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因为战国魏、搞嗣衍嗣的cp,去了趟河南,俗称史同女上坟。依次去了开封、郑州、洛阳三个城市。拖延症晚期,一年后才做整理,现在借着又一次旅行的机会,才整理了发出来。
这篇游记只记录一些与战国魏有关的地点,旅途中其他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之类不会写太多。可以当作攻略,供各位同好参考,只是毕竟两年过去了,时效性或许堪忧。
既然是战国魏游记,第一站自然是大梁。不过众所周知,大梁城在魏灭国时就已被冲毁,后来的岁月里也命运多舛,因此可看的实物实在不多。
我们是乘高铁到开封的,开封城区比较小,各个景点之间距离很近,步行或骑车就足够了。而且开封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从小巷穿过,可以偶遇很多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店,还有非常热闹的夜市,值得一逛。虽然,大部分食物,对外地人来说实在是口味太重了……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高适《古大梁行》
大梁门是整个城市里最显眼的战国魏的痕迹。不过大梁门不是夷门,是开封城区的西门,如果要对位的话,是大梁的高门。虽然写着“大梁”二字,实际是明代的城门名,而城市的名字早已改过。现在看到的城楼是九十年代所建。
登城楼需要购票,上去后可以沿着城墙走到其他城楼下来。大梁门城楼内部是一个展厅,可以看到底下旧城门的地基和残砖,以及关于大梁门历史的3d动画投影。虽然三维制作比较一般,但内有窃符救赵,水淹大梁(门)等场面,还有孟子见梁惠王,很遗憾没有“望之不似人君”。
城楼上另有一个全景影片播放,讲述开封的城市历史,有战国元素,质量比城楼内部的投影好不少。但需要单独买票,且是固定时间点播放,需要注意时间安排。
转盼魏寝全荒,朱门换萧寺。
——《琵琶仙·题汴京大相国寺》陈维崧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门前的导览提到,这里相传最早是信陵君的宅邸。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咏怀诗·驾言发魏都》阮籍
相传春秋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此处因此得名吹台。西汉梁孝王封于大梁,又扩建此台,并在周围扩建亭台园林,称为梁园,后因战乱而荒废。
目前是个大公园,名叫禹王台公园,但进门处的牌坊上写的是“梁园”,建筑多为现代所建。
由魏入韩,郑州不算魏国地界,可说的不多,但古迹质量很高。
从开封到郑州依然是乘坐高铁,到了郑州我们开始租车自驾。因为郑州和后面的洛阳,城市规模都比开封大,要去的地方也比较偏,没有车会麻烦很多。而且两地之间有许多其他古迹,比如巩义石窟、田野里的宋代帝陵石像生、登封嵩岳寺塔等等,自驾可以一路逛过来,非常推荐。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咏怀诗·驾言发魏都》阮籍
或许因为早先的期待值较低,战国魏长城是此行与战国有关的景点中体验最好的一处。
魏长城有多处,我们去的这一处在新密,可以直接在低德地图上找到。
刚到目的地时,几乎是荒山野岭,车载音响随机播放到《魏风·园有桃》,更显得景象荒凉。这里无人管理,只竖着一块石碑,说明眼前的石墙就是龙贾所建的魏长城。
左右各有一截整齐的石墙(下图为右侧)。如此整齐,显然不可能是战国原装,应该是经过现代人整修的成果。
秉着“来都来了不如逛完”的精神,我们沿上图左侧的小路上山。山路不陡,有写着梵文的红布条被遗弃在路旁,不知作何使用。走了约二十分钟,终于看见了一个更货真价实的长城。
进门后,背面有石阶,略松动。
登上石阶,视野瞬间变得极其开阔,同时万籁俱寂,空旷的山谷里只有风声。
站在魏长城上远望对面的山坡,几乎可以想象西面的大军是如何从山坡背侧越过山脊,向守军涌来。
继续往上走,会来到一个无人的小道观。路旁有零星村舍,院内的喇叭播放佛经。
洛阳的城市规模也比较大,按理适合自驾,然而我们的小车刚开进洛阳,就被导航导进了步行街,行驶过程非常痛苦,造成了心理阴影,因此后来在洛阳市区内的交通还是以打车为主。
以十万佛菩萨造像闻名海内的龙门石窟,似乎与战国魏毫无关系,之所以也算作战国魏古迹,可以细究“龙门”的古称,洛阳皇城之门,即是伊水之阙——伊阙之战正是发生在此。
龙门石窟我们逛了两次,一次日游一次夜游。夜游的打光很美,更适合欣赏雕塑,虽然有十人成团由讲解员带领的限制,但景区门口通常不缺等待拼团的人。
进入景区后原本专注于佛像,一次回头,猛见洞口的石壁上刻有两个大字。
恍如当头棒喝,于是我察觉这次旅行的奇妙之处。战国魏是那样一个腥风血雨的中心,人人用世,执迷不悟。可这次去到的古迹,竟然多半在冥冥之中与某种超脱的精神联系在了一起。信陵府邸成了大相国寺;魏长城上无人的道观;葬送了数十万人的伊阙战场,竟成了雕凿十万佛菩萨的佛门宝地。比起废墟荒台,更有历史错位的虚幻感。
河南部分的游记就到此为止。今年我又从代地出发,一路南行至犀首的老家华阴,穿越了三晋的疆域,大概会另外开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