潮流。感谢主创给角色赋予了非常立体的表达,让人信服。其间有一段,“新文化运动”触动诸多旧势力的利益,所以各方纠合而起,到陈独秀家中散布谣言,给家人造成极大困扰。基于此,妻子显有焦虑之色,而陈独秀一句“是非人心不足论”,尽显大格局。而当前所经历种种,以及引发烦恼的种种,细思来,又多是“是非人心”。“是非”者,基于各人价值观不同而差异,在普世道理上,或易成共识,在人情世故上,却极其困难。如同近来诸多新闻事件之反转再反转,初时基于一面之言,深恶或者深爱,忽而另一家出来慷慨表达,霎时觉得此前所知果然片面,则昨天凿凿然的所谓“是”或“非”,皆成虚妄。另又说“人心”,爱憎,皆是一时表达,会因场景、心境、信息的变化,而不断辗转更新,而其中变化又远不尽然外显,你之所见,都是暂时、局部、片面、不清楚的。然而,“是非人心”是人际无法回避的话题,又是极其缥缈的主观,可以作为一景观之,可以采信息以析之,不回避,但“不论”,因为“不足论”,因为难测,因为徒增烦恼。再想身边事,实在有太多时候,极其容易迷失于“是非人心”的讨论,若恰涉及自身,便更增愁绪,失了心境,少了快乐,无暇守本心,无力探客观,所以,应在心之显明处,高挂此言,常常阅之以自省,以清明。
所思的二与三,是广交多闻之友,静博古今之书,二者皆与时间有关。随年龄渐长,生活的主题亦有变迁,在家庭工作中承担更大责任,这是值得的担当,也有些无谓的挥霍与消耗,如前所述的“是非人心”之论,还有很多“人为亦为”的惯性与盲从,加之很多可以简约的无谓繁杂,凡此种种,便使我们在时间的分配上,出现太多的低效率和无意义,而这些时间,更应该用于互动挚友,博览群书。
友之可贵,在于“直”、“谅”与“多闻”,或可诤言指错,或可宽言以慰,或可“博学”以启闻。上述所谓个人之困,若置之于多闻之友面前,即便他心中未必有截然的答案,却定然可以从诸多角度,与你共同审视、探讨与分析,所谓“理,越辩越清”,几番探讨下来,便是对想法思路的反复淬炼,那么自然的,对其认知,就更加清晰,而且,探讨中必然有些额外的观点与事实注入,都显然能够让观点进一步升华。因而,纵然人生忙碌,还是要有固定的时间留给可贵的朋友,他们是如我们自身一样,不断努力成长自我的个体,我们以各自的见识相交互,必可以让彼此共成长。
读书的道理更不必多书,前人有浩瀚的论述。与交友相类,更多的需求,是释放足够的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读那些经历过时间锤炼的书,在阅读中,与智者隔空碰撞,于个人的启发,每每让人抚掌称快,心流奔涌。
总之,人生定是可以不断进展的,可能初时若璞玉,粗磨即可显出神彩,此刻半成形,须格外用心才得更进,而方法的本质,是优化时间的配置,少于碌碌和无谓,多于情和知,人生本是有限的时间所成,在时间上的用心,必渐显于人生的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