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代理人》是今敏唯一一部动画“OVA”。这种制式的动画创作类型与题材相较于商业电视动画要宽泛得多,篇幅通常在十来集左右,单集的长度和电视动画类似,可以涉猎一些小众的,或者说不那么主流的内容与风格,甚至会触碰到带有一点灰色的部分,发行方式主要依赖影碟的租售与发行,给一些个人化、小众的、艺术化的TV动画片留下了一席之地,让这种艺术性强、思想性高、质量精的TV动画既有存活的空间,也满足了一部分追求思想性的观众的观赏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大众化的商业TV动画起到促进、丰富和刺激的作用。
而《妄想代理人》正是这样一部精品OVA,在影片播出的当年默默杀出重围,获得了当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导演今敏借助TV动画的空间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看到了今敏式的影像风格毫不犹豫地始终贯穿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清晰、熟练而独到的描述关于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妄想”,以及产生这些“妄想”背后的社会问题。
对于今敏本人的创作经历或是日本TV动画,《妄想代理人》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 剧情简介
今敏在13集TV动画《妄想代理人》中更是把人在精神困境之中的逃避阐释得淋漓尽致,看似独立的章节彼此环环相扣,共同指向众人想要逃避的妄想。本剧故事的主线是少年时的鹭月子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而编造了“道路魔”,多年后作为玩具设计师的她为了逃避交不出新作的压力再次谎称被“道路魔”袭击,从此,具象化了的“道路魔”专门寻找在压力下走投无路欲逃避现实的人并袭击他们。
二、动画技巧
(一)叙事手法
1.“实”与“虚”
在《妄想代理人》里,我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公仔开口讲话、模仿犯是受到“贤者”指引的“勇士”等奇幻设定,故事的虚实界限并不明晰。由人们臆想出来的棒球少年是“虚“,龟缩在和平假象中不愿面对现实的人的心理才是”实“。片子从无名的棒球少年制造的让人们产生恐慌的种种暴力事件中展开,看似是人为造成的“现实”,但随着剧情发展会发现,所谓的无处不在的棒球少年不过是由人们流言所虚构出的形象,是人们用来蒙蔽自己悲惨现实的假想的“虚幻“。
今敏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然后运用成熟的剪辑手法和镜头语言完成对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充分诠释,以达到最终追求的观影效果,通过相似性快速转场以简练的镜头语言快速交代情节,或用相似性转场达到一种迷幻的视觉效果,深度刻画人物突变的内心世界,模糊虚实世界的界限,引发观众对剧情和主题的思考。
(1)“醒”与“梦”
在《妄想代理人》中,每集的ED都是诡异而宁静的梦境以及神秘老人咒语般的“梦告”,“梦”是衔接整个动画的影子。鹭月子、蝶野晴美乃至本片正义坚强的象征——警官猪狩庆一都出现了做梦的情节,并且在梦中难以自拔。
今敏曾这样阐释自己对梦的理解:“梦与因特网的作用都是一种将人类被压抑的潜意识翻译的场所。在互联网上,人们使用化名,寻找或是讲出那些平时他们不可能在办公室里面说出的内容,其实这正是人们在网上故意将自己的潜意识释放的结果。这与梦很像。”
目前心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梦是人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连结的一条秘密通道,是人在清醒状态下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一种释放和诉求。梦境是揭开人类潜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梦境的研究可以探析人类内心最本真的世界,可以洞察到潜意识层面的欲望和冲突。在睡眠状态下,由于自我防御机制的降低,清醒时被人所压抑的焦虑、欲望、惊恐感觉等会浮现出来,这就是梦产生的动机。
(2)多重人格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今敏的角色在自我对本我的分裂或追寻中,通过对其的认同或扼杀来完成自我的蜕变,得以最终救赎。今敏用他的角色表达了也许并不锋利的批判,但依然让人生发出对有关精神、自我,有关现代性中人性迷失和分裂的深深反思。
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在人格结构内部,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它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协调统一的时候,人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人格就是正常的:当三者失去平衡,处于紊乱状态,人的心理就不能自动进行调节控制,造成人格失常。
在《妄想代理人》中,鹭月子的本我是“玛露美”,而蝶野小姐的本我正是妓女玛利亚。
《妄想代理人》中,今敏将鹭月子心中的另一个自己附体在玩具小狗玛露美身上,当她受到别人的怀疑时,附身于玛露美身上的“超我”便会站出来安慰她:“不要太在意哦,大家都是在嫉妒小月,小月没有错”。当月子在怀疑自己好像很久以前就见过那个“球棍少年”时,它又跳出来反驳:“你想太多啦,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孩子完全没变样,是不是太奇怪了!说出这样话的小月很奇怪,这些都是球棍少年的错。”每一次,只要鹭月子在“超我”的控制下开始动摇,内心陷入矛盾开始深深自责时,Maromi便挺身而出,打消她的犹豫念头,坚定她的逃避行为。
白天教师、夜晚妓女的蝶野晴美是真正的多重人格。蝶野小姐白天是研究所里的内敛科员,闲暇时光是学生的家庭教师,可到了晚上却变成性格泼辣的交际花,她显然不满自己的现状,并为此而困扰,下定决心让夜晚的自己不要出现。在该集的结尾处,白天的自己和晚上的自己撕扯打斗,这代表了蝶野内心中两个自我的相互斗争。
当我们沉醉徘徊于今敏所营造的那些虚幻与现实的时空之间,伸手试图触探其作品创作思想的始源时,不禁深刻感受到今敏的表现手法与创作观念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人文思潮影响至深,尤其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更是偏爱有加。今敏正是借由对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重建,透过复杂、多元,甚至是矛盾的角色人格塑造,完成其作品内涵的表达。
(3)镜中像
《妄想代理人》中多次运用镜中像来表达两重人格的对峙与争斗:蝶野晴美决心脱离玛利亚,她辞去妓女工作,并将玛利亚的服装与化妆品全部装箱藏起来,以为可以开始新生活的她在与男友约会时再次收到要她接客的电话,她惊恐地赶回家中,发现玛利亚的衣服又被挂回衣柜,化妆品也被重新放回桌上。这时手机再次响起,她仿佛被针扎了一下,手机掉落在地上。接下来的画面是梳妆台上镜子的特写和蝶野晴美惊慌失措的镜中像,她扭过头看到镜中的自己,身体害怕地向后退,说:“你是谁?”然后是玛利亚的衣服、手提包、化妆品的特写空镜头,之后一只手捡起手机,镜子的特写中出现玛利亚浓妆艳抹的镜中像,玛利亚看着镜中的自己露出得意的笑容。两次镜中像的出现,都将本人放在画外,画面中只出现“虚”的镜像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自我已经迷失,蝶野晴美分不清真实与虚构,玛利亚则将虚构当作了真实。而蝶野晴美拒绝直面自己的镜像,玛利亚迷恋自己的镜像,说明此时的人格系统中,蝶野晴美被击败,玛利亚成为主宰。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中指出:“在某些电影场景中,人物与其镜中像两相映照,可以借重种种关于镜像的隐喻,构成虚与实、真与伪、真实与谎言的表达,构成关于人物某种内心状况:诸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感,某种内在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的视觉呈现,构成某种直面或拒绝直面的自我的表达。它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电影构图方式,也可以进而发展为影片的叙事与意义结构,成为心理剧的重要元素和手段。”
可见,镜中像作为影片造型元素出现时,往往带有浓烈的隐喻和象征意味,有助于表达剧中人物的孤独、人格分裂与自我抗争。陈凯歌的经典作品《霸王别姬》中,也屡次通过程蝶衣与镜中像的对视映照出他内心的孤独、迷茫。
镜中像的运用还能造成“画框中画框”的构图形式,起到凸现和强调此情此景中人物的效果,并暗示某种窥视者的目光或窥探行为的存在。而完成这一窥视行为的,正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我们受到电影导演的引导在人物与镜像之间建立起联系窥视着剧中人物的灵魂,预测着剧情的发展方向,作为视觉元素的镜中像因此发展为影片中重要的叙事与意义结构。
(二)“戏中戏”
动画第十集开头是一段玛露美“萌系”小动画,打棒球的少年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怀疑,小片在玛露美一遍遍地说着“只是因为累了”、“休息一下吧”、“休息一下就好了”、“休息吧”……中结束。这和片中多位“受害者”的心理何其相似。
“戏中戏”的叙事手法在电影界早已泛滥,然而今敏独具慧眼地把它们搬上了动画领域,充分利用了动画高假定性的特点,借用“黄金球棒”、“少年”、治愈系的玛露美等主题元素提供多样的主题诠释方法,用模糊了边界的“戏中戏’’将观众带入一个分不清现实还是虚幻的暧昧时空。在内容上,以此来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与不可捉摸对应,强化其展现当代人精神危机的主题。在形式上,增加了叙事结构的复杂性,使影片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深度。
(三)无技巧转场
斯坦利·梭罗门曾说:“如果用‘切’以外的其他方法连接镜头,那就会延长两个镜头之间的时间,从而使观众去注意连接的方法。一般来说,让观众注意连接镜头的方法是不必要的。”
显然,在他看来镜头间的连接应该以不破坏叙事的流畅性为佳。
在今敏的动画作品中,运用“无技巧剪接”进行转场几乎成为他最引人注目的风格。为了表现人的复杂而神秘的精神世界,今敏吸收了“意识流”电影的创作手法,他常常依据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来切换镜头,随意打破过去和现在、梦境与现实、虚幻与真实的时空界线,让观众在他的巧妙引导下,同影片一起穿梭于现实、回忆、幻觉、梦境之间。
而实现场景、段落之间的自由转换,让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又让人不感到突然或生硬,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视听元素的内在联系,如视觉的连贯性、声音的相似性、意义的承接关系以及感觉的相同性等等来进行转场。
(四)蒙太奇
今敏曾说:“在动画里,所有场景都有导演的深刻含义,没有毫无意义的场景。不像真人电影,有些可能是无意拍出来的,比如天上云彩的形状。动画是画出来的,都是有意而为,不会出现没有意图的东西,没有意图是无法作画的。”
马赛尔·马尔丹这样解释电影中的隐喻:“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
《妄想代理人》中,玛露美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疯狂的追捧,正如“球棒少年”也在相当程度被妖魔化。在动画的第11集里,今敏借角色之口表达了象征逃避的球棒少年和掩盖一切的玛露美是一样的存在,它们都没有正视问题更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隐喻贯穿动画始终,神化和妖魔化的虚拟形象正是现代人无处安放的“妄想”的“代理人”。个人认为这也是今敏对日本“萌”文化的反思。
三、主题理解
虽然今敏的每一张画稿都十分细致,但观影过后却发现,真正流连脑海中的还是他故事的情节,引人深思,使人回味。
如果说动画片就像一个梦,包含着众多惊悚元素的《妄想代理人》恐怕算不得什么美梦。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存压力与日剧增、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今天,本片以荒诞的“全民谎言”映射出人们心理上存在的隔阂、压抑和病变。今敏以一种慈悲心静静的观察着人们混乱的精神世界,并向观众解释现代人所追求的“精神天堂”,是如何被扭曲、颠覆或者损毁的。
设计师一夜成名,但必须面对日日迫近的deadline,同事嫉妒的中伤,老板不依不饶的催逼,一个人生活的孤寂;
籍籍无名的小报记者,才智平庸,债务缠身,却野心勃勃;
完美小学生却内心世故,苦心钻营,还被捕风捉影的套上嫌疑犯的罪名;
美丽的家庭教师无法遏制自己内心另一人格的欲望,夜晚变身最受欢迎的交际花;
好好警察最重视自己的家庭,但父女之情竟膨胀为畸恋情怀,还欠下高利贷,以致铤而走险失格犯罪;
软弱的少女发现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偷窥的时候连声张的勇气都没有,看见自己的奶奶溺水都无法出声;
中二少年为满足自己的英雄情怀,滥用暴力;
主管经理一面憎恶着鹭月子无法给他带来更大利润,一面还要阳奉阴违的捧着她;
毫无能力,却自大骄傲的动漫新手明明自尊心已经崩溃,诅咒着每一个欺辱他的人,但是表面上还要装作强势,证明自己的实力在这个社会仍旧有立足之地。
就连正直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警官猪狩面对死亡和疾病的威胁也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只想躲藏在自己的世界里,甩掉责任,甩掉早已让他不堪重负的妻子,回到那个自己还充满能力,充满活力,拥有着爱戴,信任,力量的世界里。
唯一看起来“温暖”的动画第八集中,三位亲密的忘年交还是一直为了自杀而努力的。
浮生若梦,众生皆苦。
无法治愈的青春创伤、无法满足的物质渴望、无处找寻的失落道德……纵观这几位“受害者”,他们的淡漠和无责任意识,或是执着于爱或恨的态度,根本都是“来源于被称为精神创伤或者心理伤害的某种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心理体验”。
正如荣格所说,“……情结是某些创伤……所导致的一些分离心理碎片”,“以致我们实际上以之为耻,并尽所有可能去消除它们。……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准备把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当做是不真实的。”
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的差异被消极生活事件或其他引发源激起时,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就会试图用归咎于他人的办法来缩小这种差异。压力过大的城市生活让他们习以为常,却忽视了那些来源于各自过去经历的隐性伤害,以致最终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仍不自知。一个人是不能同自己的历史割裂开来的,那些会在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事件更值得回头去一探究竟,试着解决那些困惑的根源所在,也只有用这种正确的方式和过去的伤痕告别,才能彻底拥有新的生活。
尽管主线情节比较压抑,该片最后还是还给了充满欲望的东京都市更多可能性。在第一集的开篇,今敏就用一组精心设计的镜头向观众暗示了全片的主旨。忙碌的城市里,一个个打电话的人在镜头前出现,不同身份的他们用不同的声调说着不同的话语:“实在对不起,这次真的来不及了”,“堵车堵的很厉害,恐怕得晚点到了”,“那不是我们的错,是你们吩咐下来的嘛”,“工作太忙了啦”,“明天一定会有办法的”,“那个时候我也没辙”,“因为人手不足”,“我还不清楚状况”,“不是我的错”,“不是我的责任,他应该负责”,却传达着相同的含义——逃避。在全剧的结尾处,这一段落被原封不动地重复使用,但大家已经不再抱怨了。
正如没有下集的“下集预告”中所说:“好像快要结束的故事,轮回过后又是开始……”是美好祝愿还是刻舟求剑?这一命题值得我们用心思考。
参考文献
[1] 彭俊.今敏动画的镜头语言分析_上_彭俊[J].影视制作,2010,卷缺失(3):26-29.
[2] 彭俊.今敏动画的镜头语言分析_下_彭俊[J].影视制作,2010,卷缺失(4):22-25.
[3] 李萌.怀揣幻想站立在现实中间_李萌;[N/OL].文艺报.2010-11-15.
[4] 洪汎.日本TV动画编剧之绝佳秘笈_洪汎[J].中国电视·动画,2014,卷缺失(53):49-52.
[5] 李靖.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释梦心理疗法_李靖[J].大众心理学,2014,卷缺失(10):44-46.
[6] 熊凯.虚实之间_今敏动画作品解读_熊凯[J].科技创业,2014,卷缺失(5):144-145.
[7] 王晓颖.《千年女优》电影式手法探析[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卷缺失(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