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小米因质量问题道歉,雷军主打的从来都是真诚不推诿?
孙东 2025-05-11


小米深夜的一篇道歉声明,本欲低调处理,却依旧强势冲上热搜第一。5 月 7 日晚间,小米汽车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文中两次致歉,分别针对近期小米 SU7 Ultra 车型引发的两大争议做出回应。

消息一经发布,迅速登顶微博热搜,白天,有关小米和雷军的新闻更是陆续登上多条热搜,“网红企业” 小米的流量与热度可见一斑。

此次小米致歉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关于小米汽车更新所带来的动力输出限制问题。近日,多名博主反映,小米 SU7 Ultra 汽车更新 1.7.0 车机版本后,车辆动力输出被限制,原本 1548 匹的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达成赛道成绩方可解锁,否则仅能使用约 900 匹马力。这一举措瞬间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冲着高马力买的小米 SU7 Ultra,结果后续却被限制功能,就像刚买车就被限速了。” 消费者的愤怒点在于,小米汽车未经他们同意,擅自做出决定,既不尊重消费者选择,更有侵犯消费者权利的嫌疑。对此,小米汽车诚恳致歉,承认之前推送的更新版本中 “排位模式” 功能添加解锁条件给部分用户带来困扰,并已暂停此次推送。针对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将在 4 - 8 周内通过下个版本更新解决,小米还表示设计初衷是保障驾驶安全,但工作存在未充分征询意见与沟通说明不妥之处。

其二,近期首批交付的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也遭到质疑。有博主用鼓风机测试,发现对着挖孔机盖吹风时纸巾毫无反应,甚至有车主亲自拆解后发现,所谓 “双风道高效导流” 的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小米汽车同样做出解释与道歉,称该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除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还具备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但因之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而致歉。同时,小米给出解决方案:对于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及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该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以表诚意。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因用户反馈迅速致歉。今年 3 月,一位用户在微信群吐槽小米 SU7 Ultra 试驾体验,称摆渡车只接不送,试驾结束后被迫步行 300 米返回停车场,认为 “服务细节伤人”,不久后雷军便亲自下场道歉并承诺马上改进。

在支持与质疑声中,此次小米汽车深夜致歉,无论被视为诚意之举还是 “打脸” 行为,都能看出小米当下如风雨中的浮萍,处境被动。一直以来,小米汽车仿佛处于风口浪尖,任何一个小动作都能掀起巨大水花,想低调行事几乎不可能。

比如,小米汽车默默将 SU7 新车定购页面中的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的 Xiaomi Pilot Pro 由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小米 SU7 Pro、小米 SU7 Max 搭载的 Xiaomi HAD 由 “小米智驾 Max” 更名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小米此举并未大肆宣传,却事与愿违引发广泛关注。自工信部出手规范宣传后,各大车企纷纷进行 “智驾” 改名动作。工信部要求汽车生产企业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必须以 “智驾等级 + 辅助驾驶” 描述,同时禁止使用部分易引发误解名词。于是,华为余承东改口严谨表述 “搭载智能辅助驾驶”,问界 M8 发布会上也不再喊 “遥遥领先”,理想等众多车企也纷纷回避 “智驾” 一词。整个新能源市场都在进行 “智驾” 降温革命,然而小米汽车的改名动作热度却格外高。

雷军在面对危机时从来都是真诚坦然面对,而不推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小米发展早期,曾有用户反馈小米手机发热问题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甚至影响到了部分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信心。雷军得知后,没有丝毫推诿责任,而是迅速组织团队深入调研分析。他亲自参与到技术攻关过程中,与工程师们日夜奋战,寻找解决方案。在之后的发布会上,雷军坦诚地向消费者说明了发热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当时追求极致性能而在散热设计上有所欠缺。同时,他还详细阐述了小米针对该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优化散热结构、调整芯片调度策略等,并承诺会持续关注该问题,不断优化产品。这种真诚面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的态度,让消费者看到了小米解决问题的决心,也逐渐挽回了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信任。

还有一次,小米某款智能家电在大规模销售后,有用户反映部分产品存在功能不稳定的情况。雷军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要求公司展开全面排查,并主动在官方渠道发声,向受影响的用户诚挚道歉。他表示小米会对每一个出现问题的产品负责到底,不仅提供免费维修和更换服务,还对该产品的后续版本进行全面升级优化,以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雷军始终强调小米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以及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这种真诚的做法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市场地位。

在此次小米汽车因车机系统更新限制动力输出以及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功能宣传争议事件中,雷军虽未直接出面发声,但小米汽车迅速发布道歉声明,针对问题做出回应与整改承诺的做法,也延续了雷军一贯真诚面对危机的风格。小米的这种态度,无疑是受到雷军理念的影响,表明在面对问题时,真诚永远是最好的解决之道,而这也正是小米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近日 “雷军职位变更” 的新闻也备受关注。5 月 5 日,天眼查显示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由执行董事改任董事,经营范围新增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美发饰品销售。自 2022 年起,雷军已从至少 12 家企业高管名单中抽身,此前还接连退出天津多家以 “米” 命名的合伙企业。职务变更表面上是对近期一系列事件的回应,深层次看,或是小米集团在营销和经营方向上的调整,或许小米已意识到 “捆绑营销” 易给产品带来舆论反蚀。近期小米 YU7 未亮相以及雷军缺席上海车展,似乎也可看作是保守转型的表现。

上海车展上,小米仅展示了旗下 SU7 车型及豪华车型 SU7 Ultra,还有小米周边产品如闪电黄经典棒球帽与不锈钢直饮杯。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雷总很想来,但是他的时间有其他规划,有冲突,也希望和大家问个好,欢迎大家到小米的展台看看。” 同时,雷军仅仅在微博上转发一条关于现场的博文,短暂露面。

总而言之,以上一系列的动作都可以看作,小米集团最近在 “避风头”,有意减少大幅出现于公众视野。我们或许可以猜测,在企业战略与创始人意图层面,小米有着更深的规划和寓意。也许不久之后,我们便能看到答案。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产品优化、宣传规范,还是战略调整,小米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平衡与突破。

但是消费者却用脚来投票,在销量表现上,小米汽车自上市以来便备受瞩目。据网络公开数据,小米汽车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 10,373 辆 。其中,作为主力车型的小米 SU7 自去年 12 月底开启交付,在 2024 年 1 - 2 月销量分别为 1,337 辆和 2,054 辆 。进入 3 月,随着产能提升以及市场推广效应显现,小米 SU7 销量达到 3,160 辆 ,助力小米汽车第一季度交付量稳步上升。

到了 4 月份,小米汽车延续增长态势,单月交付量达到 4,166 辆 ,环比 3 月增长 31.84% 。这一销量数据不仅体现出小米汽车在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也反映出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产品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在销量上的逐步攀升,离不开其在产品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合理的市场定价策略。然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小米汽车在前进道路上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近期小米汽车因车机系统更新限制动力输出以及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功能宣传争议,引发舆论关注。小米深夜发布道歉声明,针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回应与整改承诺,这也体现出小米汽车在面对问题时积极解决的态度。

从小米的种种举动不难看出,在竞争激烈且舆论高度聚焦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企业不仅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尊重消费者权益,以真诚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此次小米汽车对用户反馈的迅速回应,虽暂时处于舆论的漩涡中心,但也展示出其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若能借此机会进一步完善产品与服务,加强品牌建设与管理,或许能在未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续写辉煌篇章。

毕竟,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短期的舆论风波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从中学到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日益严苛的需求。而广大消费者,也正拭目以待小米在这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变革中的表现。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只会愈发激烈,技术迭代也将日新月异。小米汽车若想持续保持竞争力,除了在技术研发上不断投入,攻克自动驾驶、电池续航、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的难题外,还需建立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往往是消费者购车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贴心的售后服务能够极大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小米汽车可以借鉴小米手机在售后服务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布局更多线下服务网点,培养专业的售后维修和客服团队,确保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在品牌建设方面,小米汽车应进一步明确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小米一直以来给消费者的印象是高性价比和科技创新,但在汽车领域,除了延续这些优势外,还需要向消费者传递更加清晰的品牌形象,比如在安全性能、环保理念、用户个性化体验等方面打造独特的品牌标签,使消费者在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能够轻易识别并记住小米汽车的独特之处。

同时,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小米汽车要加强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能力。及时捕捉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对于正面评价要加以强化传播,进一步提升品牌美誉度;对于负面舆情,要快速响应,以透明、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避免舆情的发酵和扩大化。

在新能源汽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小米汽车虽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只有不断修炼内功,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为导向,以真诚为桥梁,小米汽车才有可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