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社会学笔记】城市社会学相关理论
恒之 2021-12-31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

滕尼斯:社区与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1855—1936 年)。滕尼斯将人类社会抽象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类型: 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中的成员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 起, 有强烈的认同感、 情感主义、 传统主义,这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在法理社会中,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个人主义盛行,这是一种机械的组合。从社区到社会的转变导致了一个弱化中的社会联系和一份共享的有内涵社区的归属感的丧失。

  • 社区(个体的家庭有着漫长的历史,个体在一个私人基础上相互影响,因为他们常常一起工作或相互联系,并且所有工作相互依赖。)归属感与相互依赖。

  • 社会(个体常常与他们私人并不认识的其他人相互影响,在看起来相互之间不相干的岗位上工作)城市就是典型的社会,本质上是商业城镇、工业城镇。

涂尔干: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58-1917年)。涂尔干借鉴滕尼斯的方法,创立了一种相互对立的聚居类型: 以农业社会为代表的机械团结和以城市为特征的有机团结。传统社会中,人们同质性很高,信仰、习惯等相似,这是一种机械团结。而现代城市中,异质性很强,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分工, 相互依存, 形成一个整体。社会注定要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

齐美尔:城市与精神生活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1858 —1918年)。齐美尔着重研究城市的社会心理,他认为,同农村人的褊狭、 封闭相比, 城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 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理解城市居民与传统农村居民心理差异的关键, 是要考虑货币经济的作用,金钱衡量一切,也就把一切事物的精髓、 个性和它们的具体价值都抹杀了。 齐美尔从文化的关系看待城市并著述阐明城市生活如何改变了个体意识,与传统社会相比,城市生活中的日常存在改变了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齐美尔关注现代性,从一个由以亲密或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初级关系)以及由以物物交换为基础的一个封建经济赋予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位于城市内并由以分门别类的独立角色为基础的非个人的、专门化的社会关系(次级关系)以及由以利润和亏损的理性计算为基础的货币经济所支配的一个工业社会的转变。

  • 城市化指的是城市起源和城市的营造过程。分析多历史性和比较性。

  • 城市主义研究在城市社区里发现的生活方式,涉及文化议题,涉及日常生活的涵义、符合、模式以及适应城市环境的过程,也涉及社会冲突和政治组织。

韦伯:东西方城市比较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年)。在《论城市》一书中,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提出了理想型的城市模型,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会应该具备贸易、 军事、 法律、 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西方城市是独立自治的,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以亲属为依据。西方城市以个人为基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体制。

恩格斯

恩格斯较早进行城市研究和调查,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罪恶被城市空间强化。

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芝加哥学派

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1864-1944),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创立者。帕克认为城市的社会组织产生于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然后产生一个明确而高度复杂的劳动力分工。城市,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是通过竞争和功能分化被组织起来。城市生活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层面上被组织起来:生物层面指的是由物种对稀有环境资源的竞争产生的组织形式。文化层面指的是符合的和心理的适应过程和按照共享情感的城市生活的组织。

  1. 其一, 城市是一种商业机构,以市场为基础。

  2. 其二, 城市具有正规机构。

  3. 其三, 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社会性关系逐渐取代宗法性关系。

  4. 其四, 强调大众传播的重要性。

帕克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对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帕克的理论标志着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

“去吧,去坐在豪华宾馆的大堂里,也坐在廉价旅馆的台阶上;去坐在高级住宅的沙发上,也坐在贫民窟的地板上;去坐在庄严堂皇的大剧院里,也坐在低俗下流的歌舞厅中……总之,到真正的研究中去把你的裤子坐脏。”——罗伯特·帕克

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城市由于人口压力持续地增长,触发了一个中心凝聚和商业分散的双重过程,空间竞争不但将新的企业和商业活动吸引到城市中心,而且将其他活动驱逐到边缘地区。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

一些学者发现城市发展并非都是同心圆模式,霍伊特提出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多中心模式。

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

路易斯·沃思( 1897—1952 年)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帕克的学生。沃思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一是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二是有较高的地域和社会流动性; 三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依靠;四是人与人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城市的生活方式是大的人口规模、密度和异质性的一个产物。

  • 规模效应: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社会角色的专门化和多样化越大,社会互动中匿名性和碎裂化现象增加,但是也可能导致失范和社会解体。

  • 密度效应:增加竞争,增加和陌生人相处的忍耐力,产生更大的压力。加剧的竞争造成相互的剥削。

  • 异质性效应:增加的异质性导向群体间更大的忍耐力。把个体角色和交际划分成各自独立的部分,公共生活中的匿名性和自我丧失感增加。

三、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新城市社会学

(一)空间政治经济理论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1901年-1991年),法国思想家。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是是政治的,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商品的生产。城市是由以下3个相关概念组成的:空间、 日常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 通过它, 生产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经历中得以再生产; 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则通过人们日常对空间的使用而被再生产, 因为空间本身已被资本占有并从属于它的逻辑。资本主义空间具有四种功能:1.一种生产资料;2.消费对象;3.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4.空间作为阶级斗争的介入。列斐伏尔把城市日常生活正常运行看作是产生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力量,要求获得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源的斗争就是要求收回更多的“城市权利”。

索亚:空间正义

索亚首创了“三元辩证法”理论,指出正义包含了空间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三大特点,并强调了 “空间研究的优先性”。对于社会的、历史的和空间的关系,索亚认为它们都是人的存在方式,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空间正义,强调社会空间更加平衡的辩证。各种空间的隐喻,如位置、地位、立场、地域、领域、边界、门槛、边缘、核心和流动等,无不透露了社会界限与抗衡的界限,以及主体建构自我与异己的边界。

哈维:资本三级循环理论

大卫·哈维(1935-),美国社会学家。城市的本质是一个人造环境,是一种包含许多不同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哈维认为,在资本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本身负载了资本主义的逻辑,即为了资本的积 累、为了剥削劳动力而生产和创建的,而资本主义下的城市空间生产过程因此也负载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矛盾。哈维把马克思所论述的产业资本的循环称为第一循环。在第一循环中产生的过度积累问题,需要在第二循环中解决。把流入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形式的资本称为资本的第二循环。第二循环实际上是对人造环境的投资。第三循环是对科研、教育和健康等的投资。

  1. 资本的初级循环:资本向产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投入以及向消费资料的利润性生产投入。

  2. 资本的次级循环:资本向建造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3. 资本的三级循环:资本向劳动力再生产设施(科技、教育、医疗等)的投入。

(二)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

卡斯特:集体消费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执行的关键功能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上。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住房、医疗、休闲娱乐、教育等消费越来越需要国家干预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开始越来越集体化, 城市日益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空间单位。集体消费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为住房供给短缺、医疗健康保护不够、社会设施缺乏等方面。城市集体消费危机造成了整个城市社会新的政治紧张并带来新的矛盾和斗争。

(三)新韦伯主义

新韦伯主义理论流派沿袭了韦伯伯以市场中的生活机会来划分阶级的观点,及对行动者价值的关注。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 - 空间体系, 该理论将城市社会—空间系统产生的生活机会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作为研究的重点。

雷斯克、墨尔:住房阶级

资本主义生产、阶级冲突和国家都与城市转变为被创建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住宅对阶级和阶级冲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整个城市中有住宅的阶级和无住宅的阶级、住宅好的阶级和住宅差的阶级之间,因住宅产生的斗争造成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冲突。

帕尔:城市经济人理论

城市是一个社会空间系统,城市资源分布的独特性就在于其空间属性。城市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城市提供的各种设施无法同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团体同时占有,能占有中心位置者,自然就拥有较其他人更多或更大使用各种设施的优势。这种资源分配模式主要是那些在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个体的行动后果,也被称为“城市经理人”,如城市行政长官、住房部门官员、地产代理商等。城市资源分布的空间性决定了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城市资源分配的这种空间限制性因素在某种程度独立地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组织,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城市都会受这种空间逻辑的制约。受空间和社会的制约,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不可避免,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也再所难免。

桑德斯:消费空间

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开始对消费进行干预,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化消费模式,围绕消费进行的社会分层现象也开始出现。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力超过了服务业的生产力,许多家庭开始购买各种商品进行自我服务。桑德斯称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为消费的私有化模式。消费私有化模式的扩张进一步使社会两极分化出现在拥有工作的家庭和没有工作的家庭。

参考文献:

  1. 《新城市社会学》,马克·戈特迪纳,雷·哈奇森,2018,上海译文出版社。

  2. 《世界的逻辑》,大卫·哈维,2016,中信出版集团。

  3. 张云飞.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理论发展[J].理论导报,2013(09):16-18.

  4. 范逢春,马浩原.新发展阶段城市基层治理的空间正义及其制度实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03):47-57.

  5. 吴军,张娇.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演进及其21世纪发展趋势[J].中国名城,2018(01):4-12.

  6. 王光荣.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其对和谐城市建设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7(11):57-59.

  7. 张品.新韦伯主义城市空间研究述评[J].理论与现代化,2011(03):86-89.

  8. 史佳韵,李渊.论索亚对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化阐释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29-31.

  9. 李秀玲.空间正义理论的基础与建构——试析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正义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3):75-81.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