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碎碎念:这文的观点与《爱的艺术》一脉相承,而且读最后一段的时候瞬间联想到了《向你》的歌词“见过生的美丽,又经历别离”。当初第一次听到这支曲子时,就觉得这句话有很多外延的内涵,但是一时又讲不清楚本质。如今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句话在描绘一位渴望“探索之爱”的勇者追逐自我成长的过程。发现新的世界,与外界产生联系、摆脱孤独,是为“见过生的美丽”;割去旧的自我,与外界产生冲突、重获自由,是为“又经历别离”。然而,不论经历什么,都能够坦然接受,继续向前的,可谓是用大勇气的追爱者了。爱不仅是被爱或是爱人,更是探索自我更广阔的边界的历程。人不一定能够永远被爱,但可以永远做爱的探索者 —— 你只能描绘出你所相信的世界。
走出虚无系列——爱之路(1):爱的本质(转自知乎用户@小如)
小如 | 作
爱是探索。
愿意探索这个世界的人一定是爱着这个世界的。愿意探索另一个人的人一定是真正地爱着这个人的。而当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到有另外一个人怀着好奇与友善的心寻来探索的时候,他打开自己的心扉让这个陌生人闯入,他就会感觉到自己黑暗的世界中仿佛被一道光芒突然照亮,他就能够从这个闯入者那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世界不会是一片真空中毫无回音的死寂。
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被爱的。
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有主观上被爱的欲望,却没有行动上去爱另外一个人的能力,他无法对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具体的人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那么这时他仍然可能会出于被爱的需要而去做出付出。但是这种付出是一种有条件的付出,这种付出是在表达“我向你付出了我的爱,所以你也应该对我付出爱”。这种付出是一种交易,它的背后渗透的是对于被爱回报的饥渴。
那么这样的爱就会变成权力或者信仰。
当爱变成权力的时候,爱成为了“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权力的掌握者并不会在意那些被置于他权力之下者的内心世界,权力的追逐者在权力之路上一定是孤独且不会信任别人的。因此当他们用权力来表达自己的爱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对方的身上,他们会将自己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行赋予对方,甚至在潜移默化之间将对方变成自己的另外一种延续。
权力之爱的最终目的是将被爱者吞噬。
权力的世界中只能存在一个巅峰,因此权力的追逐者并不需要第二个和他平起平坐的人,他需要的只是服从他的奴仆。权力者最爱的人永远都只能是他自己。因此即使权力者自认为自己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他也的的确确地为这个他爱着的人付出了哪怕再多的东西,只要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之路,那么他的这些爱实质上都只会成为将被爱者变成他自己一部分的命令,因为只有让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将对方吞噬,才能在权力的逻辑里实现最极致的爱,才是他将对自己的爱与对别人的爱的统一。
没有探索,爱也可能会变成信仰。
当爱变成信仰的时候,信仰者爱上的永远都是自己想象中的幻影。信仰之爱爱上的是抽象的概念,而不会是具体的人。信仰者不需要知道他信仰着的那个被爱之人真正是什么样子的,信仰者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可以无限制地接纳自己一切奉献、永远不会拒绝自己的神。通过这样的全然献身,信仰者不会再被拒绝,他们从这种对信仰的臣服中将可以获得精神内在的巨大宁静和统一。他们不需要回应。比起回应,他们更加惧怕的将是被爱者对自己奉献的拒绝。
信仰之爱将成为被爱者沉重的枷锁。
因为这些爱的真正目标是一个幻影,它不是被爱者本身。幻影和真正的人是不一样的,因此被爱者永远也无法从这种信仰之爱里真正感受到被爱。不仅如此,由于信仰之爱是不能够拒绝的爱,一旦将信仰者的奉献拒绝,从信仰者的世界来说这就意味着神格的崩塌,信仰者建立在信仰之上的所有献身与拯救就会因为这拒绝而彻底崩溃,这对于信仰者来说将会是巨大的痛苦。因此信仰者不会允许被爱者拒绝自己。信仰者不会关心在意被爱者内心究竟如何,他们在乎的将只会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幻影是否可以继续完美地维持在神格的立场之上。信仰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他们为了阻止被爱者拒绝自己的献身,也会对被爱之人做出任何可能的事情。而这一切将变成被爱之人无止境的噩梦。
真正的平等之爱,应该是探索之爱。
探索之爱会是一条异常艰苦的荆棘之路。当一个人怀着爱的热忱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内在世界将会不断地在这种探索过程受到强烈的冲击。他每向前迈进一步踏入新的未知领域中,都会发觉新领域中的一些东西在和自己过去的世界形成尖锐的冲突,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一部分可能会在这种冲突里不断地凋亡。探索者会在这种持续的冲突里自始至终感受到严重的痛苦,但反过来说也恰恰是这样的痛苦让探索者能够和他探索的外部世界产生联系,让他知道自己不会是孤独的,让他能够从这种痛苦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探索者的内心中,这样的痛苦将会和不断发现新世界的愉悦交织在一起,他所能品尝到的愉悦将伴随着自己在探索里经受过的痛苦而一起不断地越来越大,他会从这种探索里不断地成为新的自己,那么他将永远也不会落入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