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人际交往与日常体验中,我们不妨审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与人相处时,时刻担忧自己的言语会冒犯他人;社交结束后,脑海不自觉地反复琢磨其中的细枝末节;偶尔经历的丢人场景,始终在记忆中挥之不去,即便时隔许久,仍会有意无意想起,难堪之感涌上心头;共情能力强烈,对他人的痛苦极易感同身受,目睹不好的事情,自己也会难受不已;甚至在社交之后,会感到极度疲惫。若这些表现你都 “集齐”,那么你极有可能属于高敏感人群,英文中用 “HSP” 来称呼这类人。当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便可能演变为精神类疾病。
在当今社会,高敏感人群的生活往往伴随着诸多痛苦。他们对他人的微小举动过度在意,即便这些举动并非针对自己,也会纠结许久,反复思忖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这种难受的感觉,即便明知可能毫无道理,却依旧难以释怀。而且,这类人由于平日里思考过多,不仅大脑敏感,身体也逐渐对温度、声音等外界因素变得极度敏感,导致睡眠质量不佳,容易被打扰,长期处于缺觉状态,身体恢复缓慢,进而长期处于低能量水平,看似什么都没做,却时常感到疲惫不堪。毕竟,他们的精力无端消耗在众多琐碎之事上,换做任何人都会感到疲倦。
正如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所阐述的,此时便能凸显出拥有 “钝感力” 的快乐之处。拥有钝感力的人,仿佛自带屏蔽装置,能够将那些纷繁杂乱的琐事拒之门外,生活似乎也因此多了几分轻松与自在。可以说,充满钝感力的人,往往更加幸福。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身处高位、取得显著成就的人,许多都属于敏感型。这看似与高敏感人群的劣势相矛盾,实则不然。
高敏感人群虽存在劣势,但优势也十分明显。他们能够敏锐捕捉到他人细微的反应,这一特点虽有时令人备受折磨,却也锻炼了他们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能力。他们在琢磨人际关系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因此对人情世故的领悟能达到较高水平。像写小说、做网红、经商等领域的从业者,大多具备这种特质。他们拥有一项可贵的能力 —— 能够站在他人角度审视自己。例如,领导安排撰写一份报告,对于他们而言,完成任务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领导的立场思考,明确领导对这份报告的期望。同样,从事创作、设计的人员,也擅长站在读者或观众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我陶醉,不明白为何自己自认为出色的作品,却得不到大众认可。毕竟,创作、管理、销售等工作,本质上都离不开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与思考。倘若一个人过于迟钝,无法察觉他人的态度和想法,许多工作便难以开展。
由此可见,高敏感人群前期的生活可能充满艰难与痛苦,但后期若能 “开窍”,便可能变得十分出色。那么,如何实现 “开窍” 呢?关键在于学会培养钝感力,掌握屏蔽外界干扰的能力,学会与自己和解,将自己从自卑、社恐以及精神内耗的困境中解救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要重塑自我,告别讨好型人格,改变敏感的性格,不再被情感过度左右,不再抱怨生活,也不再轻易被情绪冲昏头脑。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真正在意你或者讨厌你的人屈指可数,所以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此外,高敏感人群普遍存在总想纠正别人的问题。其实应该尽早明白,试图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别人,或许是一件徒劳且无聊的事情。因为这种行为往往既耗费时间和精力,又可能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即便成功说服对方,也未必能获得实际益处。所以,成年人应具备的高级思维方式是只筛选不改变,寻找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交往,若找不到,便求同存异,避免试图说服对方。如此,方能保存好自己的情绪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指出,是否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天生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钝感力。钝感力并非真正的迟钝或麻木,而是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通过调节情绪感知阈值,减少过度反应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屏蔽负面信息的干扰,保持理性与专注,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应对困境的耐力,促进心理健康和适应水平的提高。
钝感力具有多方面的核心价值。它能够减少内耗,使人们将注意力从无关紧要的评价和压力中转移出来,集中在目标的实现上。比如在职场中,面对批评,拥有钝感力的人能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非陷入自我否定。同时,钝感力有助于人们专注自我,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从容,避免因琐事消耗精力。例如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误解保持钝感,专注于经营感情而非过分在意他人看法。此外,钝感力还能增强适应力,当遭遇重大挫折,如失业、失恋时,帮助人们快速调整心态,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钝感力与敏感性并非相互对立。敏感性使人们关注细节和情感体验,而钝感力则是通过理性调节情绪反应的平衡机制,两者共同构成应对外界刺激的完整体系。在不同场景中,钝感力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职场,它能帮助人们将批评转化为改进动力,避免因情绪化反应错失成长机遇;在人际关系中,可选择性忽略无关紧要的言语冲突,维护和谐的氛围;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 “钝化” 情绪反应,减少焦虑和压力,实现内心的平静。
总之,钝感力是一种智慧,而非缺陷。它的价值在于助力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稳定的心态,专注于目标的实现,避免陷入情绪内耗。对于高敏感人群而言,学会培养钝感力,突破自身的天然短板,让 “敏感” 为己所用,便能将前期的劣势转化为后期的优势,实现从困境到卓越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