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耗费二十余年编撰完成。它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而且饱含人生哲理,让人受益匪浅。
01.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汉书·伍被传》
听觉灵敏的人,在别人未说之前已经有所耳闻了;目光锐利的人,在事物未有征兆之前,就已经觉察到了。
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故能洞察事物的未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有先见之明。
02.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这里的经,指的是《诗经》。
引申为今天的含义就是: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他们也可能很快把它挥霍干净,不如教育子女学会一门自立谋生、安身立命的本领。
0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先于别人,就是要跳出惯有的思维习惯,大胆地去创新,想别人所不想,干别人所不干的。只有做到了先于别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于落后。比别人先想到不难,难的是比别人先做到。
0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列传》
与其站在水边羡慕那鲜美的鱼,还不如赶快去织网打捞。
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幻想憧憬不是办法,付诸行动才是出路。
05.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汉书·陈汤传》
评定人的大功劳,就不必记他的小过错;推举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功与小过,大才与小疵相比,前者是主要的。管理中要用人所长,容其所短。无论选人、用人、考评人,都不能以一时之得失来给人作出定论。
要想做成大事业就必须学会容忍人犯错误,并深深地理解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06.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难刻上一刀一凿,很难在短时间见到功效;摧折枯枝朽木,不费力气就容易办成。
古人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平静的水面,丢下石头,就会直落水底;而在激流之中,丢下石头,水的急流可以让石头漂流,这就是“势”。
人生有借势而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善于“借势”的人,总能比别人走得更快,飞得更高。
07.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后世常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来形容那些对事情只知片面就下结论的人。
不管是人还是事物,都是很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0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对别人要求太严苛了,就没有伙伴。
欲成大事,先得人和;欲得人和,则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拥戴,被宽容的人才会以德报德。
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不足,人无完人。如果过于刻苛要求他人,就没有朋友,也无人可以为己所用,也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所以,孔子提倡“恕”,不仅要容人之短,甚至可以接受旁人不可容忍之事。视人为友则心宽气顺,能容难容之事者必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