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余日,印巴冲突骤然升级,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4 月 22 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发生的枪击惨案,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两国间长期积累的矛盾。
惨案造成 26 人不幸丧生,印度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指责巴支持的武装组织为幕后黑手。随后,双方的对抗措施不断升级,印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外交人员、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巴基斯坦坚决否认指控,并以关闭领空、暂停贸易等作为回应。两国军队在控制线和边境地区交火频繁,局势愈发紧张。28 日,莫迪召开特别安全会议商讨军事打击方案,赋予军方 “完全行动自由”,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已进入备战状态,千余所学校停课,民众被建议储备粮食,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土地。
莫迪对巴基斯坦始终持有强硬的政治态度。他长期将巴基斯坦视为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莫迪政府认为巴基斯坦是克什米尔地区不稳定的根源,指责巴基斯坦不断煽动当地武装势力,破坏印度对克什米尔地区的管控。在此次冲突中,莫迪不顾国际社会的潜在反对,急于指责巴基斯坦,试图通过这种强硬姿态向国内民众展现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巩固其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同时试图借打压巴基斯坦来提升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此外,莫迪还希望通过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印度的大国形象,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支持,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利益服务。
此次冲突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克什米尔本地反抗势力对莫迪政府克什米尔政策的强烈反抗。2019 年,莫迪政府修改宪法条款,取消克什米尔邦 “特殊地位”,派驻重兵加强统治,还允许外邦印度教徒迁入,这些举措严重激化了当地的宗教矛盾与分离主义情绪。从袭击细节来看,袭击者针对性枪杀男性印度教徒,“克什米尔抵抗运动” 宣称负责并反对 “外来者定居政策”,而莫迪政府急于指责巴基斯坦,实则是为掩盖自身治理的失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印度此次祭出 “断水” 这一极具威慑力的手段,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这一行为被巴基斯坦痛斥为 “水恐怖主义”,它不仅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道义,更对巴基斯坦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构成了致命威胁,巴方甚至表示 “断水” 可能会迫使其发动战争。印度此举,一方面是想塑造莫迪的 “强人” 形象,另一方面则企图借此修改条约,满足自身利益诉求,但这也恰恰暴露了印度在应对危机时的黔驴技穷。
在这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各方的战略考量与底线清晰分明。印度试图向国内展示强硬态度,打击反对派,抹黑巴基斯坦,甚至妄图修改分水条约,实现对河水的掌控。然而,发动大规模战争,印度并没有十足的胜算,且当前莫迪政府更倾向于借助美国对华关税战的契机发展自身。巴基斯坦虽不愿卷入战争,但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只能被迫反击,其首选策略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若印度执意发动军事行动,巴基斯坦将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全力捍卫自身利益。南亚其他国家,如孟加拉国,不愿看到印巴冲突升级,期望通过外交手段平息矛盾,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国际大国在这场冲突中也有着各自的利益考量。美国虽表面上支持印度反恐,但并不支持其 “断水” 及对巴动武的行为,担心这会影响其遏制中国的战略计划;俄罗斯与印巴两国关系都较为密切,在自身还未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情况下,不希望印巴冲突影响地区局势以及上合组织的发展;土耳其积极支持巴基斯坦,旨在彰显其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并开拓武器市场;以色列则企图借此削弱穆斯林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打击伊斯兰世界的士气。总体而言,国际社会普遍不支持印巴再次爆发战争,莫迪政府陷入了内外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国始终秉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期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印巴矛盾,积极推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介入调查。同时,中国坚决要求各方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条约,明确反对印度 “断水” 这一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行为。在涉及中国海外利益,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相关利益时,中国态度坚定,绝不容许境外势力支持恐怖分子对中国利益发动袭击。印巴冲突的未来走向,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而和平解决争端,才是这片饱经沧桑土地上人民的共同渴望。
回顾历史,印巴之间还存在诸多著名冲突:
1947 年印巴分治后,双方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 年 10 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发生武装冲突,这场战争持续了 15 个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1949 年 1 月双方实现停火,7 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地区从此被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但归属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为日后两国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此次冲突的导火索依旧是克什米尔问题。这年 4 月,双方在库奇兰恩地区发生边境冲突,随后在 8 月,印度军队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巴基斯坦军队奋起反击。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争持续到 9 月下旬。联合国安理会再次介入,促使双方于 9 月 23 日宣布停火。这场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与矛盾。
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当时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发生政治动荡,印度利用这一局势支持东巴基斯坦的分离运动。11 月 21 日,印度军队向东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进攻,战争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巴地区。在印度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12 月 16 日,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地区投降,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南亚的政治版图,也使得印巴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分歧依旧悬而未决,关系持续紧张。
这些历史上的冲突不断提醒着国际社会,印巴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且错综复杂,和平解决争端对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如今,面对此次印巴冲突的升级,莫迪政府应审时度势,重新审视其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政策,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吁,回到和平谈判的桌前。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分歧,才是避免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实现印巴双方以及整个南亚地区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国际社会也应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印巴双方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为这片地区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