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杜重远《要面子不要脸》评析
闵川 2022-04-25

杜重远《要面子不要脸》评析

1.时代背景

日俄战争后,日本开始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渗透。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野心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对,也使得东北地区的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探索反日救国的良方。九一八事变前,以杜重远为代表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倡导实业救国,挽救国家危亡。杜重远创办肇新窑业公司与日本的陶瓷企业竞争,挤垮了日本的陶瓷企业;他还领导奉天商民声援拒日临江设领的斗争,迫使日本撤销了临江领事分馆。以阎宝航为首的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为基地,创立各种爱国团体,开展抵制日货斗争;同时,兴办平民教育事业,宣传教育救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先进知识分子被迫流亡到关内,其对日斗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他们的斗争不仅仅停留在反日爱国阶段,而是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之中。他们组织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联络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掀起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可是就在这些爱国志士为祖国前仆后继的同时,其实更大一部分的中国人都没有清醒过来,他们依然沉浸在表面上的繁荣上,他们沉溺在自己幻想的海市蜃楼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在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的迷信愚昧的陋习得不到改正,大城市里实体经济的发展缓慢而不景气……

 

2.杜重远其人

杜重远, 祖辈世代务农, 家境贫寒, 从小立志上进, 1916年考取官费, 留学日本, 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学习。由于他的童年和少年都生活在清朝统治末期,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于是他萌发了为中国做实事的想法。1923年回国后在沈阳开设肇新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动民众抗日救国。曾参与筹办《生活日报》。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3年遭军阀盛世才杀害。作为较早一批为中国奋斗的革命烈士,杜重远不仅对中国的发展的探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所创办的刊物和他所创作的文字作品,都对当时或迷茫或麻木的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3.杜重远与《新生》

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挺身而出创办《新生》周刊,自任总编辑和总发行人,倡导发动“一场自己的反帝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5月,由于《新生》周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日本帝国主义借机挑衅,国民党当局竟屈从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勒令《新生》停刊。同年6月,在《新生》周刊行将被反动当局查封的严重时刻,依然撰文揭露敌人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最后胜利不是属于帝国主义者,到底是属于被压迫人民啊!”同年7月9日,江苏高等法院二分院再度开审《新生》周刊案。总编辑杜重远到庭申述刊载《闲话皇帝》一文经过。

法官开庭只问了几句,即退入内室集议宣判;而日本驻沪总领事特派员竟蛮横地闯进内室监视法官集议。在日方压力下,法院当庭宣判杜重远犯"散布文字共同诽谤罪",判一年又两个月,立即送监执行并不得上诉。

杜重远愤怒地疾呼:"法律被日本人征服了!!我不相信中国还有什么法律!"旁听群众极为忿懑,高呼"打倒卖国贱"并散发拥护《新生》周刊传单,且用各种硬器向法官及日本人掷去。一时秩序大乱,日本人及法官抱头鼠窜而去。

被反动当局判处一年零二个月徒刑,成为轰动中外的“新生事件”。他被关押到上海漕河泾第二监狱后,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探监。

 

4.文章写作特色

首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非常清晰的,层次是非常分明的。首先引用了南开大学校长的话,来引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以便后文中进行论述。引用大学校长的话,也更具有权威性,使得这句话的可接受度更高。第二段的文字就是对这句话作出了一个解释,解释清了“要面子不要脸”的具体含义。在后文中,每一段都针对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提出了人们具体的“要面子不要脸”的行为,尖锐而辛辣地指出了部分中国人的劣性,有时候为了表面的风光,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尊严甚至国家的尊严,最后两段升华总结,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其次,作者的语言十分的尖锐、犀利,整篇文章的基调都是比较严肃的,充满了讽刺意味。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直接讽刺效果不会太好,反而容易招致问题。我觉得可能用一些暗示性的比喻可能会效果更好,能够让理解的人能够印象更加深刻。但是作为一个实业家,杜重远的文字功底还是很好的,毕竟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能够深刻地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乱象,也足够给人警示,其作用和社会影响不言而喻。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