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守护”关爱心智障碍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申报书
一、项目执行组织基本情况
(一)本组织宗旨、业务范围、历史、活动品牌、荣誉声誉
1.组织宗旨:助人自助、服务社会;
2.业务范围:在助残、助学、敬老、社区服务、应急救灾等领域开展服务,帮助各类困难人群上万人次;
3.活动品牌:长期组织开展“给星星的孩子一个拥抱”志愿服务项目、残疾人关爱及宣导服务项目、市民学校社区活动宣传项目、贫困残障者服务项目、大爱之行—特需人士服务项目等众多志愿服务项目,均获评各级各类优秀项目;
4.荣誉声誉:2015年荣获国家AAA级社会组织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老年事业基金“先进机构”,2016年荣获“大渡口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二)在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已有经验
自2013年以来,创新运用“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致力于开展助残服务,在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相继开展活动400余场,累计帮助困难残疾人群上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的社工专业服务经验。 2016年8月以来,承接重庆市民政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助力扶残济困,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二、项目方案
(一)项目主要内容
1.信息采集。走访相关部门、学校,收集心智障碍儿童资料并开展探访服务,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2.专题培训。为志愿服务团队和心智障碍儿童家庭成员开展专题讲座培训;
3.活动开展。采取心智障碍儿童+心理辅导专家+助残社工+志愿者结对模式,为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康复咨询、教育支持、心理干预等服务,开展生日会、书法培训、舞蹈学习、手工课堂、魔术表演等活动,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融入社会;
4.后续关怀。在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基础上,定期回访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情况。
(二)实施地域、受益对象
通过前期大量收集调查资料,以大渡口区启智中心为主要实施地点,通过项目实施,重点介入社区22名心智障碍儿童,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相关家庭辅导及资源转介手册信息支持等相关服务。
(三)项目进度安排
1.2017年7月底,收集心智障碍儿童资料并开展大量探访服务,为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建档,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2.2017年8月,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为心智障碍儿童分别设计绘画小组、舞蹈小组、支持小组、职前教育小组和手工小组等兴趣活动。
3.2017年8月-9月,在大渡口区特教中心开设家长课堂,邀请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进行讲座和培训,引导并纠正心智障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在此期间,开展“我和星星有个约会”主题活动,以优势视角展示心智障碍儿童的特殊才能。
4.2017年10月,在大渡口区广场开展关爱心智障碍儿童为主题的“星星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
5.2017年11月,在大渡口区特教中心附近开展“爱心接力——为心智障碍儿童加油”DV录像活动。
(四)项目产出
1.为社区部分寄养家庭的心智障碍儿童介入个性化支持结对服务,帮助心智障碍儿童家长、社区群众充分了解心智障碍相关知识,更大范围地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关爱心智障碍儿童事业中来;
2.强化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社区归属感,通过资源链接满足心智障碍者教育康复的需要、家庭情绪及情感表达的需要、社区参与及融合的需要。
(五)宣传总结
1.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2.实时收集整理相关活动照片、录像等资料,集中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宣传栏进行展示,进一步加深群众对心智障碍儿童的关爱之情;
3.组织座谈交流,通过项目实施所积累的资料和经验为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心智障碍儿童服务提供参考,更大范围地推动心智障碍儿童救助事业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壮大。
三、项目可行性论证
(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心智障碍儿童的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常态,同时伴随有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导致这类群体社会融入困难。因此,社会大众对心智障碍普遍认识不足,造成很多心智障碍者被寄养在家里,甚至被遗弃,未能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呵护和关爱,继而使得他们在教育、康复等方面存在缺失。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助残社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介入下,心智障碍儿童家庭成员自发行动,正对心智障碍儿童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帮助心智障碍儿童尽快融入家庭和社会,缓解心智障碍儿童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提升家庭的生活品质。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关爱心智障碍儿童志愿服务项目是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长期坚守的品牌项目,项目实施主要采取心智障碍儿童+心理辅导专家+助残社工+志愿者“1+3”结对模式,在与当地政府、学校以及心智障碍儿童和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基础上,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40余次,受益心智障碍儿童200余人。
(三)项目特点说明
1.项目运用心智障碍儿童+心理辅导专家+助残社工+志愿者“1+3”结对模式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服务,依托强大的志愿者团队为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项目在针对心智障碍儿童提供服务的同时,强调对心智障碍家庭成员、社会大众的相关知识灌输,动员社区、学校和社会力量,为心智障碍儿童的康复搭建健康向上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