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山海不可平

2017-1-11

虽然起了一个很悲伤的标题,但其实只是因为给互动小组取了这个名字,再者,从物理意义上和鹅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这么描述才用这样的诗作为第一篇(辑?)随笔的标题的。

明天就是鹅鹅的生日了,所以特意选了一张生贺图开头呀。之所以强调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大概是因为觉得对于鹅鹅真的了解得还算透彻了,大概因为精神上通达,所以见不到其实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明晚再写了,现在把话都倒空了,生贺文可怎么写啊。

昨天又开始看《公正》啦,期末考之前看了一些,但当时因为理不清作者的思路而懵懵的,加之期末复习的压力就断了。今晚一边看一边小小做了一下笔记和分析,感觉就好多了。真的还是很感谢辩论队留了这个作业,毕竟这么乏味的名字,我肯定看到封面就不想翻了,翻开之后才发现是自己会喜欢的书啊,不仅很细致地探讨非常复杂的问题(至少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不会太学术。

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

这就是刚刚所说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大概因此也非常诱人,让人莫名有野心想要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不过有野心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不过这样的不确定性本身也很诱人啊……

书里对于人们对公正的评价基础分为了三种,看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一直持有的观点是属于功利主义那一种,比如“为了稳定也可以牺牲一下真相”、“为了防止以后的暴力死刑是应该支持的”之类的想法,虽然有“一下”、“应该”这样的限定词,不过基本还是站稳在功利主义这一边的。

其实本来自认为这样的终极标准是相当高明的,但果然还是把“公正”这个问题想得太过简单了。

任何关于总体福利的估量,都必须考虑到那些在紧急情况中可能由于价格过高而买不起基本必需品的人们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




发灾难财确实在客观上有种种利处,拉动市场力量、防止囤货。但对于那些由于价格过高连买的机会都失去的人来说,又怎么样呢,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回答的。追求最多数人的最大福利,确实非常具有诱惑力,听起来也很好,但是想起很久以前一虎一席谈曾经讨论过应不应该给公交车上的老人让座的问题,有一个很激动的嘉宾拍桌子,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礼。在这里可能不是非常地契合,但大概在我心底里留下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使人区别于动物?“

在这里当然不能用教科书里说的会言语会使用工具之类的答案咯,只是觉得人类社会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的区别。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大概能模模糊糊地沾到边吧。所谓抓大放小这样的思想在人类社会其实也不是完全不适用,但是在某些很明确的问题上就是行不通。

好像也是在看《公正》那段时间里,看了电影《隧道》,里面就有关于“一个人”的讨论。

(看到演员是河正宇才想起来暻秀去过这部电影的试映会,暻秀曾经提到过想演河正宇在《追击者》中那样的变态角色,河正宇也在访谈中被问到过关于暻秀的问题,而且两人在与神中有合作,这条线也是最近才理清楚的,看来又是一个伪?小旗旗实现了,真心替暻秀开心啊。)

电影里也有提到为了救那“一个人”每天的损失以亿计,救援队长在台下立马大声抗议了“但那里是一个人啊,我听你的语气好像在讨论一只虫子”类似这样的话吧。

这种情绪经常被看作是一种原始的,不应当干涉公共政策或法律的感情而被摒弃。



这个学期打过”大城市积分入户利弊比较“,上面所说的”这种情绪”即对于发灾难财本身不道德的愤怨这样的情绪,放在这个题目下即是认为靠学历、财富来排名获得城市户口不公平吧,本来站在自己所谓上帝视角冷眼旁观,心里会暗暗觉得这样的感情有一些任性和不理智。

但是因为拿到了和自己的朴素价值观对立的持方,憋一辩稿简直憋得崩溃至极,在夜色中走出学活,一边听小伙伴讨论,一边嘟嘟囔囔着“为什么就是觉得这样的说法很难听呢”、“为什么就是觉得这样的标准很不舒服呢?”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小火花。

“工资可以根据能力划分,分红可以根据出资股份来划分,但是不是有些基本的权利就是不能这样进行划分呢?”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火花,其实也就是三个评价基础中的另一个,即德性。用书里的话表达得再清晰一些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道德就是计算生命,权衡得失呢?还是某些道德责任和人权是根本性的,以至于它们超越于这样的计算之上?


虽然发现自己的小火花并不算什么特别新鲜的想法,略有点沮丧,但这确实(依然)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似乎涉及德性的问题都很难回答啊哈哈。

不过以后对待那些“不理性”的情绪大概会更加慎重,因为很多貌似说不清道理和缘由的情绪,也许正是因为其背后的基础要比我目前所考虑到的要更深厚,所以才会更难以使用来攻击的吧。

2017-1-22

虽然有别的事情要赶着做,但还是趁着自己有感想的时候随便胡说八道几句。

这几天看到介绍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地方,其对于自由苛刻的定义“自由地行动就是自律地行动,自律地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的指令”让我的心咯噔一跳。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的话,感觉自己似乎毫无自律可言了,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大概算是一个极端随性与极端自律的结合体,但是极端自律存在的情况往往是在巨大的外在压力条件下诶,那这好像也还是归于“他律”这一范畴吧,这样说来自己似乎是归于统一(?)了,但不管怎么样都还是觉得很诡异,毕竟以前还为自己间歇性出现的“高度自律”状态感到骄傲的,“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嘛哈哈哈哈。

所以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服气的,虽然这样的“自律”确实服从于某些目的,因此成为了类似工具的存在,但是目的的选择本身,也还是体现了自己的意志吧?虽然“考个好大学”这一目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外界施加的成分占绝大多数,自己意志在其中参与了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大概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到高二之后,这就基本成为我自己选择的东西了。因为超级喜欢这个班,超级喜欢周围有一堆很欣赏的人的感觉,所以写过不少这样的日记,说想加油去一个好大学,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当然这个目标本身还是掺杂了外界的力量,那就只来看“读书”这件事吧。对lofter印象这么好,希望在lofter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其实都是因为几年前看影评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特别喜欢读书的女孩子,从豆瓣追到lofter,后来总会时不时看她更的读书笔记之类的,虽然很多书我没有看过,但是从她的摘抄和只言片语中,真的对读书这件事情本身产生了憧憬,觉得哇阅读本身真是帅气又美好到爆棚诶。还记得上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似乎是副院长在发言的时候,跟我们说“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学习不是为了去碾压别人,更不是被别人碾压,你就是你,要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当时真是感动到一塌糊涂。

很遗憾忘记了这位副院长的名字,有一点小幽默的同时又说“我本来就是一个严肃的人”,好喜欢他啊。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大概是因为——即使作为一个比较功利主义的人——在我所理想的世界里,读书不应该被当作工具。“当我们自律地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它自己就是目的”《公正》里这句话大概也说这个意思。这样的说法真的非常诱人,但是同样让人容易陷入自我苛责,总是满嘴跑火车,但是读书这件事毕竟要比刷微博什么的获得快乐的门槛要高得多,所以总是轻易地选择了后者,下拉更新也没有任何更新的时候,依然会盯着手机屏幕而不愿意去拿出书来看。

因此而大费周折地做了不少努力,力图增加外界力量,和小伙伴打赌什么的,召唤小伙伴交换读书笔记也是,好像最后还是要依靠他律来行为,但是还是想固执地质疑“初始目的的选择不也能是一种立下自己的法则吗?”在这个阶段,依然令人遗憾的是个结果主义者,但是,读书确实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不行动起来,即使是依靠外界力量,即使是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行动的话,是无从真正感受到那种感觉的。

其实自己最想表达的和自己17年伊始改的微信签名惊人地吻合了,是从lofter那个女孩子的读书笔记里偷来的,并不知道朋费霍尔是谁哈哈。

“自由并不在奇想联翩之中,而只在行动之中。       ——朋费霍尔”

2017-2-10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都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费孝通《乡土中国》

今天看到了这句话之后,才真正动心想写点读书笔记的。高三一模考,广州第一次出全国卷的题型,第一道论述大题,三道题让所有考生纠结不已,有很多人做超时却一道题也没有对,比如我。

那篇论述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与其毗邻各国的来往,评讲试卷的时候就有一个吵得很厉害的概念——“天下”,虽然不太喜欢都督,但他确实有丰富学识,特别对于中国古代,当时他实在是和义愤填膺、据理力争的12班小朋友们讲不清楚了,愤然地说:“这确实比较难,但古代的‘天下’和今天不是一个概念!出题人确实没有错,只是因为你们不了解!“

所以今天看到被双引号括起来的<天下>一词时,马上想起当天都督说的话,虽然当时没有能听懂都督的解释,但是也默认了大概是需要什么我这种不怎么读书的人根本获取不了的背景知识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一个现实。

激动之余还是没能太理解”天下“的具体外延内涵,只是觉得大概比国要大,比我们之前预设的要更大更大。这两个章节主要讲述的主要是”私“的问题,对于”私“条件反射地会赋予负面评价,但是作者的观点让我觉得开阔了很多。

用相对的目光去看待事情,往往能看到和站在绝对二元角度时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前两天看辩论应该平民化还是专精化的比赛时,反方提到的“相对”、“过程”等说法真的很能说服人,题外话一句,一开始我就在想“专精化”的“化”不是过程吗为什么不早点打这一点,但后来想,越容易说服人的说法往往越靠近底线,所以越是有力度的说法越是要注意其使用的时机。说话真是一门学问…

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西方的“公”的固定化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大概也可以说是“私”,而中国的向外推广的“私”,再推下去,又未尝不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公”。公与私划分的前提本在于我与非我的划分,因为有“非我”才有公,如果没有“非我”之说,而尽数包容,这种”私“,个人认为高于”公“。正如我觉得”无我“压倒其他的境界,而“不认为讲真话有什么不好的诚实”要优于“觉得撒谎不好之下被动的诚实”。

但是“相对之说”能给出非常新鲜的结论往往出于非常极端的前提,要达到这么高的境界,要么出于可遇不可求的先天品性,要么出于反复深刻的磨练。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