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是广西贵港人吗
贵州李钺
近日,在《广西政协报》文化栏看到以李卓章、杨旭乐署名刊发的《揭开明朝开国宰相李善长历史空白之谜》文章,文章说明朝开国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籍贯是广西贵港,笔者阅读后非常诧异。因为关于明朝开国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的祖籍问题,笔者寡闻,从正式出版物中,只看到两种说法:一是定远说。二是徽州歙县说,广西贵港说还是第一次看到。
定远说出自《明史》及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名卿绩记》、查继佐《罪惟录》之李善长传等等。徽州歙县说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史学》学术刊物,张健、方光禄两先生的文章:《李善长籍贯歙县说》、《李善长籍贯再考》。两位先生的依据分别是《旌阳李氏宗谱》、《昌风李氏宗谱》。对此,笔者曾以《就李善长籍贯族属问题与张建方光禄先生商榷》给予了回复。李卓章、杨旭乐先生的广西贵港说,主要是根据贵港《李氏族谱》记载进行的采访性报到。
文章称:近日,贵港市文物普查中,发现记载明代首任宰相李善长祖籍、生平、棺柩易址四葬的“老族谱”,勾勒出了李善长早年行迹及后裔谱系概览,解开了李善长早年出生地和早年经历空白之谜。文章分四部分,一是“宰相的悬疑前半身”,二是“族谱填补宰相历史空白”,三是“宰相祖孙三代落籍贵港”,四是“宰相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在“宰相的悬疑前半身”中所述与史籍所载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开头说“史载,李复祖,字善长,号百室”与史籍所载不同。遍读《明史》李善长汪广洋传、功臣世系表,李贽、王世贞等人写的李善长传,未见说李善长名字叫李复祖。(笔者按:问题就出在这里,这部贵港《李氏族谱》中的李复祖,他真是大明开国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吗?详见后述。)
再看“族谱填补宰相历史空白”。这部分主要录入了中《事祖之皇明开国左丞相记载》的部分文字:“李复祖,字善长,号百室,系广西浔州府贵县二图下埠人氏,........公生于大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岁在癸丑三月初八日,殁于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庚午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有七。.........李复祖公于出冠之年徙广西浔州府贵县五图里平塘村,游学至外称李善长,......游学至安徽临濠并暂居明凤阳之能仁村(笔者按:元代没有凤阳县只有钟离县、定远县,二县隶安丰路濠州)矣,后巧遇朱元璋并共同举事,........大明朝开基封开国左丞相。........葬于京郊东野狼坡矣。”(笔者按:史载李善长生于元延祐元年即1314年,没有明确具体月日,但从陶安《寿宣国李公》一文“月当秋九属阳数,悬弧佳辰值初度。”中可见生于秋九月,而不是十月十八。1313年十月十八应是李复祖生辰,而不是李善长生辰。)
再看“宰相祖孙三代落籍贵港”。“在《洪武正韵-下论集注》中,撰述了其族自79代李会丰,80代李宗诞、李宗之(善长祖父),81代李本直、李本衍(善长之父),直到82代李复祖、字善长号百室四代的生平简略,并末尾隐晦提及因涉其弟李存义谋反而被冤杀。”“综合老族谱详细信息初步梳理:元至治三年(1323年),时年47岁的入贵始祖、李善长祖父李宗之被派遣至广西浔州府,同年携长孙复祖在身边教导,李宗之解甲后落居广西贵县怀南五图里平塘,元至元四年(1338年),李本直与李本衍两兄弟南下广西贵县投靠父亲李宗之,至此,李善长祖孙三代辗转南迁,最后落籍广西贵港。”
“宰相落叶归根魂归故里”部分说:族谱还记载了李善长灵柩安葬后三次迁葬棺柩遗骸的情况:“永乐二十二年冬,李善长子孙9人封棺起冢扶灵至就近乃善长囗囗(看不清二字)之地安徽临濠明凤阳能仁村东坡地。宣德元年(1426年)清明,贵州威宁府(笔者按:明朝没有威宁府一说。威宁,明称乌撒卫,康熙初置威宁府治威宁州,寻改威宁府为大定府,治大定州)、广西贵县、湖南邵阳、湖北大治疑府(笔者按:明朝只有湖广行省,没有湖北湖南省之谓,清分湖广省置湖北、湖南省,邵阳县隶湖南宝庆府,明清明湖北没有大冶疑府之谓,大冶县隶武昌府)等38位后人,破土起冢,验骨装罐,迁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九,众裔孙从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复祖公遗骸之金罐迁回老家,乃广西浔州府贵县二图下埠沙塘下葬,......落叶归根也。”李氏族族的《谱序-门》记录了李善长遗骸金罐安葬广西贵县时经过:“明嘉靖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黄道吉日,是安葬李复祖公遗骸之日矣,金罐圆满安放之,就广西贵县城子东厢二图九冬下埠庆林坊下里,摆白席吊哀亡七矣,......九月三十日在吉之旦,众兄弟移步广西浔州府贵县怀西水南里理良村相聚,举行盛大之武林大会。”《谱序-门》还担到闻讯起来参加吊哀及武林大会的各地族人,除广西浔州府、郁林李姓裔孙外,还有江苏彭城(笔者按:明代无江苏省,只有江南行省,辖今江苏与安徽,彭城,徐州旧称)、湖北大冶疑府(见前)、湖南邵阳及贵州安顺、普安、大方(笔者按:明代大方属贵州宣慰司化角则溪)、花溪(笔者按:明代无花溪,今花溪属新贵县)等地的李姓宗亲。(笔者按:明朝代,通信并不发达,从广西浔州府至贵州乌撒(清改威宁)、水西(清改大方)、湖广邵阳、鄂州,往返数千里,行走不下数月,他们何能迅速相聚?且所述地名明清时与今叫法大不相同,如威宁、大方、花溪等。从贵港”老族谱“世系看,贵港李氏并不是的李善长直系后裔,仅是侄儿从侄孙,李善长之子李祺一房,据王世贞《李善长传》及《明朝档案-李世选冒认李善长十世孙案》记载,到明末,还还有李祺裔孙居住在应天府江宁县,贵港傍系缘何就不惜代价别人迁祖茔?)
看完《广西政协报》报到后,笔者忽然想起几年年前,贵港一位宗亲,在微信里主动找笔者聊天,并给笔者发来他部分“老族谱”。他说他家旧谱很多,但发给笔者的只是有关李善长后裔的小部分。当笔者看到其“老族谱”中安顺李氏世系时,惊喜之情难言表,因为笔者刚发现的几支本宗世系竟然一点不差地都在其中出现。然详读其“老族谱”,笔者才发此“老族谱”中的李善长后裔世系,竟然与当明网上的刚发布的诸多李善长资料其本相同。此后笔者没有再和这位贵港宗亲单独聊过天。
查阅其“老族谱”,得出其79世以下部分世系如图一。
图一 贵港李氏族谱所载李善长家族世系
谱表中记录的80、81、82三代祖人生辰、事迹大致如下:
80世李宗之,字立之,会丰次子,据其谱载,生于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岁。早年于湖广长沙府投军,派遣山东日照县镇守,造庄于野鸭村杏花地,元至治三年即1323年47岁时调广西省临桂郡任军政司,再调文广西浔州府知府。后落籍贵县怀南五图里平塘,为贵港始祖。
81世 李本直,宗之长子,生于元元贞二年,即1296年丙申岁三月二十一,殁于洪武七年四月十二。李本衍,宗之次子,生于元大德三年即1299年已亥岁九月十月十一,殁于洪武五年即1372年壬子岁十月十三。
82世 李复祖,字善长,号百室,史载生于元延祐元年即1314年九月。其族载生于1313年十月十三。李存义,史未详载。
李孟舒,字胜珠,号奕奄,生于元泰定元年,即1324年十月二十二,殁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七月二十三。李仲舒,字仲,生于元泰定四年,即1327年九月二十一。李季舒,生于元天历三年,即1329年八月廿七。李广舒,字胜舒,生于元元统二年,即1334年四月十七。
实事求是地说,笔者见到的贵港李氏谱,分别有修于明崇祯、乾隆、同治、民国时的老谱,应当是真实的,只惜笔者未曾完全亲睹。但今人重新抄录旧谱,可能添加了李善长及其裔孙世系。随意更改老谱,使之失去了真实性。图二中两本谱修于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秋,应是真正的旧谱。
图二 这是明崇祯十五年秋修的旧谱封面
而载有李善长家族世系这部分所谓的“老谱”明显地将当今网络上关于李善长后裔的世系收进了其中,并将李善长更名为其谱中的第81世祖李复祖,进行了嫁接。此谱曰(未按谱全录):
图三 皇明崇祯大清乾隆同治中华民国合撰复抄谱
李复祖,字善长,号百室,1323年随其祖李宗之到广西浔州府赴任,后游学至安徽定远居住能仁村。1390年十月遇害后葬于“京郊东野狼坡”。永乐二十二年冬,李善长子孙9人封棺起冢扶灵至就近乃善长囗囗(看清二字)之地“安徽临濠明凤阳能仁村东坡地”。宣德元年(1426年)清明,贵州威宁府、广西贵县、湖南邵阳、湖北大治疑府等38位后人,破土起冢,验骨装罐,迁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九,众裔孙从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复祖公遗骸之金罐迁回老家,乃广西浔州府贵县二图下埠沙塘下葬,......落叶归根也。”接着将从网上搜罗到的李善长子孙世系信息收入谱中。
图四 载有李善长家族世系的“老谱”
然而,嫁接编造的东西是会有痕迹的。请看:
其一,生辰上露痕迹。李宗之,其谱载生于1276年,生二子李本直、李本衍。李本直为长,生于1296年,生三子:李胜一、李胜二、李胜三。李本衍为次,生于1299年,生六子,李善长、李存义、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广舒。李本衍长李善长生于1313年(史载1314年),次子李存义,未见到此页谱,三子李孟舒生于1324年,
四子李仲舒生于1327年,五子李季舒生于1329年,六子李广舒生于1334年。《明史》、《明实录》、钱谦一收录的《昭示奸党录》李善长家人《供辞》载,李善长见有兄弟姊妹六人,李善行三,大姐适定远王姓,二姐适定元杨姓,行四者李存义,行五者李存囗,另名李顺,行六者李存贤,另名李进。史载李善长生于1314年(据大学士陶安《寿宣国李公》生于九月),其大姐至少生于1310年,二姐至少生于1312年。而所谓其父李本直生于1299年,岂有11岁成婚生育之事?
其二,名讳露痕迹。从李本衍诸子名、号看,李善长、李存义显然与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广舒的名、字、号不相谐。孟者,即长也,仲者,次也,季者,行三也。李复祖字善长、李存义二嫁接于此痕迹明显。李孟舒既为长,而李善长又长李孟舒13岁作何解释?
其三,李善长墓三迁过程露痕迹。从《明太祖实录》看,李善长应是自缢于应天府太师府,然葬于何地,至今确实是个谜。但其子李祺夫妇墓在南京江宁县祝厘寺,至今尤存,其长子李芳后裔至明末还居于此。贵港“老族谱”云:李善遇害后“葬京郊野坡”,“永乐二十二年冬,李善长子孙9人封棺起冢扶灵至就近乃善长囗囗(看不清二字,可能是“旧居”)之地安徽临濠明凤阳能仁村东坡地。”“宣德元年(1426年)清明,贵州威宁府广西贵县、湖南邵阳、湖北大治疑府等38位后人,破土起冢,验骨装罐,迁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九,众裔孙从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复祖公遗骸之金罐迁回老家,乃广西浔州府贵县二图下埠沙塘下葬,......落叶归根也。”“明嘉靖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黄道吉日,是安葬李复祖公遗骸之日矣,金罐圆满安放之,就广西贵县城子东厢二图九冬下埠庆林坊下里,摆白席吊哀亡七矣,......九月三十日在吉之旦,众兄弟移步广西浔州府贵县怀西水南里理良村相聚,举行盛大之武林大会。”《谱序-门》还担到闻讯起来参加吊哀及武林大会的各地族人,除广西浔州府、郁林李姓裔孙外,还有江苏彭城、湖北大冶疑府、湖南邵阳及贵州安顺、普安、大方、花溪等地的李姓宗亲。这段记录中有几点让人起疑。一是“老族谱”中李善长的子孙,分江苏、贵州、湖广、广西等省,在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的明代,往返数千里,行走不下数月,他们是如何知道彼此的住所,又是联系,又为何能迅速相聚的?二是“老族谱”中地名,明清时与今叫法大不相同,如威宁明代叫乌撒、大方叫大定、花溪叫新贵等。如果是明清“老族谱”作者怎么会写出今名而不是旧名?三是从“老族谱”中看李善长没有子孙在贵港,为何会迁其墓到贵港?从贵港“老族谱”世系图看,贵港李氏并非李善长直系。依贵港“老族谱”,贵港李氏先祖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广舒也只李复祖字善长之弟,李善长九子均不在贵港,裔孙分别在贵州、湖南、湖北,仅李祺次子李茂裔在桂平。到明朝嘉靖时,李善长裔已传至第七代,贵港李氏已是五服之外人,为何要如此费大力气去迁别人之祖茔?其理不通。四是《明朝档案》记载明崇祯三年李善长之子李祺长子李芳裔孙还居住在应天府江宁县,并参加了《李世选冒认李善长十世孙》案的傍证,贵港傍系去迁五服之外的先人墓,为何不通知他们参与?(据《明朝档案》载,崇祯三年十一月,徽州歙县人李世选冒充李善长十世孙入朝出示朱元璋手敕,许其裔216年后来朝复爵,此大案震动朝野。是时,李芳后裔应天府江宁县恩生李昌嗣、李延庆,生员李昌绪等入朝对质。此足证江宁有李祺裔。)
其四,贵港“老族谱”中的李善长裔孙为何会与近十年网络上发布的世系完全相同?笔者自1997年开始续谱,因旧谱残缺,需大量考证,于是历时二十余年开展查阅史籍、搜集李氏族谱、牌位、碑铭工作。并将网络上发布的所有李善长裔孙信息基本收录并转载博客《贵州李氏文化研究》中,惊奇的是,其一,笔者家族李祯后裔尚待求证的世系也进入了贵港“老族谱”。其二,2015年12月,刚在安顺市西秀区刘官镇大黑土村发现的李承宗后裔部分世系怎会进入了其“老族谱”?需要说明的是,大黑土李氏世系,原谱世系曾被笔者研究时作过调动,而贵港“老族谱”的世系和笔者修改过的确一点不差。其三,湖北省天门市马湾镇李海家族在天门吧中自李善长有九子津、淇、渭、澍、江、河、湖、海、汉,李海为第八子,生于1368年。而贵港谱竟将本宗普定卫指挥佥事李祯改为“李汉、字李祯”列为第九子。而将乌撒卫指挥李源清列为长子,并更改为“李津,字源清”。笔者作为李祯后裔,由于旧谱遭天启兵燹,有族难收,研究家谱二十余年,遍查诸史典籍,踏遍千山万水,收录数十万李善长家族信息,至尚未得全,贵港“老族谱”有如所载,豈不是天上掉馅饼?
其五,史载李善长定远人。李善长,早年饱读诗书,尤悉法家之言,深知伴君如伴虎,很透露族中信息,于是祖籍不见诸史。据《明史》、王世祯撰《开国中书省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传》等均载:李善长定远人。洪武廿一年,江西建昌邑人李中正修族谱,李善长与文渊阁大学士解缙同为其撰《序》,李善长于《序》中云:“予世居定远”。据《寿昌李氏谱》载,李善长祖籍江西永修县磨刀村人,宋代属南康军建昌邑。出自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传十世至李道,遇唐末之乱,徙居建昌。至李善长父亲到元朝,迁定远,与李中正同族。
其六,关于李善长家人。李善长于元至正廿四年即1354年六月,四十岁于定远入朱元璋军营,至明洪武廿三年即1390年五月自缢,伴随朱元璋共三十六年,其间事迹多载于《明太祖实录》,《明史-李善长传》多于材于《实录》。因此其前四十年事迹及家族情况,概不见诸史籍。据《明史-艺文》载有《李韩公家乘》一卷,明史修于康熙朝,说明此谱是时还存于国史馆,今应完好,可惜不能查阅。再查钱牧斋文集录有《昭示奸党录》李善长家人部分供辞,据此可以查到李善长亲属:李善长兄弟姊妹六人,长次为姊,分适定远王姓、杨姓,李善长行三,原配定远王氏,大儒王濂之妹,所生子女,仅见长女失讳,适定远程姓,生女又适邓愈长子邓镇。一三五六年入应天府,继娶朱氏、樊氏,朱氏见生二子,长李祺,洪武九年娶临安公主,生于李芳李茂;次李祯,洪武廿四年替叔职入黔,调普定卫,世袭指挥佥事。行四者李存义,配范氏,见有二子李伸李佑。行五者李存囗,另名李顺,洪武十四年从征云南,十五年以指挥佥事调贵州前卫。行六者李存贤,另名进,洪武十七年功升指挥佥事,洪武廿三年充军贵州都匀卫,见有二子,长李仁、次小名神舍,行六十。此记载应当是详实的。与贵港“老族谱”差别很大。
终上所述,李善长祖籍不在贵港。所谓的贵港“老族谱”应是今人在其旧谱之后续修的。续修时,将李善长更名为“李复祖、字善长、号百室,嫁接在李本衍之下,与李本衍之子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广舒并列,嫁接痕迹明显。所谓后裔三迁李善长墓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李善长后裔部分所谓“老族谱”也是今人用仿古纸通过技术加工出来的,其世系也是从网上收罗到的信息不加斟别、不加思索地加上去的,以笔者安顺大黑土等李氏世系为例。家谱、方志、国史,号称三史。修谱如修史,修史必从实。是以有德有才者而为之。倘或攀附而杜撰,祖他人之祖,宗他人之宗,以已祖何置?九泉之下何以面先人?何以面对子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