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的时候,好像不知道累、冷、饿为何物,特别能扛活、抗冻、挨饿,真的饿了,辣酱拌饭吃一小碗,可以支撑十几个小时。心情不好,或者兴之所至,可以和一二好友迎着初冬的北风,在路边摊吃鸭脖、喝啤酒至凌晨三四点,第二天早上七点洗个冷水澡,依然神采奕奕。那时,悲伤、愤怒、狂喜都可以作为痛饮三百杯的理由,壮怀激烈,放言无忌,最后忘了为何而喝。对于天气也可以不理,别人穿两三件衣服时,自己还可以只穿一件衬衣,面对关心和质疑,在寒气中昂着头骄傲地呐喊:“热血青年不怕冷!”
那时也不困不乏,兴趣广泛,表达欲强烈,恨不得在聊天时给人系统地上一门课,将四年甚至七年的专业尽情展示,也热衷于给人开书单,沉醉于为人指点迷津。那时好为人师,抓住一切机会慷慨陈词,声振屋瓦,聊天从不看时间,聊到东方既白,搅得对面楼栋住着的老大爷恼怒地喊话,说我们打扰了他睡觉。那时我心里竟然想的是,如果我是他就说:“听了你们聊天,才发现老夫痴长了几十岁!”
年轻时精力旺盛得将博客当成论文写,不仅要言必己出,而且要新意迭出;不仅要新意迭出,还要新作层出,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郊寒岛瘦各擅胜场,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好学的年轻人经常开展跨市交流,那时都没车,但是为了见面聊聊读书心得、探讨人生难题,坐几个小时大巴也在所不惜。见了面,唇枪舌剑,可以睥睨群雄,也可以顾盼自雄,好像没有谁会谦虚,仿佛谦虚就是虚伪;那时无人不自恋,好像不自恋就是自暴自弃;那时贬低人不说他不高、不富、不帅或者她不白、不美,只淡淡地说一句:“那人没读过什么书!”那时没有谁瞧不起“万户侯”,只是从不提及,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年轻,假以时日,什么都是小事一桩,万事不在话下。
年轻人之间流行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信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文学的埋头钻经济,学经济的开始学地理,学法律的游走于文史,青年们互赠书籍和资料,对于好书纷纷“索拿卡要”,个个“贪多务得”,还有人免费分享搜索技巧,虽有细大不捐之嫌,却从无故步自封之弊。没有人画地为牢,人人都在知识的旷野里豪迈地驰骋,纵情地狂奔。那不是马牛的姿态,是狮子、豹子和刚成年大象的步子。
年轻的时候,是肆无忌惮的时候,笑声无遮无拦,即便有一点点忧伤都要“昭告天下”,惊天动地。如今,年龄渐长,喜与怒不形于色,哀与乐皆隐而不发,心中即便有了不快,那也是像电视剧《潜伏》里的那句台词:“让悲伤尽情地来吧,但要尽快地过去!”
作家海明威曾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不管怎样,当下的每一天都是未来生涯里最年轻、最青春的一天,那些好事、歹事、苦事、乐事都尽管来,尽早地来吧。人间万事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