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16年6月抚顺望花区老建筑探访纪实
王克思 2021-07-08

2013年初,我曾经拍摄过抚顺望花区的部分老建筑,想了解的朋友可参考以下链接:2013年抚顺望花区老建筑掠影,纪念那些已经消失的老建筑。只不过,就在我那次拍摄后的不久,那些老建筑就全部消失了。而在2016年6月27日,我又一次前往望花区,拍摄了那里的老建筑。幸运的是,那些老建筑直到现在仍然“幸存”着,下面我就开始叙述当时拍摄的全过程。

话说在2016年6月27日下午,我从市内乘坐当时的807路(现87路)公交车,来到其当时位于原抚顺耐火厂服务公司附近的终点站。

下车后,我来到雷锋路与康平街的交叉路口,而旁边有两座老式楼房。

过了那里,我走上康平街,而路旁是两栋老式的二层小楼。

老楼之间是狭窄的胡同。

过了那里,我来到康平立交桥的上桥口附近。

桥的另一旁是建设街道棚改新区。

而其对面还有着残存的平房。

接着我向右拐上朝阳路,路旁还残存着原抚顺客车厂的厂房和部分平房。

路旁同样还有狭窄的胡同。

过了那里,我来到朝阳路的尽头。

其旁边是一条更加狭窄的小巷。

拍完这些,我又回到雷锋路附近。

之后我进入西丰街附近的老楼开始拍摄。

拍完这些,我直接走上本溪路。

几分钟后,我来到北镇街附近。

来到北镇街,我开始往雷锋路的方向走,而路旁还有许多老楼。

当时,我还进入老楼群之间拍摄。

过了北镇街与雷锋路的交叉路口,我继续沿着北镇街往南走。

不久,我又回到朝阳路上。

刚走驶朝阳路,我就看到路旁出现了一片棚户区,之后我直接拐进棚户区的小胡同里,开始拍摄。

当时,我同样拍摄了那附近的几栋老楼。

结束了对那里的拍摄,我再次回到朝阳路上,向着望花大街的方向走去。

途中,我看到居民楼之间还“隐藏”着两栋老楼。

期间,我看到附近一户人家的护栏里,有一只可爱而又“略显无助”的“汪星人”。

完成了对那里的拍摄,我来到了望花大街附近。

接着我进入望花大街旁边还残存的老楼群内。

拍完这些,我已经来到开原街与雷锋路的交叉路口,此时夕阳终于突破云层的束缚,出现在大地上。

过了路口,我先来到逸夫小学附近。

过了那里,我继续沿着开原街向本溪路的方向走去。途中,我拍摄了路旁的老楼。

走到开原街与本溪路的交叉路口,我再次向右拐上本溪路。

路旁仍旧是老式的二层小楼。

这时,我看到路旁有一个小区,里面有几栋老楼,就进入期间拍摄。话说该小区目前改名为“雷锋社区”。

出了那片小区,我来到建昌街上。

没多久,我来到建昌街与丹东路的交叉路口附近。

过了路口,我看到街道旁还残存着部分棚户区。

小街的尽头就是洗化小区。

过了洗化小区,我继续往丹东路的方向走。途中,我看到路旁出现了一个制衣厂。

走了6、7分钟,我来到昌图街与丹东路的交叉路口。

此时,我看到路旁出现了一支自发组成的民乐队。

过了那里,我直接走上辽中街,而路旁也有几栋看起来有年头的老房子。话说那里曾被当地人称为“科技一条街”。

走了一会儿,我进入路旁的辽中小区。之所以进入那里,是因为当时我听说小区内也有部分老房子,便进入期间拍摄。

出了辽中小区,我来到辽中街与雷锋路的交叉路口附近。

过了路口,我看到路旁当时还残存着老房子的“遗迹”。只不过那里目前已经被彻底清理,“遗迹”已经没有了。

过了那里,我向左拐进一条小路,路旁也有几栋老房子和一个老锅炉房。话说部分老房子看起来虽然“光鲜亮丽”,但其实只不过是在老房子的外面刷了一层油漆,简单说就是“老太太穿新衣”。

过了老锅炉房,我继续往台安街的方向走去。

来到台安街,我看到了路旁的望花区中心小学。

其对面还残留着部分平房。

接着我向右拐上一条不知名的小路,而小路旁边也有老房子,这与其后面的高层住宅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过了那里,我来到光明一街,路旁同样也有一栋老式三层小楼,当时本人也从周围不同的角度对该楼进行了详细拍摄。话说该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伪满时期某工厂(据说是现在的抚顺铝厂)日本籍男性员工的独身宿舍。

拍完这些,我来到附近的公交站点,乘坐83路公交车返回市区,本人当天的拍摄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到这里,本文的所有内容就全部呈现完毕了。目前,本文中所提到的老建筑,99%以上都还“健在”,只是由于目前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我目前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时随地”的去探访这些老建筑。不过我已经充满信心,因为寒冬终将会过去,温暖的春天终将会到来。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写下这篇文章,一是为了能大家在目前这个“特殊时刻”,通过我的文章,来“参观”这些老楼,毕竟目前各老楼群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不好直接进去探访;二也是为了表达本人的一种“心情”,毕竟本人年少时曾多次在那里玩耍,我的中小学时代也基本在那里度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离开家乡,甚至可能会离开东北,前往其他地方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我将很难再回到那里,追寻当年的回忆。为此,我写下本文,通过这些影像,能使我时刻记住,不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是“辽宁抚顺人”,我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在此,就谨以此文,表达本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