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多年前,一场由美国总统胡佛掀起的 “关税战”,如同一场汹涌的风暴,将世界经济搅得支离破碎。故事的主角,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在从政之前,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商人。当他以压倒性优势当选美国总统后,却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 —— 大肆提升世界各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而这一举措,最终令美国经济陷入了持久的动荡与衰退。
爽文男主般的开局 —— 胡佛的早年经历
胡佛出生于美国中部的艾奥瓦州,父亲杰西・胡佛是来自德国与瑞士边境附近的移民,凭借打铁手艺,在西布兰奇经营着一家农具商店。在这个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的农业州,胡佛的人生似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轨迹。按照常理,无缘高等教育的他,长大后会成为父亲铁匠作坊的学徒,继承父业。运气好的话,或许能通过政治联姻,迎娶农场主家的千金,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成为众多 “红脖子” 中的一员。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1880 年和 1884 年,胡佛的双亲先后病逝,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被奶奶和叔叔短暂收养后,1885 年 11 月,年仅 11 岁的胡佛来到了俄勒冈州的纽贝格市,与刚刚痛失爱子的舅舅约翰・明索恩生活在一起。与艾奥瓦州相比,虽比邻太平洋的俄勒冈州不如南边的加利福尼亚州那般繁荣开放,但这里有着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和丰富多样的经济活动。
在舅舅的资助下,胡佛通过教会学校的学习和不懈自学,成功考入了斯坦福大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时任斯坦福大学法理教授的美国第 23 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值得一提的是,哈里森在斯坦福大学的执教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且并未正经授课。据胡佛自传所述,他是通过私人途径(一说是以核定棒球票根的方式)与哈里森建立了联系,这段经历无疑对他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胡佛后来在自传中对哈里森的推崇来看,他似乎对这位前总统执政时期通过 “1890 年关税法案”(又称 “麦金莱关税体系”),以大幅提高进口关税来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提升联邦政府收支规模的举措颇为赞赏。只是此时的胡佛大概忘却了,正是这一关税改革,引发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以及英国的关税反制,让南北战争后长期受压的民主党在国会获得了翻盘的机会。
此后的十几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地质学专业的胡佛,表面上以矿业工程师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奔波,但其抵达的地点与时间却总是恰到好处。1897 年,胡佛在澳大利亚西部开采金矿,次年美西战争爆发,澳大利亚国内随即涌现大量亲美言论,美国也借助菲律宾殖民地,加深了与澳大利亚的经贸往来。1899 年,胡佛来到中国天津,并迅速掌握了汉语。1900 年,“八国联军” 侵华,胡佛凭借自己所掌握的中国地理、矿藏等知识,为美国军队在天津、北京等地的行动提供了引导。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胡佛在自传中不断抱怨在世界各地面临的恶劣工作环境和素质低下的当地工人,但他的财富与社会地位却在不知不觉中呈几何倍数增长。到 1914 年,胡佛名下资产已达数十万美元,他本人也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其讲义《采矿原理》甚至成为美国大学的通用教科书之一。同年,胡佛首次涉足政治活动,他以美国旅欧侨民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协助美国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大陆撤侨,并为滞留在欧洲的美国人提供生活救济。不久后,他又成立了 “比利时救济委员会”(Commission for Relief in Belgium,缩写为 CRB),向比利时、法国北部等交战地区提供粮食援助。
胡佛在一战初期的这些举动,看似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但随着 1917 年美国正式参战,一切暗中的谋划逐渐浮出水面。由于被时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任命为 “食品管理局局长”,胡佛积累了近三年向欧洲运送粮食的经验,甚至可以自信地宣称:“没有人比我更懂大西洋粮食航线和欧洲西部的港口。”
战后,胡佛继续代表美国在 “巴黎和会” 下辖的 “最高经济顾问委员会” 和 “美国救济管理局” 任职,并向德国乃至苏联运送粮食。德国虽为战败国,但作为众多德裔美国人的故乡,胡佛向其运送粮食并未引发太多反对。然而,他向苏联提供救济的举措,却遭到了共和党议员的集体围攻。胡佛当然不能公开表示这些救济粮对美国而言只是生产冗余,与其 “谷贱伤农”,不如拿去 “市义”。他只能含糊地回应:“两千万人在挨饿。不管他们是什么政治,他们总得吃饭!” 此言一出,胡佛在美国民众心中瞬间笼罩上一层 “圣子” 的光环,甚至连威尔逊都有意 “传位” 于他。但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胡佛却做出了一个极为不明智的选择。
共和党的 “铁桶江山” 和胡佛的错误选择
提及美国的政治格局,共和、民主两党分庭抗礼似乎是人们的普遍认知。但实际上,南北战争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的共和党长期压制着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民主党。自 1860 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至 1920 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夕,共和党在 14 任总统选举中占据 10 席,民主党仅占 4 席。
因此,在胡佛看来,尽管威尔逊总统对他有知遇、提携之恩,但随着一战结束,特别是威尔逊主张建立的 “国际联盟” 将美国排除在外,民主党此时已显颓势。他觉得与其拿着锦绣前程为威尔逊 “陪葬”,不如凭借在战争中积累的人望和财富,及时改换门庭。在这次尝试中,胡佛虽最终未能通过共和党的党内初选,但依靠美国政党政治中传统的 “分肥机制”,在哈定的内阁中谋得了商务部长的职位。而此时民主党的未来之星富兰克林・罗斯福,却在次年因突发脊髓灰质炎而下半身永久瘫痪,不得不退居幕后。然而,两人后来的人生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出任美国商务部长期间,胡佛以 “居者有其屋(Own Your Own Home)” 为口号,大力推动美国房地产发展,并促使美国国会出台了 “模范统一车辆法” 和 “模范城市交通条例”,为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大开绿灯。这些成就让他在美国声名鹊起,一度被誉为 “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商务部长”,也成为他角逐美国总统的重要政治资本。
尽管共和党内不少政治派系并不看好胡佛,但长期的媒体曝光还是让他在 1928 年的大选中一帆风顺。可惜,他的好运似乎随着入主白宫而戛然而止。1929 年 10 月 24 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后股市暴跌,这场被称为 “黑色星期四” 的股市大崩盘,标志着美国和全球经济进入了 “大萧条” 时代。
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 —— 美国大萧条
一战之后,欧洲各国的财富在四年战火中消耗殆尽,本土未受战火波及的美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在利益分配时,美国虽未谋求瓜分殖民地,却通过输出债务的方式,成为欧洲各国的债主。欧洲各国获得美元贷款后,用其从美国购买重建物资,美国借此成为世界工厂,美国货畅销全球。同时,美国贷款利息高昂,如此美国从欧洲各国获取双重利益。
美国借此做大经济蛋糕,上至资本家下至底层工人均获利颇丰。有了财富便刺激消费,美国人将从欧洲赚取的资金投入,把电气时代推向高潮。高级电气产品走进美国家家户户,收音机和汽车便是典型代表。1922 年至 1928 年,美国收音机拥有量从 6 万台激增至 750 万台,到 1929 年,汽车保有量达 2300 万辆,平均每 5 人就拥有一辆。
此时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减税、降息、鼓励投资等措施。美国工厂、农场能以低成本从银行贷款,不断投入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将产品销往全球。高额出口利润与科技升级共同铸就美国经济繁荣,在柯立芝执政时达到顶峰,即 “柯立芝繁荣”。
乐观的经济形势推动美股升至新高度,当时美股投资收益超 150%,1927 - 1928 年间股价近乎翻倍,股市市盈率极高。炒股收益远超其他商业活动,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信托基金增加便是例证,美国进入全民炒股的疯狂时代。
这一时期,唯利是图的美国银行推出股民可用股票抵押贷款政策,股民再将贷款投入股市,进一步推高股价。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发现美股获利容易,未将美国贷款全部用于战后重建,而是大量投入美国股市。至此,美国经济泡沫越吹越大。按照达利欧对泡沫的定义,此时美国经济呈现出物价高、看涨情绪普遍、高杠杆融资购买、新买家入场、刺激性货币政策助力等泡沫特征。
华尔街金融巨鳄虽意识到美股风险,却低估其破坏力。他们通过美联储提高贷款利率,试图挤出投机者,然而时机不当。当时美国借给欧洲各国的贷款即将到期,各国纷纷抛售股票套现撤资回国偿债,同时停止从美国进口商品,致使美国工厂、农场商品积压。普通民众不明就里,见大规模抛售引发恐慌,股价应声下跌。
看到美股崩盘风险,胡佛总统迅速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降息缓解资本压力,遏制经济恶化;二是与工会首领谈判,保证工厂不降低工资,工会不罢工、不要求涨工资;三是增加政府公共设施投资,推行大基建政策;四是限制移民;五是延迟英、法、德等国债务支付。
客观而言,胡佛政策初期有一定效果,但英国的英镑抛售潮打乱了节奏。当时英国是重要金融中心,因德国经济危机无法按时偿债,引发投资者抛售英国国债,将英镑换为黄金撤离,导致英镑抛售狂潮。英国虽动用大量黄金储备,并从美法借款平抑市场,但仍无法阻止,最终放弃金本位,任由英镑贬值。欧洲各国纷纷效仿,放弃金本位,印钞贬值。而胡佛坚持金本位,致使美国出口断绝,工厂、农场货物积压,因资金源于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失业潮与银行倒闭潮。民众恐慌之下纷纷挤兑,加剧银行倒闭。国际炒家对美国失望,抛售金融资产套购黄金逃离。坚持《国富论》经济理论、平衡财政与金本位美元政策的胡佛无计可施。
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民众流离失所,胡佛及共和党失去民心,民众将希望寄托于罗斯福。当时全球陷入经济危机,英法凭借殖民地剥削较早走出低迷,墨索里尼、日本、希特勒等通过军工建设与战争转嫁危机,而美国则走出第三条路。
罗斯福上台后推行新政:其一,放弃金本位,大量印刷美元。虽英法等国跟进,但罗斯福持续印钞,凭借高效生产力夺回部分出口份额。其二,债务重组,关闭银行暂停交易,组织专家盘点,破产无可救药的银行,抹去无法偿还的债务,重新厘定可偿还债务的还款日期与利率,使银行轻装上阵,恢复对工厂、农场主贷款,并根据产能发放生产指标。其三,继续大基建计划,解决部分失业问题,稳定社会。其四,对贫困人群直接发钱。其五,推行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底层人民。其六,对富豪征收高额个人所得税,年收入 10 万美元以上者税率达 94%。
罗斯福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美国社会稳定,快速走出大萧条。但后世常将大基建计划等同于罗斯福新政,这是误解。大基建由胡佛提出并推行却未成功,因当时美国经济循环受阻,而罗斯福政策核心在于恢复经济循环。超发纸币严重危害,美元虽与黄金脱钩但以美债抵押,罗斯福在经济循环后通过税收回收超发美元,稳定美元价值。
罗斯福新政另一重要目的是重塑美国社会结构,从哑铃型转变为橄榄型。经济增长时社会矛盾不凸显,但增长放缓时,富豪阶层因马太效应攫取更多财富,中产阶级缩小,社会呈哑铃型。而只有中产阶级消费能推动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后两条政策塑造了庞大中产阶级,为美国二战后称霸世界奠定经济基础。但里根放弃对富豪遏制后,美国经济危机愈发频繁,间隔缩短,至今有失控风险。罗斯福新政的解决方案成为人类解决经济危机的基本方法。
身为总统的胡佛迅速采取多项救市举措,但经济泡沫破裂带来的影响,绝非简单地再制造一个泡沫就能解决。为应对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胡佛采取了一系列自认为有效的措施。他一再要求全国工商界巨头公司带头,以福特汽车、通用汽车、杜邦化工为首的大公司不许降低工资水平,不准裁员。然而,企业产品滞销,工人工资不能下调又不准裁员,最终只能走向倒闭。其次,胡佛尝试给富人加税,高收入人群的税收从 25% 增加到 63%,这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再者,胡佛计划通过以工代赈,大兴政府工程来解决就业问题,胡佛大坝便是这一时期开始兴建的,但作用却十分有限。
在各方努力均陷入困境后,胡佛听从共和党元老们的建议,推动由来自犹他州的国会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来自俄勒冈州的国会众议员威尔斯・C・霍利共同提出的关税法 ——《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其实,《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早在 1928 年就已提出,当时的背景是犹他和俄勒冈这两个农业大州试图通过提升农产品关税来保护美国农民利益,回应农业利益集团的压力。胡佛此前迟迟未批准,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仍处于上升通道,贸然提升关税只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环境。但如今时过境迁,在 “大萧条” 的背景下,胡佛和共和党急需转移民众的关注焦点,将国内经济恶化的责任归咎于国外。
于是,尽管包括保罗・道格拉斯、欧文・费雪等著名学者在内的千余名经济学家向总统提交请愿书,请求总统不要签署该法案;国际社会有 38 个国家的政府向美国提出正式抗议,警告将采取报复措施;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认为这个法案是 “愚蠢的经济政策”,并在白宫花了一整晚试图说服胡佛总统否决该项法案,但都无济于事。1930 年 6 月 17 日,胡佛总统还是签署了该法案,致使超过 20000 种受保护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达到 53%。
法案通过后,世界多个国家迅速提高关税或采取其他反制措施。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加拿大政府立即宣布反制,对从美国进口的 15 种商品征收 3 倍关税;法国基本将美国进口商品拒之门外;意大利 80% 的进口汽车来自美国,意大利政府对美国进口汽车加倍征收关税作为报复,美国汽车业损失惨重;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国家则通过建立优惠关税安排机制规避该法案带来的冲击。总之,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让美国的对外贸易举步维艰。
“关税法” 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其他国家通过设立关税壁垒报复美国,1929 - 1933 年间世界贸易总量大幅暴跌。此外,阻止其他国家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这些国家难以偿还一战期间对美国欠下的贷款。加上美国 1930 年对贸易进行限制,销往美国的商品数量越来越少。为保护本国公民利益,各国偿还给美国的资金也不断减少。削减美国的对外贸易,意味着国际借贷资金流被削弱。
到 1930 年末,借贷困境终于引发恶果。该年最后两个月,由于银行系统出现问题,大量存款陷入危机,其中不仅有上一年延期兑付的存款,也包括新近到期需偿付的资金。然而,恐慌并未就此结束,美国银行系统崩溃的趋势持续恶化。
此前股市崩溃已沉重打击了美国银行业。一些银行为清偿延期支付的存款而贷款;另一些银行持有的海外资产成为坏账,原因是美国停止海外贷款,债务国难以继续履行还款义务。而最为关键的是,银行的客户遭受重创,无法偿还贷款或为储蓄账户增加新存款。众所周知,贷款利息和新增存款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收入枯竭,银行就无法向债权人支付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银行不得不倒闭。
1931 年 6 月,胡佛决定阻止信贷崩溃形成国际连锁效应,宣布对政府间债务提供为时一年的延缓偿付期。延期偿付计划或许延缓了国际金融的进一步崩溃,却无法为美国民众提供立竿见影的援助,美国国民的失业率仍在进一步恶化。
虽然胡佛始终坚称自己在努力振兴美国经济,收效甚微是因为大环境恶化。但此时已从病痛中振作起来的罗斯福,以纽约州州长的身份对其发出强烈批评,并在 1932 年的选举中让胡佛总统与普通民众一样失去了工作。
罗斯福的成功当选,开启了美国民主党全面崛起的时代。但他全面左转的经济政策,也未能迅速扭转美国的颓势。若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大萧条或许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谚语在西方早已家喻户晓。但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总结的:“人类从历史里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学不到任何教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胡佛的 “关税战”,无疑是世界经济史上一段值得深刻反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