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从安庆大观亭楹联看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林玉珩 2022-03-09

【摘要】安庆大观亭素有“皖省第一名胜之区”的美称,曾被列为“安庆八景”之首,与武昌黄鹤楼、江州庾楼并称为“长江三楼”。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图卷中不容忽视的华彩,历代文人骚客涉登陆临、对江怀古,以琳琅笔墨浇胸中块垒,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本文将从大观亭的楹联作品出发,抚今追昔,对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进行观照。

【关键词】安庆大观亭;楹联;家国情怀

一、大观亭的历史背景

  大观亭背负大小龙山,前临长江。据《怀宁县志》记载,其地理位置有“俯瞰长江,一泻千里,闾阎两岸,樯舳迷津”之势,可谓是“皖中风景俱若踊跃奋迅而出”,绝不负“大观远眺”的盛名。而这样一处本该供文人吟风弄月的名胜,却因种种跌宕的历史际遇,使它的底色变得悲滞沉重,终与“家国”、“忠魂”等字眼休戚相关。

  元至正十二年,江淮起义军风起云涌,元将余阙临危受命镇守安庆。他身先士卒,杀敌无数,拼斗中忽见城中火起,得知城已失守,便拔刀自刎坠水而死,时年56岁。余阙阵亡后,元朝廷追封他为豳国公,谥号忠宣。明嘉靖四年,安庆知府陆钶于其墓之西山建大观亭,以示追思。这是大观亭最早的英雄故事。清咸丰三年,大观亭在太平军战乱中尽毁,同治年间巡抚彭玉麟重修。辛亥革命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大观亭景区内陈列徐锡麟烈士遗物,马炮营起义范传甲等8名烈士和刺杀五大臣的吴越烈士的遗骨也安葬于大观亭后的平头山。1938年安庆沦陷,曾两次重建的大观亭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大观亭景区的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

一处青史留名的佳山佳水竟如此命途多舛,实在叫人扼腕叹息。而在这样悲滞沉重的底色下,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那些在大观亭留下不同风格楹联作品的文人,胸中的郁结当是一致的。他们用饱蘸山河血泪的笔挥就一副副或气势磅礴、或哀婉动人的大作,供后人欣赏研学;而隔着历史的我们也得以借此机会,对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有一层更深刻的理解。

  • 大观亭楹联鉴赏分析

(一)

两皖生才,台阁犹存雄杰气;

四郊多垒,江山莫作等闲看。

本联对仗工稳,气势雄浑,富有深沉悲悯的家国情调。上联意境连贯,起语不凡:“两皖”指皖南皖北,以皖地的幅员辽阔对当地才俊的志气拔萃进行解释,合情合理。而台阁和雄杰更是点明了忠魂的身份,为下一步的凭吊和抒情做了铺垫。此处的“阁”、“杰”均为仄声,依据律句替对粘的原则也可分析得出。下联巧借数字的工对用典,才思妙绝:“四郊多垒”出自《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比喻形势危急四面楚歌,这又与大观亭的历史遭遇不谋而合。分句言“江山莫作等闲看”,看似情志上扬,实则掩藏着巨大的苍凉和凄怆:如何等闲?满目疮痍,一地凄凉罢了。家国山河受此重创,随世浮沉的心亦是破碎的,如此行文,自不能与风花雪月、等闲伤情相同。旧时的文人士子,人人都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和情操,其情感诉求和精神力量都依托于家国的完整,个体价值和个人理想更是完完全全为这套体系服务。很难想象他们在直面大观亭风雨飘摇的历史时,心中该是怎样的无力和酸楚。可无论过程多么痛苦,结局多么残酷,这种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理念都会是中国人基因里的生命自觉和文化延续,它是烈士永垂不朽的魂灵,更是文人挥洒不尽的热血。

(二)

片土寄忠魂,听槛前万马江声,滚滚惊疑征鼓动;

孤城销战气,指窗外二龙山影,苍苍飞入酒杯来。

   对仗浑然天成、工稳贴切,笔力纵横无滞、老练深沉,实为名家手笔。“片土”寄“忠魂”,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气韵,更有另一番不可言说的洒脱和豪迈。“万马”极言长江奔腾的汹涌澎湃,也侧面衬托出大观亭的地理位置险要,为忠魂的“寄身”增添合理性;后一个分句又将江潮奔腾声与战场征鼓声巧妙联想、结合,把“今”、“昔”两个被岁月隔开的场景紧密拼接起来,不仅为下联的遣词用语造势,更形成了严丝合缝的行文逻辑,有条不紊。下联用典不事斧凿,以《周易·坤卦第六爻》中比喻群雄角逐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入联语,短短五字就描绘出天地失色、血流漂杵的战争场景,用词切中肯紊;此后又将联想拉回现实,并将目光投向见证了这一悲壮历史的二龙山(即大龙山和小龙山),胸中顿生吾生须臾、长江无穷的慨叹,却并无哀伤之意,反以壮语相酬,“苍苍飞入酒杯来”,酒入豪肠,大有“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的心迹。

从内容结构来看,本联完全遵循了传统三段式对联“起—承—收”的模式,逻辑严密,珠联璧合,不可增删一字;从对仗手法来看,亦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名家遣词造句,自是不同于初学者的生掰硬凑、词不达意,他们往往用典无痕、斧凿无迹,且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深意,绝不是凭空想象、随意拉衬。本联的对仗,可用四字形容,“工”、“稳”、“贴”、“切”,一副对联的优劣有很多层面,比如意境、气象、格调等,对仗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说工对就一定胜过宽对,但如果只讨论对仗的技巧层面,那当然是越工整的对仗越动人。但在这副对联中,作者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将工对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万马”对“二龙”,此处的“马”能恰如其分地对上同一名词小类的“龙”,正是利用了大观亭的地理条件——大龙山和小龙山。这两个词的相对可以说是一次人文和自然充满灵性地碰撞,它们在文字里水乳交融、亲密无间,尽情闪烁着中国文人独特的思想光辉。

也许,相对于“家国情怀”的体现,这副对联更引人注目的是技法的高超,但这都不影响它散发自己的魅力。可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同时自行领略联句的“味外味”,何尝不是情真意切的另一种姿态。

(三)

天开图画,美尽东南,落日咽孤忠,战血腥余千载后;

鲁酒不温,高丘反顾,歌风思猛士,江流倒卷万山来。

    本联胜在自对、用典了无痕迹,且内容、结构层层递进铺垫,最终在联尾展开辽阔远大的意境,并将全联的情感推向高潮。

上联“天开图画”点明大观亭风景的瑰丽,此为“地灵”,而“美尽东南”则变换思路,从《尔雅·释地》中的“有会稽之竹箭”借地理与典故的交叠,赞颂安庆地区人才济济,此为“人杰”。联语才思新颖,不落俗套,令人读之回味。而关于大观亭的历史意义,作者在阐述自己的爱国心时,格外注重故事的逻辑感和画面感:中国古代的家国观念讲究“家国同构”,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又在于家。东南之地最为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人民生活多能自给自足,幸福感普遍较高,自然十分渴望国家能长治久安。正因这片土地“物华天宝”的馈赠,才会出现“美尽东南”的繁荣,这些英雄儿女才会如此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这份家国情怀才会显得更加醇酽、赤诚。“落日”、“孤忠”一下子将英雄的背影拉得又长又远,俨然只是定格的一帧相片——他倒下了,带着沉甸甸的缺憾和悲愤,用残损的魂灵去换一场自己再看不见的清平。而后世的子孙伸手附上历史的车辙,依旧还能闻到当初战场铺面而来的血腥味、铁锈味,尘土味。当过去与如今、破碎与不朽相交叠的霎那,势必激荡出经久不息的缄默,眼底不经波澜,浑身却似过了电的震颤。我想,这就是联作者最想看到的艺术效果。

下联连用两个典故,以自对的形式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鲁酒不温”典出《庄子·胠箧》中的“鲁酒薄而邯郸围”,比喻家国正处水生火热的困境;“高丘反顾”取自屈原《离骚》中“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一句,意在讽刺上位者不贤不能,瓦釜雷鸣。两个典故的运用如此连续,读者也很容易解读出作者的用心:江山代有英雄出,纵使有他们救黎民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吗?毫无疑问,作者的这声诘问是隐痛的,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梦破灭,这些文人士子不肯趋同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就会变成一种飞蛾扑火式的自我献祭、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身份悲剧——无法僭越自己的君王而谈爱国。他们带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钢印生活了几千年,又如何能真正打破时代的桎梏,摆脱这种陷入无尽循环的宿命?未来他们的确做到了,可那是1840年之后的事了。当初的文人士子都如作者一样,站在历史的一隅缝隙中,面对如江潮般滚滚而去的气数,只能感到悲怆和无奈。可这时不正是他们“歌风思猛士”的绝佳契机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者也许不仅仅只在期望“猛士”,更在期望一个威加海内、愿得猛士的“刘邦”,他们相聚必有排山倒海之势,定能换来一片太平人间。

  • 总结

家国情怀是古代文人士子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岁月不居,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 吴恭亨.对联话(电子书)

[2] 梁章钜.楹联丛话(电子书)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