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影像是什么?只是在讲述故事吗?
水奖?催眠?不再权威?利益掺杂不再纯粹?影帝上台打人?这些热词正陆续砸向已然落幕的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自90届奥斯卡《水形物语》斩获最佳影片,对《三块广告牌》的不平之鸣从未停止,对奥斯卡的斥责也不绝于耳。《少年的你》惜别奥斯卡后,国内对其的关注也日渐式微。相对于戛纳电影节明确的艺术定位,好莱坞体系下的奥斯卡正面临进退维谷的境遇。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电影?观众的审美立场正在经历全球性的嬗变,对于好故事来说,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一、技巧
《故事》罗伯特·麦基
我们常说,故事要有结构,剧本要有场景,情节和反情节需要设计,抓取读者与观众持续阅读的捷径是悬念感。那么到底什么是结构?情节之间的时空关系应如何架构?悬念该怎样设置呢?
和散文不同,故事是需要有工匠精神的。无论是小说、戏剧、影视、动漫,甚至于新兴的脱口秀、RPG游戏,当我们去营造情境和塑造人物时,核心从来都是一样的。
麦基运用了大量《低俗小说》的剧本段落,具体说明了五个剧作要素。征程由激励事件始发,摇摆于纠葛、危机、高潮,落于不俗的结局。一如游历人生,不断去解救被打破的平衡,那是作为主角的我们,用欲望筑起的能量库,去撑起的生命脊柱。
《救猫咪》布莱克·斯奈德
电影史上新旧好莱坞的交替与,实质上是一种代码的变革。他们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去造梦,却使得电影进入了程式化。如今我们影视作品的分类,如动作片、恐怖片、历史片、西部片,都源自好莱坞的模式规整。但那些公式化的情节、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类型化的人物,并没有将内容囿于形式困境之中,反倒成为了一套经典的故事密码。
一只猫咪该如何解救?那些不断加注的情节片段,成为了一幕幕画面的定语。它遵循着影视作为媒介的经济规律,也遵循着创作所服从的艺术规律,寻找到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
二、导演传记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塔可夫斯基文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电影不仅有故事,也需要诗意,塔可夫斯基便是诗意电影的代表。30岁那年,他因拍摄了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而名垂青史。从写实到写意,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人物语言,他将现实平铺舒展,浇筑了情绪的星星点点,零碎却集中,整个过程像是一场电网的耦合。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于作者的经典之作《雕刻时光》,因此它不光是其影像生涯的记录,也是对影像本质的探寻。如果时间是一块巨大的水晶,我们将自己融入其中,再用工具精雕细琢出来的水晶碎片,便是电影的镌刻方式。那些美妙的、残缺的、支离破碎的,都是电影的组成,也都是生活的拼凑和拓展。
《贾想》贾樟柯
从《小武》、《站台》,再到江湖三部曲,生不逢时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坚贞不屈地写下了执着的过往和他的浪漫遐想。生于政治动荡的年代,却不愿安于新世纪的平静,他是第一批用影像为边缘人物呼喊的人,却因为第五代导演的光芒和时代的流变而无法突破更多。
当商业电影迎来井喷,他却不愿降维成为随波逐流的纸片人,究竟是为什么?贾樟柯在自传三部曲中,用时间流逝的结构,抒写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史。大家总是对电影的策划、制片、拍摄与发行感兴趣,贾樟柯跨越两个世纪的电影生涯可以帮你找到答案。他的电影事业,又何尝不是一场江湖?
三、书与电影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
提到日本的影视产业,大家能默契想起的,永远都是对生活的碎碎念。在散文电影江河日下、不被认可的浮躁年代,唯独是枝裕和用一部《步履不停》迎来了他的巅峰,并且这场巅峰,持续到了《小偷家族》,是家庭电影界的宫崎骏。
那些面对生活困顿、野蛮、挣扎的思绪,永远逃不出家庭的静谧,是我们泅渡苦海时唯一的出路。家庭是个跨越年龄与阶层的永恒话题,我们会逃离青春、逃离奔波,但家人一直都在,纵使白发三千丈,纵使落叶满地金黄。
一成不变的生活会有多好呢?《步履不停》改编的文字会告诉你如何抵抗时间。
《沙丘》弗兰克·赫伯特
靠《银翼杀手》导演维伦纽瓦出圈的《沙丘》,再次将美国科幻冒险片推向全球性的浪潮,甚至于能够和诺兰相媲美。但当大家沉溺于壮阔的视觉盛宴之时,是否因被视觉快感所引导,而忽视了那些细碎如常的时刻?我们在看星球大战时,科幻能带来的难道只有末日感吗?影像直接表现的,大多是致幻场面,那些科学性究竟如何与地球议题相连结,这是视觉快感无法展现的。
原著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历经半个多世纪,重新被翻出审阅,在对时间磨砺要求极高的科幻作品之中,依然有立足之地。虽然逃不出西方科幻对俄狄浦斯式帝国的崇拜,但它对世界观的预言却从未落伍。当科技发展到势均力敌的时刻,科技战会变成心理战,战争不止刀枪剑戟,汹涌也可以被暗藏。
这些理论性的细节在影像中时常难以描摹,还有多少内容可以见微知著呢?影像和文字的对比,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