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抖音神曲”正在摧毁中国音乐么?
BlueFloyd 2021-08-14

    近些年来,当我们在浏览老歌的乐评时,常会看到听众发表诸如“这个年代再也没有这种歌了”;“我身边的人都听抖音神曲,只有我听这首歌,我不想融入他们”此类的言论;而反观各大音乐流媒体的热歌榜单,那些在短视频里被千百万次使用的歌曲们又牢牢霸占前列。在同一个音乐流媒体里,这两派势同水火的观点正好是中国音乐现状的缩影:短视频让某些音乐成为当代的流行,而另一批人坚守着小众的或过去的流行音乐。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剖析这种对立审美背后的成因,并且尝试分析短视频对于音乐行业的影响。

    首先,某些听众对于抖音神曲横行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这份负面情绪主要源自于以下三种原因:第一,不得不承认,在艺术作品的鉴赏上,有一部分人会有反大众心理,或小众优越感:无论何种音乐占据主流,这类人往往都抗拒尝试最主流的内容。即使是他们很早听的音乐突然大火,他们也会因为热度的增加而逐渐丧失对该音乐的喜爱。这里并不打算也没有能力展开分析这种心理的成因,但该类听众客观存在,并且由此心理产生对抖音歌曲的抵触。第二,我们的确处在一个音乐制作与发表愈发平民化的时代。从创作源头上来说,逐渐亲民的音乐设备,琳琅满目的自学资源与宿主软件的强大功能都使得卧室音乐人与独立乐队数量激增。以抖音,网易云音乐,TME为首的互联网流媒体极大简化了音乐发表与传播的过程。源头产量的暴增搭配上渠道的扩张,音乐逐渐从唱片公司主导的产品变成了各平台的UGC。这个过程的问题也很明显: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完成度与质量都不如唱片时代的歌曲被推举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而“这些歌还不如十年前呢”的落差感不免让许多听众对眼下的流行歌感到失望。第三,短视频独有的问题:对音乐的过度拆解与重复。一段再优美的旋律,以15秒为单位循环成百上千次也会令人疲倦,同时短视频还有公共场合外放行为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单论音乐,短视频里的音乐大多是完善视频内容的手段而非最终欣赏的成果:有些被用来填充视频的听感,有些为了为制造节奏感,即使是翻唱类视频,也往往只唱最抓耳的几句副歌。因此,从欣赏音乐的角度,只听几十秒副歌显然错过了许多值得品味的艺术内容。前奏,主歌,副歌之间的编曲层次,衔接,情绪递进都无法得到展示;令人啼笑皆非之处在于,写下上句话时,我发现我竟然没听过《学猫叫》的主歌。更重要的是,这种需求的改变逆向影响了音乐的创作:如果节奏感强或副歌抓耳的音乐更容易在短视频上获得成功,那么更多的创作者会刻意添加这些元素,一首本应是完整的歌也变成“用心写副歌,主歌能听就行”。艺术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千人一面的。这一点的核心在于短视频把音乐作为手段进行过度拆解;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干涉了创作。因此,部分听众对抖音神曲的抗拒可以被粗略拆分为以上三种原由,而下一个部分将剖析抖音神曲风靡的原因以及为何有人会抱怨“当代人的音乐审美降低了”。

    个人认为,内部和外部的两个原因促成了抖音歌曲的火爆。外部上,如前面提到的,互联网赋能的数字音乐飞速发展,大大丰富了群众对于音乐的获取渠道。而例如大型晚会,广播电台等传统渠道则不可避免的日渐式微。十余年前的春晚舞台,《传奇》,《风吹麦浪》等歌曲一炮而红;反观近几年,即使是影响力最大的春晚,也极少在音乐上引领流行浪潮。因此,用户量大,黏度高的抖音自然成为了新的“流行风向标”。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用户内在对音乐客观的审美能力,与主观上寻找更优秀的音乐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换句话说,许多听众始终停留在“给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这也解答了为何“当代人的审美降低了,”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周王陶林,孙燕姿梁静茹等歌手都是经过唱片公司或音乐界先辈发掘筛选,他们的作品也经过严格把关与雕琢才发表。这些音乐流淌在广播,电视与晚会里,才逐渐成为当时的流行。所以,部分听众的审美一直处于来者不拒的状态,不过是更鱼龙混杂的音乐与冲击力更强的短视频渠道反复刷新并操控着他们的喜好。如此一来,对立观点的核心分化便是:新媒体所带来的音乐市场下沉是一种冲击,缺乏独立审美的听众,欣赏的音乐水平会跟随这股冲击下沉;而有部分自主音乐意识的听众则会倾向于坚持寻找符合自己喜好的音乐。(当然,我并不苛求每个人都认真欣赏音乐,因此,有/无独立审美并不暗示任何主观价值上的褒奖或批判)

    但面对短视频,我并不持有否定的态度;反而,短视频对音乐行业起到实在的促进作用。首先,在数字音乐飞速发展与版权意识逐渐完善的时代里,短视频平台也能使音乐人获得规范的版权所得收入。在短视频的声势如此浩大的今天,这条收入渠道是可观的。只有可行的商业化途径结合对版权的保护与重视,才能鼓励更多优秀的创作。反观周王陶林的时代,盗版碟片与免费播放器的横行也部分限制了当时歌手的收入。其次,音乐的普遍化与平民化是一种良好的氛围:模仿视频里的街头歌手,乐器演奏,组建乐队,尝试原创等。尽管不免为这个市场注入了更多不成熟的内容,但我相信任何日后优秀的音乐人都是从一次粗糙的尝试开始的。因此,我对目前驳杂繁多的音乐内容并不抱以抵触。最后,不局限于短视频,我也发现许多互联网渠道也在尝试给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优秀音乐注入活力:例如网综“乐队的夏天”以及带起的摇滚音乐节风潮;网易云与腾讯分别进行的独立音乐人扶持计划;万青的数字专辑《冀西南林路行》的巨大成功等。作为一个文化乐观主义者,我对这些变化感到欣慰。

    如果把音乐市场比做一个蛋糕,短视频用不那么优质的原材料将这个蛋糕,尤其是数字音乐迅速做大了起来。原材料水平下降带来的问题是,那些有自主审美的听众接触优秀音乐变得更难了。他们往往要忽视各大排行榜与推荐,大海捞针般找到心仪的歌单或乐队。但市场和产品(音乐)水准永远是并肩前行的。面对这样的市场,指望一夜之间出现大量优秀的流行作品是不现实,也缺乏环境支撑的。短视频或数字音乐平台也只是一个框架,“抖音神曲”们不过是这个形式下海量用户的喜好所达成的共识。因此,粗鲁地“教人听歌”或一味嘲笑贬低他人喜爱的抖音歌曲都不会让大环境变得更好。相反,把蛋糕做大无疑是一件好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雅俗共赏的优质作品与互联网高速的传播渠道带来化学反应,从而使得审美,市场,与音乐水准相互作用,螺旋上升。

    作为一个有些理想化的乐观主义者,我始终认为,优秀的华语音乐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像兵马司,摩登天空这样的厂牌们,为中国独立音乐数十年如一日地输送源源不断的生机。蛋糕里不那么可口的部分的确提高了获取优质音乐内容的门槛,但好的音乐并不会因此被挤压。总会有心怀理想的音乐人在角落里歌唱,在聚光灯暗处成长。在他们的身上,中国独立音乐生生不息。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